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昊
摘 要:本文采用單案例研究方法,以“中國誠通”為研究案例,通過梳理和歸納“中國誠通”的創業行為演化過程,構建了組織變革、公司創業和生態優勢三者之間的理論構型。研究發現:第一,在國有特大型企業改革過程中,組織變革和公司創業通過資源的中心化和模塊化來塑造企業的資源優勢,其中組織變革占先導地位,公司創業占據從屬地位;第二,黨組織直接驅動組織平臺化,助推資源系統的優化,塑造企業的競爭優勢,為生態優勢奠定基礎;第三,組織變革承載資本運行,通過和公司創業的互動、互構,企業獲得生態優勢。本文對國有特大型企業在實踐中獲取生態優勢具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組織變革;生態優勢;公司創業;國有特大型企業
一、引言
成立30年來,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誠通)實現了從傳統物資流通企業,到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再到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的“三級跳”,實現了由“熊貓”到“猛虎”,再到的“狼群”的靚麗轉身,已經成為國內32家同類企業創新發展的標桿。它歷經一系列的組織變革和公司創業等戰略響應,已經初步構建起面向未來的生態優勢。如何通過梳理和歸納強制度壓力和多重使命背景下“中國誠通”公司創業行為的演化,詮釋組織變革對生態優勢的構建意義是本文的研究主題。
通過文獻梳理發現傳統公司創業理論對于類似“中國誠通”這樣的國有特大型企業的演變和發展,存在著“知”與“行”的分離:(1) 研究情境方面。制度將產生強制性、規范性和模仿性等三方面壓力。制度壓力下的企業戰略存在“嵌入”和“能動”兩種選擇。作為企業層面的戰略形式,公司創業包括持續再造、組織再生、戰略更新和領域重定四類關鍵活動,并與組織變革相伴。它們在搭建位置和獲取異質性資源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幫助企業整合不同來源的優勢,獲取超越以往的生態優勢。這些成果,與我國的政治經濟體有明顯的差距,需要進行理論的再構建。(2) 資源的交易方式。創業行為普遍存在于各種組織和各種經營活動中,資源管理則遵循著構建資源組合-捆綁資源以建立能力-撬動能力以開發市場機會的過程。隨著研究的進展,成熟的大企業成為焦點對象,內部創業被認為是擺脫“大企業病”的有效方式。進一步,大多數已有研究聚焦大企業內部創業活動組織結構上的內部全模塊制,通過模塊之間的“解構”與“再耦合”完成平臺的穩定性與任務多樣性、演化敏捷性的平衡,以此推進組織轉型,使得具有異質性的企業、個人在相互依賴和互惠的基礎上形成共生、互生和再生的價值循環系統。這些文獻與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資產經營和資本運作廣泛采用的資產重組、股權劃轉等行政形式有明顯的不同,因此需要建立面向國有特大型企業的“中層理論”。(3) 演化的動力來源。組織的發展本質上依賴于內部創業(或公司創業)。公司創業是指能夠為組織創建新業務,提高組織應對內外部風險變化的感知和應對能力,以及整個組織自我更新的過程,而成熟組織的公司內部創業及相關行為受盈利、成長、發展、冒險、革新和創新等的推動。這些學說,緘默著黨組織的領導力在推動組織變革和演變、商業模式重構中的領導作用。
綜上,本文從資源論的視角,用全盤的眼光看待“內部創業”的內涵,以及與其互構的組織變革,重點關注兩個問題:(1) 在國有特大型企業公司創業行為的演化中,組織變革是如何推動創業資源進行組合或捆綁的?是如何為公司創業者帶來創業機會的?又是如何推動市場優勢構建的?顯然,這是一個HOW的問題;(2) 在演化過程中,組織變革驅動生態優勢得以形成的機理?顯然,這是一個WHY的問題。
二、研究設計
1.研究方法選擇
本文選用單案例研究方法,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慮:(1) HOW和WHY的問題,適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2) 組織變革、公司創業和生態優勢間的學理關系需要基于商業實踐進一步理清,而且對于我國情境下的國有特大型企業而言,它們的內涵需要界定,邊界也需要廓清。(3) 只有從時間的維度才能深度把握事件的演變及其間的多重因果關系,這就需要一系列豐富的縱向商業數據的支撐和分析。
2.案例選擇
滿足理論抽樣的原則。(1) 典型性。在全國同類公司中,“中國誠通”成立以來,歷年的各個財務數據均名列前茅;即便是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之下,仍取得了傲人的業績,利潤總額增長率達到了138.81%,凈利潤增長率達到了172.82%。(2) 信息豐富而可得。2004年以來,它建設“陽光誠通”;加之,是業內“排頭兵”,相關的報道、網頁、分析、論文繁多,數據公開,數據獲得的成本非常低。
3.數據收集
筆者重點收集了2004年以來的各類年度報告等一手資料。還系統搜集、整理了各類新聞媒體公開的報導、學術網站和期刊雜志等。隨后,對這些資料進行了初步的分類。經“三角驗證”后,刪除了不一致且無法證實的部分數據。從關鍵事件的完整性、單一性等角度,建立了數據單元。它們是本文研究的依托所在。經過這幾個步驟,由起初收集的近40萬字田野數據,濃縮、遴選為80個數據單元。
三、案例分析與發現
1.案例分析
本文以組織變革理論和戰略創業的資源基礎論為線索,遵循“資源-機會-行動”范式,對“中國誠通”改革發展三個階段中典型的商業行為進行編碼分析。編碼結果凸顯出幾條并行的主線:“中國誠通”的組織變革以資源(資產)管理為核心,核心業務沿著資源模塊化-資產市場化-資源資本化的順序進行演化;創業機會沿著機會賦予-機會搜尋-機會創造的路徑;市場優勢的構建則沿著資源優勢-競爭優勢-生態優勢的路徑。
2.案例發現
(1) 資源模塊化階段(1992年-2004年)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政府推動國企改革的首要抓手是建立新的組織,采用的普遍方式是對國有資產進行“拉郎配”。此時,資源集合的特征非常明顯。“中國誠通”以行政性的組織資產托管、劃撥或劃轉為主要方式,兼收并蓄和管理國有資產;以力求資產安全、妥善安置員工為目的,回應政府和社會的期待,但也暫時淡化了對于運營效率的追求。急需要立足資產結構、資源稟賦,推進組織的中心化、模塊化,進而凸顯資源優勢。
“中國誠通”積極搜尋和把握時代和政策所賦予的創業機會和組織變革力量,通過建立股權管理部,開始了資源的中心化和模塊化。資源中心化既是一個持續的資源重構過程,也是組織創新的過程;資源模塊化是改變現有資源的組合方式,建立新的互補性關系并創造全新價值的過程。以此完成了單體組織邊界的不斷擴大。因此公司創業的特征逐漸明顯。
命題1:在國有特大型企業改革發展中,資源的中心化和模塊化是組織變革和公司創業共同的戰略工具。
(2) 資產市場化階段(2005年-2015年)
2005年,“中國誠通”被確定為首批7家建設規范董事會的試點企業之一;2006年,被確定為首家國有資產經營公司試點企業。
規范董事會的重要任務就是,實現“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組織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基礎,黨的全面領導、黨的全部工作要靠黨的堅強組織體系去實現。通過董事會重構,實現黨組織領導力與董事會領導力的有效結合,創業團隊的重構就有了法人治理的保障。由此,組織變革的情境動力和組織內動力,更為充實和富足。
國有資產經營公司試點,旨在搭建國有資產重組和資本運作的平臺,捆綁資源以建立核心競爭力。此時,企業高管,尤其是企業領導者對于制度管制和規范的認知,是組織變革和公司創業的啟動器,而公司內部創業改變著企業內要素市場的運行與資源的交易成本,形成以高效配置資源為本的競爭優勢。對于成熟的國有大型科層組織而言,此時就需要平臺的“杠桿效應”。而原有的科層式組織架構轉化為由穩定的核心組件和可變的外圍組件通過標準化接口進行交互的平臺化組織架構,此即平臺化。此時,平臺中的核心企業,如“華貿物流”(SH,603128),則通過劃分平臺范圍、向縫隙企業提供技術和基礎服務等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其領導地位。此時,一個有效的龐大的資源系統得以形成。
命題2:黨組織是價值創造和競爭優勢的直接驅動力,嵌入到法人治理和企業管理中,推進了組織的平臺化,助推了資源系統的形成。
(3) 資源資本化階段(2016年- )
2016年2月,“中國誠通”被確定為中央企業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改革試點單位。立足既有資源的資本化,通過傾力打造各具業務特色與業務領域的基金經營平臺、資產經營平臺、資本運作平臺、股權管理平臺和實體經營平臺等超事業部,也由此開始了商業生態系統的構建。
“三臺”模式顛覆了原有的科層組織架構,通過構建新業務、新流程實現了內部創業,建立起具備創新活力的公司,進而形成共生、互生和再生的價值循環系統。
組織中的觸發動力是組織變革的愿望動因,使能動力則是組織變革的能力動因;公司創業的實現路徑則為構建生態優勢提供了機會開發、平臺開放以及資源整合三種動力機制。在資本運營領域,“中國誠通”以“國調基金”為戰略性投資工具,撬動既有的核心競爭力和資源系統、建立生態圈,使之向生態系統轉化。在實業經營領域,“中儲股份”(SH,600787)的傳統物流中心正在向信息中心、數據采集平臺轉變。“岳陽林紙”(SH,600963),正在面向碳中和,進一步邁向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的“四鏈”的融合。亦即,公司創業采取了遠超自組織演化過程的新機制,幫助超事業部中的核心企業啟動生態圈的重構,從而塑造生態優勢。
領導者的危機變革意識、風險規避傾向,以及示范行為是市場導向組織變革的關鍵觸發動力。“中國誠通”在大力度授權和無死角激勵的同時,建立監控的“五環閉合”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則是資本運作的核心命題,也是不斷創造新系統能力的源泉。
命題3:組織變革承載著資源資本的運行,公司創業是創造生態優勢的作用機制,兩者共同促發著生態優勢的覺醒。
四、主要結論與討論
1.主要結論
以上三個命題刻畫了“中國誠通”三個階段的組織變革與公司創業之間的關系,這就對HOW的問題做出了回答。資源優勢結合行業特征和資源稟賦,以形成資源集合為支撐,以組合優質資源為目標,釋放或再生資產、資源;競爭優勢以盤活資源、形成資源系統為支撐,進而圍繞核心競爭力,通過資源捆綁,形成競爭優勢,取得市場化的收益;生態優勢以資本、資產為核心,促使商業系統協同創造價值。
2.理論貢獻與實踐啟發
(1) 理論發展
主要有三個方面:(1) 立足國有企業改革這一研究情境,思考了來自政府的制度壓力,關注了組織資產資源、創業機會和創業行為的演變等,進而研究了國有特大型企業的組織變革、公司創業等企業自身的戰略響應。(2) 關注到資源交易的不同方式,國企改革過程中不僅有市場化的交易,更有行政化的資產資源組合。而組織變革和內部創業以生態優勢為指向,在持續改變和優化著資源的配給。(3) 黨組織作為演化的動力來源值得重視。在中國的政治經濟語境中,黨組織的領導力才是組織變革、公司創業的驅動力量之源,也是構建生態優勢的重要依托。
(2) 實踐啟發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 國有特大型企業在改革的過程中,要積極把握現有政策帶來的創業機會和組織變革力量,整合和優化組織內部資源,改變現有資源的組合方式,實現資源的中心化和模塊化。(2) 發揮黨組織的領導作用,深入貫徹黨組織的決定權、把關權和監督權,提高企業效益和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3) 企業領導者要提高對制度管制和規范的認知,敏銳感知組織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時刻具有危機意識,及時規避風險。
參考文獻:
[1]廖建文,崔之瑜.企業優勢矩陣:競爭VS生態[J].哈佛商業評論,2016(7).
[2]DIMAGGIO P,POWELL W.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2): 147-160.
[3]蔡寧,賀錦江,王節祥.“互聯網+”背景下的制度壓力與企業創業戰略選擇——基于滴滴出行平臺的案例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7(03):174-192.
[4]COVIN J G,MILES M P.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Pursuit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9,23(3):47-63.
[5]周小虎,俞圓圓,畢軻.基于公司創業視角的核心企業生態優勢構建[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38(10):136-144.
[6]唐納德·F·庫拉特科,邁克爾·H·莫里斯,杰弗里·G·科恩.公司創新與創業[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年中譯本.
[7]大衛·G·西蒙,邁克爾·A·希特,R·杜安·愛爾蘭.在動態環境中管理企業資源以創造價值:打開內部機制的黑匣[A].載于張志學,賈良定.《美國管理學會評論》優秀論文集萃[C].2014年中譯本.
[8]CHRISTENSEN C M,HORN M B,JOHNSON C W.Disrupting Class:How Disruptive Innovation will Change the Way the World Learns[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
[9]GAWER A.Platforms,Markets and Innova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1.
[10]ANTONCIC B.Intrapreneurship:a comparativ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tudy[J].Industrial Management&Data Systems,2007,107(3):309-325.
[11]GAWKE J C,GORGIEVSKI M J,BAKKER A B.Measuring Intrapreneurship at the Individual Leve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Employee Intrapreneurship Scale(EI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19,14(2):433-456.
[12]羅伯特·希斯里奇,克勞丁·卡尼.公司內部創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中譯本.
[13]REUTHER K,BORODZICZ E P,SCHUMANN C A.Identifying Barriers to Intrapreneurship[R].201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2018.
[14]SMITH A W,RAHMAN N,SALEH M A.A Holistic Approach to Innovation and Fostering Intrapreneurship[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s,2019,9(2):62-79.
[15]SIRMON D G,HITT M A,IRELAND R D.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1):273-292.
[16]贠杰.組織領導力:中國共產黨治理成就的制度邏輯[J].管理世界,2021(08):20-29.
[17]GREENWOOD R,HININGS C R.Understanding Radical Organizational Change:Bringing Together the Old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4):1022-1054.
[18]SCOTT W R.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1.
[19]MCINTYRE D P,SRINIVASAN A.Networks,platforms,and strategy:Emerging views and next step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7,38(1):141-160.
[20]王世權,王丹.公司創業網絡本質解構與作用機理和治理要義探析——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1,33(06): 9-17.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數字經濟時代河北省創新生態系統優化研究(ZD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