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語文是基礎學科,教師在實踐教學指導階段,要突出語文的人文關懷特點,注重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在寄宿制小學教育階段,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處于集體生活的狀態下,此時更需要教師的關懷與引導,才能保障學生的健康,有序推進教育教學計劃,為學生自我發展奠定良好條件。
目前,寄宿制小學語文教學主要面臨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就是家庭環境的影響。分析寄宿制小學的實際情況,會發現家庭環境對學生成長起關鍵性作用。寄宿制學校學生家庭,主要是外來務工人員組成的家庭和父母經商的家庭。這兩種家庭在兒童教育方面有明顯的問題,家長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給子女提供啟蒙教育。還有部分家長因忙于工作,忽視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更注重物質的影響力,常使用較粗暴、惡劣的家庭教育手段。這樣的成長背景,學生往往在進入寄宿制小學之前,就會出現一定的心理問題,后期的學校教育管理難度較大。
第二個方面是學習環境的影響。寄宿制學校的校園生活,會影響學生的態度及其思想。從日常生活或教學實際來看,學生在家庭中受到的待遇與在學校有很大的不同。教師要負責管理學生的生活、學習等不同方面,但面對的學生主體數量又較龐大,不可能只關注一名學生的學習、生活,所以管理起來就有了一定的難度。學校的學習環境較為嚴格,學生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參與課堂學習,后續老師還會頻繁的檢驗和考試,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學習壓力,這樣的學習環境顯然并不具備人文性。
因此,為了寄宿制小學的學生能更好地成長和自我發展,教師要優化教學策略,將人文關懷深入教學互動的過程。
鼓勵學生學習,做好人文關懷
教師要讓小學生在日常的生活或實踐階段,有自主學習的意識,能積極應對各類學習問題,為學生的自我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能過度依賴教師,師生之間的合作、互動要深入進行,在心靈上互相影響,拉近師生彼此之間的距離。教師告知學生如何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不能體現人文關懷的特點。而在教學管理階段,應用新課改的相關策略,認真傾聽學生的學習訴求,才能滿足小學生的自我發展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讓學生使用學習工具如字典、詞典等等。在積累知識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學習并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更多在于引導學生,注重人文關懷。
有效創建情境,滲透人文關懷
教師在講解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創建教學情境是常用的教學方法。在實踐過程中,構建教學主題,展現課程內容的人文性,能給學生帶來更好的課程體驗。寄宿制小學生本身與親人接觸的時間不多,教師創建場景,可以從家人相處開始,設想家長勤勞工作的狀態,以及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溫馨畫面。在場景設置和交流中,可能會遇到學生因詞匯量不夠而無法表達的情況,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彼此學習。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寫信,將自己想要對父母說的話寫下來。在寫信過程中,為能更好地與父母進行溝通就需要掌握語文的基礎知識,這就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教師在批閱階段,也能感受到學生的細膩與孤獨,圍繞人文關懷的語文課程,更好地完成學生教育管理工作。
劃分課程重難點,實現人文教學
新課標背景之下,教師要積極把握教學進度,有序推進課程教學計劃。在基礎教學階段,課堂教學如果未突出教學重點,學生學習難度就會增大,從而影響教育教學的質量。學生在拼音、字詞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深入學習過程的欲望,必然會出現一些負面的學習情緒。教師要幫助學生梳理相關的知識,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使得識字與拼音學習相輔相成,那么語文基礎知識的應用價值也就有所實現。劃分重點難點,做好學生興趣培養,必然能啟迪學生的思維。
推進人文教育,發展學生思想品質
語文課程本身就是富有人文性質的,在教育教學階段,將學生品德發展與語文學習協同落實,能推進教育教學管理目標的實現。在語文教學中,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能感受自然界的無限魅力,并對生命保持敬畏的態度,在未來能積極克服困難,應對各種實踐問題。
教師通過觀察班級學生的情況,會發現部分寄宿制小學的學生,因為家庭環境、個人形象等受到排擠,產生自卑心理,不敢與其他人積極互動,學習和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響。教師在講解課程知識之時,可以多一些耐心,多觀察學生的情況,以生活案例、現實情境,幫助學生強化思想意識,解決實際問題。
改變學生心態,加強人文教育
教師觀察學生的生活,與學生積極溝通交流,在實踐過程中不妨將心靈建設工作視為基礎,讓學生有更主動的學習意識,積極地克服自己的畏難心理,調整自我的學習心態。個別學生可能會因為習慣問題,對其他同學言語比較苛刻,這種心態往往會讓學生負面地看待生活、學習中的各種事物。而教師在面對這種情況需要耐心地去教導學生不要用嘲諷的態度去中傷別人,要慢慢地讓學生收斂自己的脾氣,學會理解和尊重他人。
在與家人的相處中,小學生要有包容意識,能聽從父母的勸導,并承擔家庭責任,如果能理解不同群體的生存壓力以及面臨的困難,就不會抱怨和責怪父母將自己送入寄宿學校,這些都需要教師做出一定的努力。教師在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以課程為基礎,結合課本案例,讓學生理解父母和他人的不易,學會換位思考,擁有更加包容的心態。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階段,要以課程教學內容為基礎,注重學生良好思想品格的培養,幫助學生深入學習。同時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遞正能量的思想,幫助學生接觸更多的人或事物,給學生以積極的引導,展現人文關懷的影響力,使寄宿制小學生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專家點評:誠如文章中所言,寄宿制小學的教育面臨很多的困難,學生較早地進入集體生活,缺乏家人的陪伴和關懷,心理難免會產生一些問題。如何讓學生在寄宿制學校健康成長?本文作者強調,要將語文教學與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相結合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自我發展和成長。注重人文關懷,給予學生關懷與溫暖,能驅散陰霾和黑暗,讓學生在陽光下快樂成長。
桑吉草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瑪艾鎮中心小學教師,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