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近日,四川遂寧一段“大爺大媽組團到超市公共區域蹭空調”的視頻引發網友關注。7月15日,當事超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乘涼的人群中老人占大多數,最高峰時起碼有三四百人。他們也能夠理解大家的想法,但有時納涼人員比較多,會給超市保潔、秩序管理等方面帶來不小的壓力。(7月16日《極目新聞》)
暑夏之季,避熱趨涼是人們的本能訴求。哪里有涼意,哪里就成為天然的避暑降溫寶地。高鐵站、商場、圖書館、博物館等冷氣充足的地方,吸引了不少人前往。大批“不速之客”進場,不僅會給公共場所的正常經營與管理帶來壓力,也實際上“烤”驗著經營者的管理智慧和人文素養。別對“蹭”公共場所空調的“納涼”者以過多的負面解讀,更當以理解、包容的同理之心善待他們。
每個公共場所雖有其特定的服務功能和管理制度,“閑人免進”似應成為保障正常秩序和出于安全考慮的一般性約束原則。但面對避暑、躲雨等突發或臨時性的特殊情況,選擇在確保公共場所安全前提下的“高抬貴手”,則不失為入情入理的靈活與人性化。
事實上,對于包括超市在內的公共場所,其額定的空調用電量并不會因“蹭涼”人數增加而增加,唯一增加的是對“蹭涼”人員管理和對公共秩序維護的人力成本。這不僅考驗著經營者的寬容度和同理心,同時也是對“蹭涼”者大局觀念、公德意識和文明素養的實踐測試。避免因“蹭涼”者增多而給善意的公共場所添麻煩,需要“蹭涼”人員的自律自愛和文明素養。不文明舉動不僅會給公共場所平添臟亂差,給圍觀者以不雅觀瞻,降低居住城市的文明品位,也會讓個人形象失分降級。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與人方便與己方便。感恩回饋從來都是雙向和相互的。若把接納組團“蹭涼”視為超市對社會及消費者的感恩回報,“蹭涼”者也當以文明之舉回應商家的寬容與善意,這是共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促進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