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睆
一個個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是推動課堂前進、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形式。一個好的課堂提問能把學生帶入深入思考的情境;一個好的課堂提問深刻地反映著教學任務的重點和難點;一個好的課堂提問能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一個好的課堂提問有助于及時反饋信息,調控教學。教師要想做好教學的引導者,就必須從課堂提問設計入手。
一、精研教材,精心研究提問內容
(一)緊扣教材,圍繞教學目標設問
課堂提問的內容要在準確把握教材基礎上圍繞教學目的、重難點進行設問。所提問題應為課堂教學服務,提問應有助于學生對舊知識的回顧、對新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啟發學生思維,有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精研教材,抓住“關節眼”設問
教師要在重難點處、易錯處、思路的轉折處進行設問。只有抓住這些“關節眼”,才能突出重點、強調重點、分散難點、突破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常見的設問方式有:圍繞教學“關鍵點”設問;通過“連接點”設問;抓“致盲點”設問;抓住問題的“啟發點”設問。提問要問在點子上,啟發到關鍵處、暗示重點、分解難點、層層設問、步步提示,同時所有問題要從整體上反映教學各環節的“關節眼”。這樣讓學生逐漸由淺入深地掌握學習目標任務。
(三)圍繞教學目標,提問要有鮮明、準確的知識學習目的
課堂提問必須有明確的目的。問題的提出是為達成教學目標,必須有針對性。課堂提問應具有多樣性,常見的提問有:摸底提問、方法的培養性提問、點撥啟發性提問、思維發散性提問、歸納總結提問等。教師應根據不同目標設計相應問題,為課堂教學內容服務,為學生學習服務。
二、精研學情,精心設計問題
(一)提問內容要有趣味性
設計提問的問題要有趣味性,內容要新穎,具有吸引力,增強學生學習的樂趣。
(二)提問問題難易要適度
問題設置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讓學生能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判斷推導、運算解決,不能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提出的問題也不能過于簡單。問題要提在學生知識思維“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能摘上桃子”這樣一個理想的“度”。
(三)提問內容要有啟發性
啟發性是課堂提問的靈魂。設計問題要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欲望,要能啟發學生的思路、方法,讓學生按照教師的設計去順藤摸瓜,去探索、發現、思考、訓練。啟發的跨度一定要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否則就會啟而不發、問而不答。
(四)提問要有預見性和靈活性
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可以貫穿提問:引入新課、學習新課、討論交流、測評練習、歸納總結等環節都可以設置,沒有固定模式。但課堂教學瞬間都在變化,因此教師要盡可能把所提問題事先多方面預估,多角度靈活地設問;根據課堂教學的進程、反應,靈活地調整提問。
三、精研效果,有效調控提問結果
(一)尊重、激勵學生,創建回答問題的安全心理環境
課堂提問時尊重學生、營造民主氛圍,學生才能積極思維、踴躍發言。否則,學生即使知道也不敢積極大膽發言。當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沉默時,教師要鼓勵其大膽嘗試,并通過重復該問題、改變問題的問法、縮小提問的范圍等手段,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或激勵學生開口講話,即使啟而不發,教師也要讓學生體面地坐下。
(二)只有針對性選擇提問對象,才能達到提問預期的多重目的
提問,除了在問題設置上、提問的多重目的性上深入研究外,向誰提出更為重要。課堂每個提問都有明確的目的。每個問題提出都是為了實現不同的教學目標任務,因而在選擇回答對象上要與問題目的性緊密結合。
如為了給全班學生提供解決某個問題的范例,就應選擇——解題能力強、解題過程規范的“示范型學生”。
為了讓學生在某方面有成功體驗,就要選擇能成功完成這個問題的、操作能力強的“體驗型學生”。
為了交流好的學習方法,就應多關注學習認真、靈活踏實、成績優秀的學生,讓他傳經送寶。
(三)善待學生的錯誤,重點幫助學生越過困惑
課堂回答不上或回答出錯都是極為正常的現象,因此面對此類情況,教師要善待學生的錯誤,不要冷眼相對、不要責罰,要做錯誤的診斷醫師,多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
學生回答錯誤后,教師要重點引導思路、啟發思維、鼓勵討論、點撥歸納,不要簡單地從正確答案走向答案,而要引導學生走出誤區,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越過困惑,并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思維能力。
總之,看似簡單的課堂提問,但真正做起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卻往往有相當大的難度。提問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課堂提問的藝術性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提問中下功夫,深入地探索、實踐、反思、總結,不斷提高課堂提問的藝術性,從而不斷促進自己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