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覃韻,女,廣西宜州人,河池市宜州區祥貝鄉衛生院,中級,本科,研究方向:財政稅收。
[ 摘要 ]
本文以精細化管理為切入視角,重點分析事業單位自大力推行政府會計制度以來的變化以及該制度對事業單位各項改革所產生的重要影響。重點分析固定資產管理遇到的難題,并提出一些應對策略,以持續推進管理水平的提升,更好地適應會計制度的各種新變化。
[ 關鍵詞 ]
政府會計制度;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精細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F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8.024
1 ? ?政府會計制度及固定資產精細化管理概述
政府會計制度的頒布與執行是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一項嶄新的舉措,自2019年以來,該制度在事業單位逐步執行,與之前的會計準則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制度體系的完整鏈條。固定資產精細化管理針對的主要目標群體是固定資產,其基本的引導價值準則是精細化,在此基礎上對固定資產實施全方位、系統化的管理和整合,確保這些細化準則是建立在系統完善合理的管理模式基礎之上的,此外,還要適時利用電子設備和技術手段打造監管有力、管控科學、利益精準的管理新機制。
2 ? ?政府會計制度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影響
針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政府會計制度所產生的影響具有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諸多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新政府會計制度中實現固定資產的細致化分類,從原有的四大類細化為七大類,擴大固定資產的定義范圍,同時也增加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管理難度。與傳統政府會計制度不同,新政府會計制度轉變了固定資產定義,即從“持有、使用”轉變為“控制”,固定資產定義的轉變進一步提升固定資產的管理質量,對事業單位的快速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價值[1]。第二,在新政府會計制度中,固定資產折舊計提實現創新發展,明確折舊計提時點問題,避免因折舊時點問題影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折舊計提工作;且對預先報廢、提足折舊繼續使用的資產折舊計提工作內容予以明確,即避免重復計提折舊問題的出現;固定資產折舊計提年限也發生了轉變,不同的固定資產折舊年限不同,例如在事業單位固定資產中,家具類資產的折舊計提年限有所延長,即從5年延長至15年,對于固定資產管理較為薄弱的事業單位來說,減少了固定資產管理的工作量。第三,新政府會計制度的落實與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實際管理工作產生沖突,使得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成效難以提升。梳理政府會計制度內容可以發現,其不斷推動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向精細化管理、管理安全性方面發展,并將現階段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予以暴露,加強弊端的處理工作,能夠全面提升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質量,實現事業單位的長足發展[2]。
3 ? ?事業單位在固定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分析政府會計制度實施以來,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精細化管理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筆者研習了各種理論,結合實踐對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歸納和總結。
3.1 ?價值監管與實物監管脫節
筆者發現所調查的部分大多數選取的軟件平臺有兩種:一種是v3.0,還有一種為GRP-U8。二者在日常管理中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全面實現了科學有效的固定資產管理,不過也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數據系統互不相通,各自在所囊括的數據范圍內發揮作用,著眼于固定資產的內在價值,而對于其數量統計、使用細則以及資產類型等方面的監管很不到位,直接導致了核對賬目時的難題,價值監管不能有效地與實物監管形成一致化流程,有些要求甚至是背道而馳的。
部分事業單位對于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開展存在錯誤認知,不重視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部門與部門之間存在權責不分的情況,主要表現在資產管理部門對事業單位現存的固定資產予以簡單清算,財務部門則對固定資產進行賬務處理,兩個部門之間的工作內容脫節嚴重,對新政府會計制度的落實產生制約成效。在固定資產會計核算中,事業單位并未嚴格按照固定資產的價值標準開展核算工作,導致固定資產最終的核算結果與最初的預算結果不相符,難以充分反映固定資產管理水平,不利于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同時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折舊產生不利影響。事業單位應加強固定資產管理質量,重視固定資產管理核算工作與預算管理工作的充分結合,助力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水平的提高[3]。
3.2 ?信息化程度不足
固定資產的精細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著各方面的具體要求,管理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應該用信息化的方式來實現,然而就當下的管理現狀來看,信息化的實現仍然是在小范圍之內,其程度不高,孤島問題表現得十分突出。不同渠道下的數據連接沒有真正達成,核對的難度加大,造成效率低下,核對的難度增大也使數據傳遞的暢通性存在問題,出錯的概率也明顯增加。
目前,大部分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采用兩套系統,兩個系統之間相互獨立,每一套系統都可對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予以監督管理,加強固定資產管理效率。但由于兩者的獨立性,信息無法實現共享,對于固定資產的管理造成較大的影響,使得固定資產賬核對、賬實核對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難度,即兩個系統之間未能做到信息的透明,無法對固定資產信息實現動態管理,信息孤島現象較為嚴重,在實際的固定資產管理中甚至出現偏差,降低固定資產管理成效。為提升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管理成效,應重視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不斷增強信息技術運用水平,構建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固定資產管理的信息化發展,符合新政府會計制度的要求,也符合事業單位的發展需求[4]。
4 ? ?推進固定資產管理精細化的對策
精細化管理是當下的指導理念,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難度較大、問題頗多,因此,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實現精細化這一基本目標。
4.1 ?搭建固定資產信息共享平臺
一是通過分析目前大多數單位所青睞的v3.0與GRP-U8在數據處理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尋求合適的方式來構建信息共享新模式,這一模式要充分彰顯如下兩個特點:其一要準確科學快速地定位數據,進行校驗,保證所收集到的數據的真實性,保證效率;其二要保證統計的覆蓋面,共享的同時盡可能做到全面。
二是要持續推進信息化建設。信息化是當前各種數據統計的一個新趨勢,固定資產方面亦是如此,尤其是在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過程中更應該時時刻刻關注這一方面。在信息錄入的過程中,應該關注資產的類型、新購入的資產各類信息,保證錄入的準確與及時。除此之外,信息的錄入還能使盤點更為清晰、流暢,這是實施固定資產管理面臨的一個難題,也是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可以抓住會計制度這一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做好單位各個部門的資產整理與盤點工作。在清查結束之后,通過互聯網發布準確的信息,同時登記好每一種信息卡片,在對應的位置上張貼好二維碼,利用無線技術以及掃碼技術實現定位的準確化,保證賬目與實物能夠一一對應,同時要開設好價值與實物監督,保證各項監督到位。
事業單位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且在實際的固定資產管理工作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構建不同的固定資產管理系統,增強固定資產管理的成效,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成效的提升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應借助大數據技術,構建信息共享平臺,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信息平臺的建設可從多個管理系統中獲取固定資產管理信息,高效地完成賬核對、賬實核對工作,增強固定資產管理的準確性,及時發現固定資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予以處理。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平臺可實現對固定資產精確統計。從固定資產財務方面入手,可實現資產數量、凈殘值、計提折舊情況、賬面價值以及原值等信息的統計工作;從固定資產使用的實際情況入手,可實現對固定資產的閑置情況、使用頻率、存放位置等信息予以整理,促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工作人員直觀地了解事業單位固有資產情況。另外,通過信息平臺,資產管理人員可將整理后的信息與賬務系統中的信息進行比較分析,避免出現賬實不符的現象,增強事業單位資產管理質量[5]。
4.2 ?強化固定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
政府會計制度是一項新舉措,它的實施推進了事業單位相關核算模式的新變化,強化了財務與預算相結合的這一嶄新運作機制,單一的會計核算地位逐漸被取代。基于現狀,筆者認為,未來應該繼續推進預算管理對于精細化管理的參與度。一是嚴格把握好配置的節點,對于一些重要的控制點的作用要尤為強調,不管是單一的還是多元的控制點,都要科學設置。同時,也可以在設置時充分考慮核算項目或者個人控制的范圍。二是必須結合單位的現狀,按照資產自身的結構與庫存情況,逐步細化管理,實現配置最低要求的同時也推進了配置機制的不斷完善與健全。
在政府會計制度中,對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模式予以調整,主要從原有的預算會計模式轉變為雙行模式,即預算會計模式與財務會計模式共同運用模式。為提升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成效,應注重固定管理與預算管理結合程度的深化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設置預算關鍵控制點。該控制點可以實現對固定資產的配置管理,且依據事業單位的實際情況設置預算關鍵控制點:按照控制點數量不同,可為單點控制也可為多點控制;按照項目不同,可依據個人情況設置控制點,也可按照核算項目設置控制點。重視預算關鍵控制點的設置,對于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成效提升有重要意義。其次,建立固定資產配置標準體系。不同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情況有所不同,固定資產配置標準體系不能一成不變,而需要立足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實際情況,將固定資產按照結構、存量、分類細化標準等內容,實現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配置體系構建。最后,建立固定資產預算評價指標體系。在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實踐中,應強化固定資產預算執行力,可通過固定資產預算評價指標體系、考核預算績效考核機制建設等多種渠道給予保障,確保事業單位固定資產預算管理工作成效的提升,對于固定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結合起到助力作用,進而實現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精細化管理工作[6]。
4.3 ?完善固定資產管理內控活動
政府會計制度對于資產細化管理提出了細則性的要求。事業單位需要完善信息共享平臺,特別是應該加強內控工作的科學性,這樣可以推進資產使用率的提升,保證了審計工作的到位。固定資產的購買、科學管理以及后續處理等涉及的環節頗多,審計工作在每一個環節都不能缺失,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防止潛在問題的產生。
在政府會計制度落實中,事業單位就固定資產管理工作建立的流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固定資產取得階段,該階段的主要內容為固定資產采購價格、入賬價值的核對工作,避免出現賬實不符的現象;第二階段為日常管理階段,該階段的主要內容為固定資產分類管理工作階段,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就不同固定資產劃分責任人,明確責任人的責任,旨在解決固定資產日常管理不到位問題;第三階段為處置階段,該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為報廢固定資產處理,嚴格按照政府會計制度中就報廢固定資產處置標準予以處理。
5 ? ?結束語
綜上所述,政府會計制度中就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內容作出較大的調整,完善了傳統政府會計制度中存在的不足,采用細致性的管理工作方法,實現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精細化管理,有助于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質量的提升,對于事業單位的快速發展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桂馨.新政府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與核算[J].中國產經,2020(11):121-122.
[2]李國楓.“新政府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及實踐[J].林區教學,2020(08):40-41.
[3]耿君茂.關于政府會計制度下的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20(18):130-131.
[4]劉紅.淺談新政府會計制度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的影響[J].財經界,2020(23):99-100.
[5]張英.淺談新政府會計制度下測繪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J].財經界(學術版),2020(18):212-213.
[6]甄曰英.淺談新會計制度下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問題及建議[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0(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