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線教育人員,要重視學生心理的波動。針對一個“習慣性病假”的案例,深入探究,有效疏導,幫助學生調適心理、調整行為,并據此思考:教師在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的過程中,應以關愛生命為本,以關注心理為要,以家校合作為上,以合理疏導為法。
關鍵詞:后疫情時期;心理品質;家校合作
一、一個“習慣性病假”案例
疫情之后的秋季學期開學不久,一天中午,我在教室里批改學生的作業,一位同事來告知:“你班的小昊同學在洗手間咳嗽、作嘔,你快去看看吧。”唉,估計他又得請假回家了。
為了防控疫情,學校制定了嚴格的防控制度。凡是有咳嗽、嘔吐、發燒癥狀的,立即離校,送醫就診,并按照要求進行隔離。小昊同學因為一次咳嗽引發嘔吐,離校就醫無礙后,在家休息半天。后來又有兩次腸胃不適引發咳嗽,差點嘔吐,就醫后又在家休養了兩天。可以說,他是習慣性咳嗽、習慣性回家了。
我放下筆來到洗手間。他正伸著舌頭、口水拉絲,臉漲得通紅。我扯下衛生紙,遞給他!小昊,今天又不舒服了,吐了嗎?”“雖然沒有吐出什么來,但我有點不舒服,過一會肯定會吐的。我還是按照防疫要求,回家休息吧。”他擦著口水,兩眼灼灼地望著我。
“可是你上星期已經回家四次了,我問了你媽媽,說你回家后一切正常,沒有嘔吐,沒有發燒,只是稍微咳嗽了幾聲。我看你應該沒什么大問題吧。”我摸摸他的腦袋。“老師,萬一今天我嘔吐了,就不好了。為了全班同學的安全,我還是回家吧。”他堅持自己的想法。“嗯,你身體不舒服,這是很重要的事情。我給你媽媽打電話吧。”我嘆了口氣,他卻很是高興。
學生的身體健康是頭等大事。我思忖著,撥通了小昊媽媽的電話。“老師,你別聽他的,我懷疑他是裝的,每次回家后,他就好好的。”孩子媽媽的想法似乎也和我一樣。“現在畢竟還是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還是先來接他回家吧。我建議有時間的話,你帶孩子去上海做個檢查。后續我們再跟進。”我真誠地建議家長,家長表示非常感謝。
過了幾天,媽媽帶著小昊去上海兒童醫院做了全身檢查 切正常。我和小昊媽媽通了電話,達成了一致意見:孩子身體沒問題,估計是受疫情影響,一直在家里待著,心理受到了影響。我們需要互相合作,來幫助孩子消除這種心理影響,但是這也需要一個過程,急不來。
過了兩天,我正在教室里陪著學生早讀,手機響了起來,是小昊媽媽來電:“老師"小昊在校門口不肯進去,你來帶帶他吧。”我匆匆來到校門口,只見娘倆站在校門外,一個要走,一個要跟%—個虎著臉,一個淌著淚%小昊說心臟難受,不能上學,媽媽說他在說謊,就是想回家舒服待著。
我腦海中立即產生了一個解決方案!小昊,你的身體經過上海醫生檢查,一切正常。你現在不舒服的話,中醫院就在附近,要不了5分鐘,我們立即送你去檢查吧。”我和他媽媽作勢要送他去醫院,他不肯挪步。由此我判斷他身體無恙,應該是心理問題。“既然不肯去檢查,就進來上課吧。”他還是不肯進校門。我換了一種嚴厲的語氣:“如果你不進來上課,就站在這里,讓保安看著。反正你不能回家。”看著他淚眼婆娑帶著一絲猶豫,我繼續嚴厲跟進:“給你一分鐘時間考慮。”最后,他還是跟著我進了校門。
我帶著小昊來到了洗手間,先給他紙巾,讓他擦去眼淚鼻涕,再洗了臉,整理了一下衣著和書包,他表示好多了。“那你來幫我搬一疊作業本進教室。”進了教室后,我當著全班同學表揚他主動幫老師搬作業本,讓大家為他鼓掌。他不好意思地發著作業本,朝我笑了。中午,我趁辦公室里沒有其他老師,找他來,直截了當地問他為什么不愿意進校門。排除了同學的笑話、作業的吃力等,他悄悄說是覺得坐著太累,不如躺著舒服,不自由。一走進校門,就覺得心里苦。“你喜歡唱什么歌呀?”我話鋒一轉,他一愣,說《美好的世界》。我讓他唱一兩句,他很開心地唱了起來。“不錯,好聽。歌名也挺好,美好的世界。建議你每天進校門時就唱著這首歌進來。試試吧。”“好嘞。”我倆相視一笑。他跳著跑出去了。接下來一段時間,他正常上學,再沒有出現以前的行為。我私下問他:“你唱著歌進來的嗎?”“我不好意思大聲唱,是在心里唱著進來的。”他比畫著對我說。我倆都笑了。
二、“心病”還需“心藥”醫在小昊同學出現咳嗽、嘔吐現象后,我遵守學校防疫要求,與家長聯系,讓其及時離校并就診,既是為小昊的身體健康著想,也是為班級里其他學生的健康考慮;是對小昊的負責,也是對全班學生的負責。
尊重學生、關愛生命,是班主任工作的出發點和終極目標。但“心病”終需要“心藥”來醫。
(一)以關注心理為要在學生的異常行為面前,教師要做的是冷靜思考,探尋緣由,分析學生行為產生的真正原因,尤其是隱藏在行為背后的心理問題。
對于小昊身上出現的一些反復性的行為,作為班主任要及時思考,尋求解答。小昊一開始的幾次咳嗽、嘔吐,是由腸胃不適引起的。后來的幾次咳嗽回家后,沒有異常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和家長都覺得小昊可能是假借咳嗽、難受來躲避在校學習。于是,我就和家長聯系,推心置腹地建議家長可以帶孩子去專門的醫院做個檢查,排除學生身體上可能存在的隱疾,從而為后續的教育引導打下基礎。
(二)? 以家校合作為上
針對學生身上出現的異常情況,教師要做好合理的推斷與預判,并且與家長同心協力,解開學生的心結。
根據小昊出現的一系列行為,結合家長反饋的就醫檢查情況,我有了自己的推斷。于是及時聯系家長,家長也認可這一看法。家校達成一致,才能為后續的教育引導鋪平道路。
當小昊在校門口不肯進來想要回家時,我就聯合家長,一起把小昊的身體情況說得一清二楚,并提議送他去醫院治療。讓“身體不舒服”這個借口無處可用。有了家長的助力小、昊也無法說出還要回家的理由。謊言被揭穿后,小昊還是不愿意進校門,其實是在試探家長,用眼淚拖住家長,最后一次嘗試回家。我和家長互相配合,讓他依靠媽媽的最后機會也失去。
(三)? 以合理疏導為法
如果把小昊愿意走進校園當成教育的結束,這是遠遠不夠的。要探尋他不愿意來學校的真正原因,讓他敞開心扉說出理由,我才能更好地對癥下藥,尋找合理的方法來進行心理疏導,真正幫助他擺脫困擾。
所以在上述案例中,我先把小昊帶到衛生間,擦洗干凈,請他幫著搬作業本、發作業本,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他,突出他的樂于助人,為他加分。然后選了個沒有其他人在場的時間,與他單獨談話,把他當作大人,說出自己的擔心、憂慮、猜測,請他說出內心的想法,再給他一個“唱著歌進校門”的建議,幫助他減少內心的焦慮,讓他知道老師是真心關心他、喜歡他、幫助他的,希望給他勇氣戰勝內心的哀怨。
在學生出現心理異常行為后,教師需要借助這樣的推心置腹的談話來深人他們的內心,為其消解內心的郁悶,指出一條可行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傅宏.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操作[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姜群,江蘇省太倉市城廂鎮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