[ 作者簡介 ]
蔣夢娜,女,湖南邵陽人,南洋理工職業學院,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摘要 ]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使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網+教育”成為教育領域一種新的教育形式,有效地提升了高職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要想實現對高職學生素質和技能的全面培養,就必須以“互聯網+”為切入點,在“互聯網+”時代下開展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和優化路徑,以解決當前高職思政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并引導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 關鍵詞 ]
“互聯網+”;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9.027
在“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開始在“互聯網+教育”示范試點建設中加大投入力度,并制定了相應的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通過在教育教學、教師隊伍建設、思想政治教育中推進“互聯網+教育”模式,以推動高職教育實現從“教書”到“育人”的轉變。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都更加便利。但“網絡是把雙刃劍”,面對紛繁復雜的互聯網,一部分高職學生開始出現過度依賴網絡的現象,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網搜索,甚至將網絡設備作為日常交流工具,這種現象對學生的生理或心理健康都會產生消極影響。因此,面對“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職院校需要不斷優化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結合學生實際特點探索出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引導學生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能夠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增強自身的政治覺悟,從而發揮出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領功能,為高職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保證。
1 “互聯網+”時代下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現如今,高職教育在我國呈現持續上升的發展趨勢,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高職院校的數量及生源數量不斷增加,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人才缺口的問題。因此,高職學生逐漸成為社會的主要培養對象,并將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作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以滿足社會和市場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由于高職院校辦學定位具有職業性的特點,部分學校為了增強學校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會更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導致高職學生整體綜合素質水平偏低,缺乏吃苦耐勞的品質和刻苦自制的毅力,難以在職場生活中堅持下去,造成許多高職學生出現“畢業即失業”的情況。隨著國家和社會對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視,高職院校逐漸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性,并在“互聯網+”理念的指導下開始通過互聯網最新成果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機結合,以構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突破傳統課堂教學在時空方面的局限性,有效地提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但是,基于“互聯網+”開展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發現當前還存在以下問題。
1.1 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對高職學生思想和行為產生負面影響
互聯網具有傳遞性、自由性、實時性、交換性、共享性、開放性的特點,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成為傳播先進文化和引領社會思潮的前沿陣地,能夠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使得人們的思維更加活躍、多變。然而,互聯網環境中的信息良莠不齊,一些新思想、新浪潮接踵而至,導致學生思想上的差異性日益增強,部分不健康的社會思潮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他們在高職生涯中時常會感受到空虛、孤獨、茫然、彷徨等,高職學生心理異常人數持續增加,使得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度增加。
高職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價值觀塑造尚未成型,心理和生理發育尚未成熟,且缺乏社會實踐經驗,需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使他們能夠辨別和拒絕網絡中的負面思想。但由于高職院校認知存在偏差,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任放在高職思想政治教師身上,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受到時間和空間限制,難以實現教學目的。同時,部分高職思想政治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會側重于理論教育,無法發揮出思想政治課程的育人價值,導致學生在面對形勢嚴峻的網絡環境中難以正確判斷各種思想觀念的真實面目。因此,“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逐漸朝向多元化趨勢發展,如何引導學生正確選擇網絡中的潮流思想,成為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點。
1.2 高職院校辦學定位模糊,缺乏健全的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當前,許多高職院校在發展中存在“普教化”的傾向,學校辦學定位模糊不清,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都照搬本科院校,導致高職教育失去了“職業性”的特點。針對這一問題,部分高職院校又開始朝向“技能化”發展,縮減學生理論課程教學時間,重點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這兩種極端的辦學模式,都忽視了對高職學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培訓,也就造成許多學生在互聯網中接受了錯誤的學習意識,對高職學生素質和技能的全面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結合高職院校制定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發現,許多課程內容過于保守,對思想活躍的高職學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相對枯燥乏味,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且教師教學模式過于陳舊,無法滿足高職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甚至許多高職院校實施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與當今社會實際發展向脫節,無法為“互聯網+”時代下開展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前瞻性不足,最終導致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
1.3 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程度低
“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需要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力度,而教育信息化建設本身屬于一項長期且投資較大的工程。不僅需要購買相關的網絡設備,還要定期對學校網絡信息系統進行維護,而高職院校缺乏充足的建設資金,導致信息化建設程度偏低。主要體現在高職思想政治教師信息化技術水平落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無法順應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缺乏基于“互聯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導致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是以教材內容為主,不能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拓展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也就無法為學生創建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
2 “互聯網+”時代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路徑
2.1 樹立“互聯網+”理念,轉變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必須樹立“互聯網+”的教育理念,將互聯網創新成果融入課程教學中,以提升課程教學質量。所以,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職思想政治教師應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要發揮出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分析高職學生的實際需求。首先,高職院校應強化頂層設計,要求學院黨委、各學院院長、各部門聯合制定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并制定“互聯網+”思想政治育人實施方案,統籌協調,明確任務、細化分工,將責任落實到個人,并健全考評機制,以激發高職思想政治教師的責任心和工作積極性。其次,借助互聯網技術創建網絡輿情信息監控平臺,根據學生常用的網絡用語、社交軟件來分析學生的思想動態及輿情動態,根據網絡信息監控數據來針對性地開展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優化思想政治教學內容,以滿足學生實際發展需求。最后,高職院校還要正確認識“互聯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并規范化使用互聯網技術,借助互聯網中海量的信息資源、多樣化的優勢來整合教學內容,增強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廣度。“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能夠轉變傳統的教學形式,通過視頻、動畫等將互聯網中的正能量傳遞到思政課堂上,不僅可以增強教學內容的權威性,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接受社會主流思潮的感染和熏陶,幫助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科學、健康的價值觀念。
2.2 加大投資力度,營造和諧的“互聯網+思政”環境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深入發展,高職院校應認識到互聯網對社會創新發展、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互聯網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滲透是當今時代的主要趨勢,一旦脫離網絡環境會嚴重影響到社會的正常運行。所以高職院校要提高認知水平,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與改革。由于網絡設備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學習工具,學生對互聯網具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因此,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應重點關注互聯網對學生的影響,并從學校和網絡兩個方面分析,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來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同時,高職院校還要根據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情況、“互聯網+”發展前景等要素,整合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構建完整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奠定扎實的基礎。其中要注意的是,高職院校必須在信息化建設中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實現思想政治信息化教學提供齊全的網絡設備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強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化、信息化和系統化,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的“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2.3 強化高職思想政治教師教學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高職院校想要真正實現“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融合,就必須強化高職思想政治教師教學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充分發揮出思想政治教師的主導性作用,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師在“互聯網+”的影響力,讓學生形成一種自覺的意識,能夠積極主動地接受思想政治教師的指導和教育,提升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因此,高職院校要為學校思想政治教師提供參與培訓和進修的機會,加深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理解,樹立德育意識和提升德育能力,在實踐教學中能夠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同時,還要提升思想政治教師信息技術水平,完善考核評價機制,明確教師信息技術指標,要求教師做到與時俱進發展,利用課余時間來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才能合理地利用互聯網技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水平。思想政治教師可以創建微信群,和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在與學生交流中發現他們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合適的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2.4 創建思想政治網絡教育平臺,實現線上線下雙向互動
“創新”與“互動”是“互聯網+”時代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將其作為關鍵,思想政治教師才能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因此,高職思想政治教師應創建思想政治網絡教育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的教學形式來實現雙向互動,合理地利用高職生涯中的碎片化時間,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由于線下課堂教學受到時間、空間、教材內容的限制,教師為了盡快完成教學任務,往往強行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而通過線上教學,則可以整合互聯網上的教育資源,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豐富學生學習內容,拓寬學習視野。同時,可以在網絡教育平臺上發布學習任務和作業訓練等,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容易被高職學生所接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發揮出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價值引領功能,切實提高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許多高職院校將互聯網最新成果融入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促進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備時代特征。但由于高職院校存在不同極端化的問題,導致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度較高。所以要根據互聯網時代下高職學生的實際特點,合理利用互聯網技術,來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提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孫繼榮,馮立,廖娟,等. 基于“互聯網+”的開放教育與高職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J]. 教育教學論壇,2022(5):145-148.
[2]徐洪娟,張陽. 微媒體時代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優化與質量提升[J]. 教育與職業,2020(7):80-84.
[3]王莆森. 新媒體環境下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挑戰及對策[J]. 科技風,2020(20):163.
[4]丁正亞. 移動互聯背景下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及優化路徑[J]. 教育與職業,2020(23):83-87.
[5]馬彩云. 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指導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 遼寧經濟,2020(11):70-71.
[6]李美玲. “互聯網+”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性研究[J]. 科教導刊(中旬刊),2020(35):101-102.
[7] 郭運宏. “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路徑[J].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4(5):21-23.
基金項目: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2019年課程教學改革項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項目編號:NY—2019CQ2KC—09)、廣東省教育廳“八個相統一”思政課培育點——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項目主持人:袁金明)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