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紅 孫宏錄
道德與法治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重點學習科目之一,會對學生的思想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的形成產生積極影響。初中生正處于思想轉變較大的階段,為此,教師應該提高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和素養。
一、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化改革,當前開展教育教學更多的是將學生作為主體,教師輔助性教學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尤其是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應堅持素質化教育的理念,圍繞新時代背景下所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實施思政教育。教學中要尊重學生,采用適合學生的方法使學生正確認識到錯誤,與此同時,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在教學中與教師積極溝通,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發展。
如在七年級第一單元第三課“發現自己”的教學中,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對自我有正確的認知,積極發現自身的長處與不足,并對他人的評價有正確的認識以及學會自我評價。為實現教學目標,教師應讓學生在課堂中發揮自我,鼓勵學生自我表達。在“發現自己”中引導學生對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加以闡述,教師予以充分理解,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對學生予以積極的評價,同時對當前的思想狀態表示理解和尊重,使學生能夠通過該課的學習對自我有正確的認知。
二、結合現代化教學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道德與法治課因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導致學生在聽課中會感覺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因此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理念,結合新時代思政教學目標,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增強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性,使學生在學習中提升素養與道德品質。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快速融入課堂學習中,并結合如小組合作學習、實例解析以及啟發式教學等多種方法,與此同時,還可利用網絡教學、微課等多種方法,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如在七年級第四單元“生命的思考”中的第八課“探問生命”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認識到生命,在“探問生命”中不僅僅要關注我們的軀體生命,同時還有精神生命;然后教師創設情境素材,從“愛因斯坦”醫學院研究人員撰寫的有關生命的論文入手,向學生展示人的生命特點,該過程能夠使學生全面了解生命的特點;其次,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當談及生命時自身的感受如何?用何種詞語表達對生命的敬畏”?小組討論前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的形式播放“新生命的孕育之旅”,了解母親孕育生命的艱辛,同時播放敬畏生命的相關圖片,使學生對生命的意義進行理解,同時對生命充滿敬畏之心,珍視生命。小組討論的方式能夠激發起學生對生命的敬畏,并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對珍視生命的做法進行探討;最后在課堂教學后,教師可利用微課的形式將與教材相關的教學目標與重難點進行上傳,學生在課后可以利用休息時間對教學內容強化理解和記憶,真正使學生由內心感知到生命的可貴,并在日后的學習中形成正確的思想,積極樂觀地生活并促進自身發展。
三、增設教學實踐活動,注重學生情感體驗
教學實踐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方法,因此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要積極為學生創建各種與教學目標相一致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強化對自我的認識,在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同時提升自身思想道德品質。教師所創設的教學實踐活動應與新時代教學理念相關,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到社會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在活動中對學生的社會意識加以培養,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如在七年級下冊“我與集體共成長”的課堂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對集體生活有所了解,教師以此作為教學目標組織學生創建公益社團實踐活動,通過該活動的組建、制定目標以及實施等多個環節真正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重要性,并能夠通過實踐活動主動擔任好自身的職責,與此同時在活動中學生也能夠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與其他學生共同學習和進步。
四、結語
立足于新時代的發展需求,應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進行改革與創新,通過教師在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積極創新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結合現代教學技術,積極引入如微課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并融合教學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將思政教育內化于心,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與精神品質,同時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由此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