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邢介磊,男,山東德州人,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摘要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同樣進入到了新階段。為了達到“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任務目標,必須以堅定的理想信念推動生態文明的改革發展。紅船精神是歷經時代磨練的精神信仰,是中國革命的精神之源。以紅船精神為信念支撐,以首創精神開拓生態文明新局面,以奮斗精神建設生態文明新征程,以奉獻精神保衛人民新生活,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創造人類文明的新形態。
[ 關鍵詞 ]
新時代;紅船精神;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9.028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任務目標,闡述了我國生態文明發展的方向、目標、途徑,并把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提升到了關系民族永續的千年大計的高度。生態文明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超越,必須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生態文明是對西方現代社會的超越,必須要充分發揮中國智慧的獨特優勢;生態文明是對工業社會的超越,必須要緊緊抓住新時代的根本特征,創造人類文明的新形態。
1 以首創精神開拓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我們要發揚開天劈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始終站在生態文明思想發展和社會實踐發展的潮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文明是站在野蠻和暴力的對立面的,生態文明是社會發展的新形式和人類文明的新形態,不是簡單地回到農業社會甚至更原始的生存狀態,也不是對工業社會的簡單修補,而是要完成從技術、生產到生活乃至交往方式的全面的變革,既要實現觀念的創新,又要從物質生產、制度建設等層面進行突破性創新,從而開創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形態和人類文明形態。
以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為指導,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理論新境界。新的社會生態實踐改革需要新的理論帶動,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再到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把自然當成生命一樣愛護。黨中央不斷深化生態體制機制改革,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不斷深化,對發展觀和發展哲學不斷深化,同時也在不斷推動自然哲學、生態哲學的深化,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兩山理論”與傳統的經濟優先原則不同,是在解析傳統工業化與發展沖突的基礎上誕生的一種新型生態發展變革理論,是對工業文明發展的解困與超越。“兩山理論”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即生態環境是一種可持續增長生產力要素,這為協調社會治理、生態改革與發展經濟提供了判斷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論,是習近平生態思想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辯證自然觀的繼承和發展,尊重自然客觀規律與人類社會發展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自然為人類提供的物質前提與人對自然的現實態度是相對而存在的,人類要在平衡“人化自然”與“自然化人”相互關系的天秤之中謀求生存發展。習近平生態思想踐行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開辟了新時代生態治理的理論先河,是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生態文明思想上的生動體現。
建設美麗中國,要在生態治理與機制改革的創新實踐之中開辟道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征就是系統化、結構化、市場化,技術研發的本質是為人類生存發展服務,而不是商品邏輯開辟市場的工具。綠色技術要以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技術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轉化率,構建綠色技術及生態科技的創新機制,穩固“技術—經濟—生態”的動態促進關系,促進經濟循環發展。統籌推進生態體制機制改革,需要制度的支撐與保障,只有系統的制度框架才能將生態文明建設的資源和力量有效整合。政府生態治理部門優化組合,精細管控主體責任,落實整改措施,建立完善的環保督察機制。制度的落實效果則需要嚴謹的法律監督,建立健全生態法制體系和問責機制,通過經濟手段、環境監管、法治保障和社會教育形成生態治理的協同效應。現代化社會體系的要素選擇及重構影響生態治理的方向及路徑,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現代化轉型,加快構建系統性的現代國家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發揮黨的戰略頂層設計能力、政府元治理主體的制度化運行機制、市場綠色創新和綠色生產能力以及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實現現代化生態治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戰略統一。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工程,生態文明的“技術—經濟”體系、生態文明的“制度—責任”體系、生態文明的現代社會體系都是對工業社會實踐活動的創新,沒有開天劈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就不可能有創新行動,不可能達成創新結果,就無法完成歷史使命。
2 以奮斗精神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
生態文明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中的關鍵,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然要求。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社會發展史的一次重大創新,要解決一系列的理論和實踐難題,就需要攻堅克難。
不斷突破技術難關,發展和完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這一重要部署,指明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重要著力點與支撐點。當前我國的綠色技術研發水平和研發能力相對落后于發達國家,技術研發與經濟關聯度低,市場生態需求水平低。對于綠色技術的定義與行業標準概念模糊,且政府在綠色技術發展的供給兩側的引導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導致企業和投資者很難確認綠色技術投資的風險度與回報率,無法調動市場在技術創新系統資源配置方面起到決定作用。建立完善的技術創新體制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支持,鼓勵綠色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推進綠色技術體系多元化發展以適應市場需求。
不斷突破“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困局,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傳統的現代化是一般意義的現代化,著重追求生產和消費增長,生態現代化是第二次現代化,以生態理性、生態視野、生態效益視角解釋和重構傳統工業化和工業文明,追求環境與發展的協調統一。我們決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舊轍,打破“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困局就必須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同發展,實現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優化經濟結構、技術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升級等方面的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發展結構,開辟綠色經濟發展道路。實踐證明,經濟發展與生態質量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互為前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現代經濟社會建立在經濟與生態的良性循環之上,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生態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不斷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目前,生態文明體制與其他社會各系統體制之間尚未建立嚴密的耦合關系,生態文明制度內部系統及銜接問題的滯后發展與其他體制融合產生了阻礙。在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背景之下,必須要推進生態文明現代化的治理體系建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各子系統的融合發展。生態文明制度改革若只針對生態領域將難以發揮制度體系的全面優勢,只有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融合中完善發展,才能破除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發展障壁,催動生態文明體制的全面改革,將生態文明價值理念擴散至日常生活與實體領域中,逐步形成全社會共同認同的生態認知與文化自覺。
不斷突破舊的消費模式和生活習慣,養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馬克思認為建立一種每個人都能獲得幸福的新型社會生活方式是人類自由解放的重要標志,而低碳生活與綠色生活順應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一種幸福生活的新模式。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網絡全球化發展,資本主義盛行的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蔓延至中國。由于公眾環境意識薄弱、生態理性缺失,消費政策、相關制度和配套設施不完善,這對人性與環境健康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損失。因此,必須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倡導綠色消費和低碳生活方式,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消費習慣和行為方式。一方面,政府加強綠色生活方式的頂層設計,加大綠色企業與市場的投資力度,推進市場監督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健全綠色生活方式的管理機制,促進人們綠色觀念的形成。另一方面,加大媒體的引導與宣傳,引起群眾對生態問題的關注,矯正我國存在的不合理消費行為,把生態意識上升為責任意識和全民意識,在全社會樹立鞏固有利于綠色生活方式的良好風氣和社會氛圍,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我們要發揚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矢志不渝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事業不斷前進。必須以最大的決心和勇氣克服一切困難,以“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的精神,為我們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奮斗。
3 以奉獻精神保衛人民新生活
我們要發揚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以美麗中國建設實現廣大人民美好生活的中國夢。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決定了只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才能夠發揮出我們的各種優勢。“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能夠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勢的關鍵所在,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集中表現,具有鮮明的理論依據和時代特征。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型的文明形態,與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環境質量和滿足人民生態需求密切相關,是生態文明新時代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人民的利益上,發揚“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是解決社會矛盾和改善生產方式的最佳方式,也是保衛人民新時代生活和政治良性運轉的基本前提。
進入新時代,我們面臨著新的考驗。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我國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一言以蔽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人民提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的科學論斷,揭示了生態建設對當代人與未來人、現實發展與永續發展的密切關系。保衛人民的生態福祉就要切合新發展階段和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即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階段和新發展理念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其核心就是杜絕以數字化的衡量標準來標榜民生,而是要將生態成果切實建立在人民可感知、真受益的人民福祉之上。
生態文明建設其實質是一種發展方式的人本變革,是以人為本的生態訴求。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要以威脅和損害人民利益的環境問題為重點,把民生納入生態建設目標和考核標準之中,建立切實可行的生態制度治理體系,保障人們的生態權益。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民參與,我國的經濟模式和發展方向都在向綠色轉型,人民的價值理念需要跟上時代步伐。加強人民群眾的綠色生態教育,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轉變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及生產方式,增強全民環保意識,提高公民生態素養,不斷擴大鞏固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基礎。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規劃生態治理的新要求,“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初步成果,人民群眾已然切實感受到了生存環境質量的提升,但想要守衛并擴大生態治理成就依然任重道遠。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民生福祉的長遠大計,需要將生態融入人本生活和社會生產之中,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保障人民生態權益與需求,提高人民生態安全感和幸福感建設,將人民群眾的生態需求落到現實,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任務和本質目標。
“小小紅船承載千鈞,播下了中國革命的火種,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的跨世紀航程”,紅船精神是中國革命的精神之源,是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實踐即將證明也終將證明,弘揚紅船精神,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集中表現為:以首創精神開拓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以奮斗精神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以奉獻精神保衛人民新生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高舉紅船精神的偉大思想旗幟,不斷從中汲取養分,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
參考文獻
[1]中央文獻研究室.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 北京:中央文獻版社,2017:6.
[2]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 人民日報,2020-11-04(001).
[4]習近平. 之江新語[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3.
[6]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