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楠?樊艷翔



摘 要:縱觀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化和當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勢的影響,后疫情時代,各國之間的貿易發展面臨著重重的挑戰,各國間的互惠互利和合作強化也成為了對外貿易發展的趨勢。為了更好地加強中歐之間的對外貿易合作,認清中國在中歐商品貿易之間的發展情況,本文根據2010年-2020年中國與歐盟共22類細分商品的進出口數據,分析中國與歐洲聯盟22類細分商品貿易進出口現狀與趨勢,發現中國與歐盟在這22類細分商品貿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為此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中國;歐盟;商品貿易;順差;逆差
一、引言
隨著全球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與深化,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而就當前形勢來看,世界各國在對外貿易上均面臨一定的機遇與挑戰,就中國對外發展情況來看,雖然近年來對外貿易發展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而歐洲聯盟作為世界大經濟體,其與中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是非常密切的,繼續推動中國與歐洲聯盟國家經濟合作與交往也是大勢所趨。因此有必要對中國與歐洲商品貿易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這對兩國未來經濟貿易持續健康發展將會有著深刻的意義。而受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沖擊,中歐深化合作具有更加迫切的需求,中國如何在其對外貿易過程中保持競爭優勢,不斷優化自身出口結構,增強核心競爭力關乎其未來長遠發展,因此需要深刻了解當前主要出口現狀,而本文主要分析中國與歐洲聯盟的出口貿易現狀與趨勢,希望能夠為未來中國在深化中歐貿易過程中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于中歐貿易之間的研究成果較多,但不同學者的研究方向視角會有一定的差距。姜鴻等(2021)站在中美經貿爭端的視角下,深入剖析了中歐貿易的發展潛力,研究指出中美貿易摩擦一定程度上對中歐貿易的發展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陳玲玲(2020)研究了中歐班列對中歐貿易的影響,她指出中歐班列對中歐貿易的吸引力具有顯著提升作用。韓萌等(2020)分析了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中歐貿易所面臨的變局與不確定性,并提出相關建議。潘曉莎(2018)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對中歐貿易摩擦特征進行了研究。邵娟(2017)等分析了在新形勢下中歐雙邊貿易問題與發展對策。檀懷玉(2017)使用貿易引力模型對中歐貿易發展潛力進行了實證分析,指出中歐互為重要的貿易伙伴,中歐之間的貿易的穩定發展對雙方都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馮曉明(2014)分析了中歐貿易之間面臨的問題。
綜述可以發現,深入研究中歐之間的貿易往來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多數學者認為中歐貿易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對雙方都有較大的影響。從研究視角上,學者多對中歐貿易之間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分析了影響中歐貿易的原因等,而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中國與歐洲聯盟商品貿易進出口現狀與趨勢,將會選取更加細分的商品指標進行分析,這對詳細了解中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往來情況將會有很大的幫助,也能夠進一步幫助中國了解自身與歐盟貿易往來的優勢劣勢,從而更加具體化、針對性地了解其商品貿易存在的問題,對今后商品貿易發展方向也會有一定的認知與啟發。
二、數據來源與指標分類
基于數據一致性的原則,本文數據均來自中國《中國貿易外經統計年鑒》,選取中國與歐盟2010年-2020年22類進出口商品數據,并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分類標準(SITC)對22類商品按照生產要素原則進行了歸類,如表1所示。其中第1類-第5類為資源密集型產品,第6類-第14類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第15類-第20類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第21類-第22類為其他。
三、數據結果分析
1.資源密集型產品進出口細化分析
由表2可以發現,第一類產品動物產品,早期2011年-2012年處于順差狀態,后期長期處于逆差狀態,且逆差值在波動中整體呈現逐年遞增趨勢,表明進行中國對動物產品進口需求的不斷擴大。第二類產品長期處于順差狀態,但近些年來順差有縮小,側面反映了近年中國本土對植物產品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有所上升。第三類產品2017年長期處于逆差狀態,2018年后開始呈現順差狀態,且有增長的趨勢。第四類產品長期處于逆差狀態,且自2011年以來,逆差逐年增大。第五類產品與第四類產品相似,2011年以來長期處于逆差的狀態。
2.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出口細化分析
由表3,表4可以發現,第六類產品長期處于順差狀態。第七類產品長期處于順差狀態,但是順差有縮小的趨勢。第八類商品2011年-2019年一直處于順差狀態,但2020年首次出現逆差狀態,且逆差值為9.36億美元。第九類長期處于逆差狀態。第十類長期處于順差狀態,且順差值較大。第十一類長期處于順差狀態,且順差值逐漸增大。第十二類一直處于順差狀態,但歷年變化不大。第十三類商品長期處于逆差狀態,自2011年逆差在波動中開始減小,但2018年后逆差開始增大。第十四類產品長期處于逆差狀態,且逆差趨勢逐年擴大。
3.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出口細化分析
由表5、表6可知,第十五類商品長期處于順差狀態,但是順差值有減小的趨勢,2020年下降明顯,可能是受到新冠疫情的沖擊。第十六類商品長期處于順差趨勢,且呈現波動增長態勢。第十七類商品長期處于逆差趨勢,且逆差值較大。第十八類產品長期處于逆差,且逆差自2011年以來有增加的態勢。第十九類產品長期呈現順差狀態,且表現為遞增態勢,但是數值較小。第二十類產品長期處于順差態勢,且有增長勢頭。
4.其他商品進出口細化分析
由表7可知,第二十一類產品早期處于順差狀態,后期自2015年以后長期處于逆差狀態,第二十二類產品早期整體處于逆差狀態,2016年后開始處于順差狀態,且順差值逐年遞增。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前文分析發現,對于中歐資源密集型產品的貿易分析,第二類長期處于逆差狀態,第三、第四類長期處于順差狀態。對于中歐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貿易分析來看,第六類、第七類、第十類、第十一類、第十二類長期處于順差狀態,而第八類商品2011年-2019年一直處于順差狀態,但2020年首次出現逆差狀態;第九類、第十三、第十四類長期處于逆差狀態。對于中歐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第十五類、第十六類、第十九類、第二十類,長期處于順差狀態,而第十五類商品雖長期處于順差狀態,但是順差值有減小的趨勢,2020年下降明顯,可能是受到新冠疫情的沖擊;第十七類、第十八類長期處于逆差趨勢。
其中,總體來看長期處于逆差狀態的有:第二類植物產品。第九類木漿及其他纖維狀纖維素漿;紙及紙板的廢碎品;紙、紙板及其制品。第十三類天然或養殖珍珠、寶石或半寶石、貴金屬、包貴金屬及其制品;仿首飾;硬幣。第十四類賤金屬及其制品。第十七類車輛、航空器、船舶及有關運輸設備。第十八類長期光學、照相、電影、計量、檢驗、醫療或外科用儀器及設備、精密儀器及設備;鐘表;樂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而對于一些高技術產品諸如第十七、第十八類,中國目前的進口需求還是很大的。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 加強環境保護,減少資源密集型的出口。過多出口資源密集型產品諸如木材、礦石等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非常低下,且不利于環境的保護,也會加劇本土資源的枯竭。
(2) 提升勞動力素質,生產高質量產品,提升產品附加值。隨著全球貿易競爭的不斷加劇,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出口主導已經不具備競爭優勢了,必須致力于提升勞動力密集型產品附加值,從而獲取更高的利潤。
(3) 加大科技研發,提升出口商品的科技水平。高技術產品的出口才是能夠把握出口核心競爭力的方向,中國目前在一些高技術產品領域仍然具有短板缺陷,對國外的依賴性仍然較高,因此必須加大科技研發,研發更加尖端的技術產品,從而在國際競爭中保持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戴嶺,潘安.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中歐貿易關系的演進特征及其啟示[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2(01):178-189.
[2]姜鴻,劉玥.中美經貿爭端下中歐貿易的發展潛力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21,40(09):59-67.
[3]陳玲玲,翟會穎,張媛媛,王建平.中歐班列對中歐貿易的影響——基于貿易引力模型和雙重差分模型[J].商業經濟研究,2020(19): 139-142.
[4]韓萌.新冠疫情下的中歐貿易變局與紓困措施[J].理論學刊,2020(04):76-84.
[5]潘曉莎.“一帶一路”背景下中歐貿易摩擦特征及對策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8(03):164-166.
[6]邵娟.新形勢下中歐雙邊貿易問題與發展對策[J].改革與戰略,2017,33(07):189-192.
[7]檀懷玉.中歐貿易發展潛力的實證分析——基于貿易引力模型[J].當代經濟管理,2017,39(05):47-52.
[8]馮曉明.中歐貿易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4(01):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