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柃



“每天在晨光中,在校門口迎接師生們入校,是一件特別幸福而且光榮的事情,自己以后也想成為這樣的校長。”這是剛步入教壇時,吳春嬈的夢想。三十多年過去了,當初的夢想早已成為現實。如今,在海口第十一小學(以下簡稱“海口十一小”)的校園里,吳春嬈用愛、用善、用溫暖,讓一批又一批孩子、教師也走在追逐夢想的路上。
有夢,還要有實現夢想的路徑。海口十一小有著125年的悠久歷史,如何讓學校厚積薄發,與時代同頻共振?如何用教育讓孩子擁有善待世界的力量,溫情地擁抱這個世界?吳春嬈的故事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七年沉淀再出發
干凈利落的短發,說話輕聲細語,笑起來眼中滿是溫柔,也許這就是學生喜歡吳春嬈的一大原因。師范畢業,吳春嬈進入全國名校海口市第九小學(以下簡稱“海口九小”),在這里她遇到了對她影響至深的韓玉玲校長。
“韓玉玲校長的管理理念、工作風格,以及與韓校長同輩的老教師的傳幫帶,對我們這些剛從學校畢業的新教師幫助很大。可以說,我們一走上講臺,就接受了正統、系統、嚴格的培訓。”
前輩們的幫助讓吳春嬈的從教之路一直走在正軌上。十一年后,因工作調動,吳春嬈來到海口市教研室擔任教研員。她回憶:“現在回頭看,做教研員的那7年,是自己在專業上成長最快的一段時間。”
可是,對當時的吳春嬈來說,從耕好自己的一畝三分田到帶領全市小學語文教師做學科教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明白,要適應這樣的身份轉換就必須去大量學習。她逼著自己學習理論知識、密集地下校聽課。教研室要求教研員必須自己命題,這就需要不停地熟悉教材、摸透教材。當時,海口市使用人教版和蘇教版兩個版本的教材,為兩套教材命題,無形中加大了工作的難度。那幾年,為做好對老師們的指導、命好試題,吳春嬈不是泡在學校聽課,就是鉆研教材、做命題。“命題的過程也需要不斷學習,我借各種機會去認識同行,看人家怎么命題,然后拿人家的試題與自己的進行對比,看人家的難度在哪,試題的亮點在哪,知識點在哪。”
談起做教研員的感受,吳春嬈表示:“那個時候其實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想的就是盡量把工作做好。”正是這份看似普通的教研員工作,卻非常鍛煉人,需要在不斷的學習中沉淀,在沉淀中再出發。當吳春嬈再次回到課堂上,深深感受到了不同。
“教材我摸熟了,我清楚知道知識點在哪里,怎樣去教孩子們才能更好地吸收——教學真的不需要那么多花架子,返璞歸真的課堂才是孩子們需要的課堂。”吳春嬈發現,自己比原來更愛課堂、更愛孩子,跟孩子們的交往、相處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暢,親密無間。她明白,這一切都源于自己在課堂上的自信與成熟。
挑戰中成長
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2009年,海口市教育局面向全市招聘副校長。吳春嬈欣然接受了這個挑戰,為自己報了名,她以優異的成績被選拔為海口九小副校長。以新身份重新回到熟悉的校園,新崗位的變化再次帶來新的挑戰。
七年教研員的歷練,讓吳春嬈真正領悟到教學的真諦,那份自信與從容讓吳春嬈帶的班級總是名列前茅。“以前當老師,每到期末考試時,自己總會很緊張,甚至比學生還緊張,總擔心學生考不好,影響教學業績。現在完全沒有這種緊張,反正就是知道自己的教學成績不會差。”
一年后,吳春嬈被選派到香港支教。這是教育部支援香港“普教中”的一個項目,在香港這一年,她分別在兩所學校主持了兩個課題,參與一個香港教育局課題,參觀了二十多所中小學,寫下了幾十篇工作隨感,為她在日后的校長崗位上管得實、行得遠打下了基礎。
新的挑戰還在等待著吳春嬈。從香港回來后,她所在的海口九小要在城市的新區新辦一個西海岸校區,吳春嬈作為主管副校長帶著4位九小老師奔赴新的“戰場”,新校區其他老師都是從各市縣調過來或剛畢業的老師。這么多老師,如何在短時間內快速認同九小的文化?于是,吳春嬈帶著老師們唱校歌、背校訓,理解校訓,最重要的是,通過以干代管為老師們起到示范作用。
九小西海岸校區建校第二年,學校一下子來了44位臨聘老師,當時吳春嬈正在帶三年級一個班的語文。為更好地促進這批教師快速成長,開學初,她讓一個年輕老師幫她代課,然后全身心去帶這44位老師。她先是聽完了44位新教師的課,再手把手指導他們所有人上完新任老師匯報課。當她回到原來的班級,毫無疑問,第一學期的成績不是很理想,但僅過了一學期,她所帶班級的成績就直線上升,位列年級前茅。
校長帶班的成績就是老師們的榜樣和方向。老師們都明白:吳校每天那么忙,要聽那么多的課,成績還帶得這么好,靠的不是加班加點,也沒有課后留學生培優補差,只要自己加強學習提升專業能力、提升課堂質量,也一定能做到。這正是吳春嬈希望通過“以干代管”為老師們呈現的:校長怎么做老師們就怎么做,校長做到什么程度,老師們就要向校長看齊。這也是她給全校老師提的要求。
五年后,當吳春嬈離開西海岸九小時,西海岸校區的成績和總校已不相上下,成為老百姓心目中屈指可數的好學校。通過以干代管,吳春嬈為這所學校留下了一種精神,突破、超越、克服一切困難達到最好成績的拼搏精神,這也成為她繼續前行的寶貴財富。
愛課堂,愛孩子
做了十多年校長,在吳春嬈心中,最愛的還是課堂,還是跟孩子們在一起。
每次進課堂前,吳春嬈都是精神滿滿。“精神狀態和情緒是會感染人的,如果今天老師蔫蔫地進課堂,孩子們的學習狀態必然會受影響,課堂的質量也必定會打折扣。”
學生們都喜歡吳春嬈,喜歡她的課堂。有兩個場景至今讓她印象深刻。有一次,她給學生講課的時候,走到教室中間,很自然的把手扶在學生桌上,這個學生把手伸過來,勾著她的手指,直到她離開了一段距離才放開。還有一次,前一天她剪了頭發,下課的時候學生就圍上來說:“吳老師,您剪頭發啦?”“是的,好看嗎?”學生們歪著頭,左右端詳后說:“我覺得不好看,還是以前留長頭發好看。”
孩子們愿意親近,敢于親近,不難看出學生們對吳春嬈的喜歡。這樣的時刻,在她的教學生涯中還有很多,有時候她穿了一條漂亮的裙子,學生還會用手輕輕地摸一下。就是這些細微的場景,讓吳春嬈心里非常溫暖,也讓她覺得:孩子們這么可愛,一定要把他們帶好。
在九小的時候,學校經常有家長開放日活動,即家長可以進入學校,走進教室聽課。在一次家長開放日中,吳春嬈上了一堂主題為《謝謝你》的口語交際課,教孩子們學會感恩,學會表達感謝。課上完,一位家長紅著眼圈找到吳春嬈,對她表示認可和感謝。原來,課堂上,吳春嬈要求孩子們在課后跟自己的爸爸媽媽說一聲謝謝。這位家長一直在外上班,孩子跟著奶奶長大,要上小學了才接到身邊,但孩子跟他一直不親,不愿意叫爸爸。今天在課后第一次叫爸爸,說“爸爸,謝謝你”,家長當時眼淚就出來了。
現在擔任校長,雖然離開了一線課堂,但吳春嬈經常進教室聽課。每次聽課,她都坐在學生旁邊。她會去看學生的筆記、作業,下課也會跟學生交流,盡可能多地跟學生接觸。
吳春嬈喜歡參加學生的活動,學生的課間操、趣味運動會她都會參與。不久前,在學生的拔河比賽中,她為其中一個隊加油助威,到了第二場,另一隊的學生就對她提要求:“校長,您不能只給他們加油,這一局要給我們加油。”六年級學生畢業前,一大幫孩子跑到她辦公室,讓校長在紀念冊上簽字留念。
親其師,信其道。無論是做教師還是任校長,對學生來說,吳春嬈都是一位可親、可敬、可信任的師長,這是孩子們的幸運。同樣,對吳春嬈來說,用愛澆灌校園的每一個生命,更是她深深的幸福。
抓好教師的發展之“根”
從普通教師、教研員、副校長一路走來,吳春嬈深知抓好學校的教學質量,關鍵是抓老師,而教師發展,其根本在課堂。
如何才能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在吳春嬈看來,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聽課。
平日里,只要一得閑,吳春嬈必定會出現在老師們的課堂上,每學期至少聽二十多節課。她剛到海口十一小的時候,學校兩個校區有234位老師,她硬是把每一位老師的課都聽完了,有些不滿意的甚至還要多聽幾次。
老師們都知道,吳春嬈聽課絕對不是“走過場”。課上完了,她會跟每位老師聊課,有的還會在辦公室進行深入交流。時間久了,一般的課堂不用聽完40分鐘,通過老師的精氣神、舉手投足、對學生的把控等,只聽前面15分鐘,她就能知道這堂課大致上得怎么樣。
比如,在課堂常規上,學生課本的擺放,齊讀課文、讀生字的方式,對老師手勢、眼神的認知程度、熟悉程度,以及學生的筆記怎么記、用什么符號等,就能反映老師是否對學生的課堂常規訓練有素。看似和學生成績關系不大的這些細節,卻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甚至課堂專注力,也能從側面反映出老師對課堂的把控力。
“我進教室上課之前,如果教室地面很臟,桌椅沒有擺放整齊,我都不會開始上課。”吳春嬈說,“千萬別小看這些細節,如果今天地板很臟、很亂,或者地上有紙屑,老師要求學生撿起來,把桌椅擺放整齊,學生就會從中知道老師的性格,知道老師對他們是有要求的,今后就會往好的方向去做,慢慢就會形成一個正向循環,這些對課堂質量都是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
對教師課堂的重視,怎么都不為過。學校每周都有2~4節交流課,教務處統一發布通知,老師們根據自己的時間選擇去聽。“學校要求,每位老師每學期必須聽夠20~25節交流課,其中校內交流課不少于14節。聽課前和聽課結束,教務處都會做考勤,還會要求老師進行相應的反饋。
針對教學成績一直上不去的老師,學科組會要求老師上診斷課,并對老師的教案、學生的作業、課堂筆記等全套進行診斷,出具診斷意見。吳春嬈介紹,診斷課一學期3~4節,要求每一節都要有進步,能夠對前面提出的問題進行整改。制度實施以來,學校僅一個學期使用過診斷課。“對老師們來說,診斷課更像是一種鞭策,在這種制度的鞭策下,課堂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在多年的觀察中吳春嬈發現,對于老師們的成長,尤其是年輕老師,成長的快慢就看有沒有一個良好的激勵機制。剛來海口十一小的時候,老師們都不愿意出去學習聽課、上公開課、賽課或是做課題研究。為改變這一現狀,吳春嬈利用機制,把外出聽課、賽課、做課題等當作一種福利,即采用積分制,與老師們的績效考核、評職、評先掛鉤。漸漸的,嘗到甜頭的老師多起來,更重要的是,老師們在這個過程中真正得到了成長。這樣的成長吳春嬈都看在眼里。以前區里面評教學骨干,老師們覺得麻煩,沒人愿意參加,今年有27個老師報名參評區級教學骨干,評上的就有20位;還有4位教師評上了海南省學科骨干教師。她號召老師們做課題,由學科組長、年級組長帶領全員開展,老師們的研究成果從校級優秀到區、市、省級優秀層層往上報。2019年,學校所在的龍華區全區19個優秀課題,學校就占了18個。
在剛性的制度管理下,老師們參加各種類別、各種平臺的教學活動都能有所收獲,自然在參與評先評優的時候就“有話可說”。“老師的積極性起來了,學校里氛圍也有了,最終教師的業務水平、課堂的教學效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也就跟著起來了。”
成全至善之人
海口十一小建校至今已有125年的歷史,最開始是一所由丹麥傳教士所建的教會學校。一百多年的發展中,學校經歷過大大小小的無數次變革。吳春嬈希望,學校的發展能夠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為每個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
善,是學校文化的主基調,深深地刻在了學校的發展基因中,這也是吳春嬈教育理念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她拒絕口號式的校園文化標語,從內隱到外顯,都要能夠體現學校“善”的文化內涵。
2020年,圍繞“善”,學校召開教代會,領導班子帶領老師們一個字一個詞地研究,最終敲定了學校的2021版辦學核心思想體系。同時,為學校的教學樓、綜合樓分別取名為基善樓、成善樓。在吳春嬈看來,教育是向善的事業,一切都是基于善、成于善,是對善的溫情擁抱。
“善是人的一種最高境界。”吳春嬈解釋,它既是人的一種狀態,也是一種追求,“就像我們的課程文化——給予兒童善待世界的力量。我們希望,能夠給予學生一顆善心,讓他們有力量去與這個世界以‘善的方式相處,演繹至善之事,成全至善之人。”基于此,吳春嬈帶領全校上下重新梳理、構建了學校的三級課程體系。
校本課程既是學生的課程資源,也是老師的成長資源。“原來學校也有一些興趣課程班,但很多都是聘請的校外老師。后來我們發現學校的老師不能從中得到發展,就退掉了校外老師,把學校的老師組織調動起來。”吳春嬈讓綜合學科的老師根據自己的特長先做起來,最開始,老師們也是排斥的,在學校的引導和培訓下,越來越多的老師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老師們從最開始的‘完成任務到如今的主動爭取,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吳春嬈介紹,現在,學校有20多門選修課,每門課程之間還有競爭,如果報的學生少了這門課就會被淘汰掉,逼得老師們認真準備。
吳春嬈記得,當時有位數學老師找到她,要求減少一個班的教學,自己想帶一門校本課程。吳春嬈要求她把一學年30周的課程計劃全部排出來,審核通過就同意。后來,這位老師利用自己的特長開設了一門《生活科學》的課程,深受學生喜歡。“學校里發生的一切活動都是課程,我們希望每一個老師都不只是學科老師,而是課程老師,每個人都有課程開發、組織及授課能力”。
無論是課程還是校園里的其他,正如吳春嬈所希望的,用教育讓孩子們內心深處的善根飽滿起來,給予其人生善的引導,打亮其人生善的底色,讓他們有勇氣、有力量去探索世界,溫柔地擁抱世界。
GOOD TEACHER
吳春嬈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一小學校長,高級教師。先后榮獲海南省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海南省優秀教師、海南省骨干校長、海口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工作者”等榮譽。海南省教育學會理事、海南省小學語文教育學會理事、海口市龍華區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