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文
在當前教育背景下,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時,不能僅開展相關知識的探索,也要實現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幫助學生提高分析歷史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等綜合能力素養。培養問題意識能夠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究動機,使學生發現、探究以及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積極性,深化學生的歷史素養。同時,學生的學習、創新等多方面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作用
(一)強化學習動機
教師大多運用講解這一模式,學生只能被動地探索相關知識并強行記憶。此種教學模式對初中生而言方式過于單調。并且因為歷史的相關具體知識內容和學生現實的真實生活距離比較遠,最終使學生無法理解和掌握知識,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以合理教學途徑為學生提供問題探索的空間,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動力。
(二)增強綜合素質
在新課改思想的作用下,歷史教學不僅需要學生理解不同知識點,也要全方位教育學生,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引領學生有效學習以形成問題意識,可使學生對歷史事件或者是人物等產生好奇心,進而主動探究,增強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另外,問題意識的培養還能促使學生主動開展對不同知識的挖掘與探究,可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念,也能構建高效課堂。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有效途徑
(一)創設問題情境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多數都是以講解各種知識點為主,引領學生學習與背誦各方面的知識內容。但是卻不重視對學生思維的培養。所以,在此學習情況下,學生的問題意識得不到鍛煉。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師需要轉變以前的教育觀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需要更新歷史教育模式,有效挖掘歷史教材中的知識,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創設問題情境,強化學生在歷史課堂中探索新知識的欲望,讓學生基于問題實現對知識的深入探析和理解掌握,實現對學生思維的鍛煉和能力提升,也能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并且,在情境創設中,教師要結合教育需求,合理運用視頻、故事等吸引學生的生動內容,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以情境引領學生全身心投入,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例如,在“秦統一中國”的知識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喜愛的內容構建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探索的動力。在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視頻《秦始皇兵馬俑》,在學生觀看后,提出秦國是怎樣將其他六國滅掉治理全國的?在全國統一之后,秦國是怎樣治理的呢?利用問題情境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結合問題開展對知識的探索,通過問題鍛煉學生獨立思維能力。
(二)引領發現問題
在歷史教學中,只有引領學生發現問題,才是對學生問題意識有效培養的手段。學生在發現問題后會對相關知識產生好奇心,進而主動探究,使學生在深入學習中增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師在備課環節需要有效準備。將設計好的問題引入課堂,使學生基于問題產生更加想要探究的內容。也可以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知識,讓學生聯系知識自主提問。另外,也可以倡導學生在學習中提問等。教師要教會學生正確提問的方法,進而促使學生在不自覺中增強問題意識。
如在“百家爭鳴”的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發現相應歷史問題,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發現的基礎上更深入地探索,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本課教學中,教師逐步為學生介紹孔子、老子等,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百家爭鳴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教師不要直接提出問題,而是要引領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自主提問,轉變提問的角色,讓學生保持對探究問題高度的熱情,主動在小組中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向大家表述自己的觀點,進而在互動中有效解決問題。引領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充分尊重學生在歷史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成為學習的主體,促使學生達成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和掌握鞏固,也能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這一過程中掌握解決歷史問題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問題
在歷史教學中,若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一定要注意問題的質量,使學生深入分析歷史知識,進而加強問題意識。并且,還需要強化對學生的針對性指導。只有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等,才可讓學生有效學習,也能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并且,教師也可以適當地運用合作學習模式,以相應問題組織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讓每位學生都能夠主動表述自己的觀點,也在相互溝通中拓展思維,產生更多的思路。基于不同問題開展討論,學生的學習能力會增強,而且問題意識也會在不自覺中提高。
例如,在教學“東漢的興亡”時,教師需善于利用問題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使學生在相互溝通中解決問題,提升學習質量。在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結合漢代文景之治與興武中興兩大盛世的內容,總結盛世出現的共同原因都有什么?也適當地聯系當下,在學生討論后,使學生思考古代盛世的建立對今天建設和諧社會是否有一定的借鑒?提出合理的問題,可促使學生積極結合問題進行小組交流、溝通,能夠使學生充分利用資料拓展知識面,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邏輯思維,真正在互動中將歷史知識內化,深入掌握知識。通過合作活動的開展,可使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梳理、總結知識,產生更深層次的思考,有效掌握知識。并且,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問題意識、思維能力、分析能力、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合作素養等都會獲得一定的強化和提高。
(四)利用趣味問題
在歷史課堂中,想要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注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探究能力。當學生具有較強的歷史探究能力后,其學習自信也會提高,能夠使學生堅持學習與深入探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適當融入趣味化元素,以趣味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能引領學生自主探索。另外,也可以利用提問激發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趣味問題可以讓學生在活躍輕松的環境中主動探索,從而降低學生探索知識的難度,提升教學成效,也可以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所以,結合生活構建不同趣味問題,能夠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引領學生更積極地探究知識,還可以輕松突破學習難點,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如在“青銅器與甲骨文”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相應活動呈現趣味問題,活躍教學氣氛,促使學生積極回答,讓學生對本課知識形成更深入的認知。在青銅器相關知識的學習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猜一猜活動,為學生呈現青銅器的圖片,使學生猜測圖片中的青銅器都有哪些作用?其實用價值是什么?利用此活動,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青銅器可以作為生活用具、禮器、樂器等,充分了解青銅器的特點。在甲骨文的探究中,教師可提前準備與甲骨文相對應的漢字,使學生自主配對,并且,判斷配對是否正確,也要說出判斷依據。在本課教學中,通過富有趣味的相關問題,可以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也能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問題的解答中。同時,學生的文化素養也會得以增強。
(五)組織實踐活動
在歷史課堂中,開展歷史相關知識的講解僅是其中的部分內容,歷史相應實踐活動的落實,可以使學生在親自體會中增強問題意識,也能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科素養。如教師可結合某一歷史主題組織學生開展競賽活動,在知識競答中讓學生將所學內容進一步鞏固與深化。也可以開展辯論活動,依據個人觀點開展對歷史話題的辯論,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還可以組織相應的社會實踐,讓學生親自結合相應主題,使學生獲得最為深刻的直接感受,加深個人領悟。適當地結合教學要求組織與之相關的實踐活動,能夠增強教育的多樣性,也能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供一定助力。
例如,在教學“社會生活的變遷”時,教師需結合實際的課堂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更加清楚和理解社會的改變。在本課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以身邊的變化為主題開展調研活動,以自己身邊變化印象最深刻的內容為研究對象,通過不同方式調查,并且形成調研報告。并在下一節課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身邊的變化,體會到現代生活的美好。并且,實際參與的活動能夠讓學生的感知更為真切,有利于學生個人素養的強化。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深刻認識到強化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意義。在實際教學中,應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情況合理設計,轉變教學理念,也達成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使學生強化學習動機,積極加入歷史課堂,獲得歷史知識與個人能力的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