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黎
一、緣起·視點
把月亮作為跨學科教學的核心主題,是基于中國探月工程舉世矚目的成就,激起莘莘學子學好本領建設祖國的豪情;同時,該主題也是其他學科與年段較多關注的內容,可以通過它來關聯各學科知識點,開展綜合學習;另外,其與生活真實緊密相關,跨學科學習成果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遷移,認知生活即教育。
二、學情·預設
五年級學生對小學階段的學科知識已有一定積累,但遷移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動意識有待提高,對學科之間的聯系仍需在實際運用中加以明晰。五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理解、表達、設計、制作能力,具有跨學科綜合運用學科知識、聯結生活、遷移運用的可能。本課在綜合性關鍵能力的歷練提升中,指向核心素養的涵育。
三、目標·聯結
1. 知識與技能
“賞月”聯結情與境的交融,“問月”聯結數學與生活的感悟,“望月”聯結科學與生活的應用,“探月”聯結創新精神與家國情懷,“奔月”聯結問題解決與深度思考……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境脈實踐任務,統整語文理解表達、數學統計分析、科學微型探究、美術創意表達、手工簡易制作、學生成果展示等跨學科綜合運用,指向主題學習成果達成。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跟月亮做朋友,把月亮給人們帶來的“幫助”,移情到善待他人、樂于助人、培養社會責任感、弘揚探月精神、樹立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上。
四、線程·結構
多線程架構,滲透跨學科主題學習“情·理·
智·用·融”的內涵,統整語文、數學、科學、藝術、技術等相關學科知識點,疊加相應的境脈任務,同時輔以寄情、評價等隱含的線程,驅動達成學習目標。
五、工具·資源
充分運用數學圖形、互動式板貼、月相變化圖卡等工具、資源,在工具的使用中滲透思維梳理,在思維的交互中善用學習資源,在資源的活用中體現學習要求,在要求的落實中引導目標達成。
六、板書·圖譜
結構化板書圖譜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物化目標成果之一。既有視覺效應,又有思維表達,有助于經驗建構更加圓融形成。
七、過程·思考
1. 任務一:演月,以事入境
(1)預設·細節
了解月亮在宇宙中“千錘百煉始成月”的演化過程,引導學生以事入境,由境生疑,以情境式點評滲透成長型思維的觀點,在肯定、欣賞與期待中,激發學習熱情,驅動學習進程。
(2)境脈·生成
(課前活動:學生觀看“月球演化歷程”的相關視頻)
師:我們的實踐活動就要開始了,上課!
剛才的視頻,說的是什么呀?
生:(紛紛舉手)月球,月球的演化……
師:是的,月球,俗稱“月亮”。關于月亮,你還想知道些什么呀?
生:月亮還有什么奧秘?如果月亮在演化撞擊中被摧毀了怎么辦?……
師:我聽到了你科學探究的意愿,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好問題!
生:人們為什么要去探月?怎么探月呢?
師:問得特別有技術含量!你問到了人類放眼宇宙、探索未知的問題,期待你以后可以在科學研究中有所作為,為國爭光!
生:月亮對我們有什么用呢?
師:你關注到月亮對人的影響,聚焦日常生活,非常精彩的問題,感謝你的提問!
同學們思考有深度,提問就有力度,讓我們的思緒回到現場……
(3)效度·思考
視點不同,提問就不同,學會多個視點看世界,看待問題就更加全面。情理交融的點評,激活的是學習熱情,學生感受到的是正面肯定,得到的是有所思、有所悟的點撥,在合適的時候,學生便會積極喜悅地有所行、有所得。
2. 任務二:賞月,打個招呼
(1)預設·細節
通過“打招呼”的問候方式,和月亮“做朋友”,以“賞月”為任務事境,聯結語文學科的詩詞之境,聯結民間習俗的“團圓”之意,感受友誼之情,學會以禮待人。
(2)境脈·生成
師:“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蔽覀円呓铝?,了解月亮,先跟她打個招呼吧!
生:你好,月亮!
師:用蘇州話怎么說?用英語怎么說?用你的家鄉話怎么說?
生:(歡笑著,都想說)……
師:那,用自己的家鄉話,一起,大聲地,開心地,禮貌地跟月亮打個招呼吧!
生:(帶著歡快的笑容,有的大概覺得有趣,有的則禮貌又真情)……
師:把月亮當朋友、打招呼,一下子感覺親近了呢!平時遇見同學、老師、朋友,也可以熱情、善意地打個招呼,這樣心情就更愉快啦!
這里(屏幕顯示),有當空的皓月,有朦朧的月色,有初升的月牙,有遍地的清輝……
(學生跟隨教師的指引,入境入情地“賞月”)
師:賞月不離美食,賞月不離抒情,月亮是美好團圓的象征。但是通過天文望遠鏡,美麗神秘的月亮,少了一些“白”,多了一些“坑坑洼洼”,這是怎么回事呢?
(3)效度·思考
任務體現了“情理交融”的設計。跟月亮“打招呼”,以事寓理,讓學生懂得以禮待人,學會交往;移情入境,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學會健康生活。以“賞月”為名,產生疑情,驅動學習進程。
3. 任務三:問月,觀察分析
(1)預設·細節
以“問月”為著力點,聯結數學知識,觀察折線圖,學會讀懂數據;聯結生活,學會健康、科學地生活。
(2)境脈·生成
師:天文望遠鏡看到的月亮為什么看上去坑坑洼洼的?
生:這跟月球在演化過程中受到撞擊有關。
師:月球引力會引發地球海水潮起潮落。(出示折線圖)這是大海潮汐模擬圖。結合數據,你看懂了什么?
生:……時間,潮水大概在……高度。
師:再看看第二、第三天的數據,是什么情況?
生:看上去差不多,比較有規律。
師:這樣有規律的海洋潮汐運動,可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影響?
(生各自發表觀點)
師:真好!折線圖換成柱狀圖,你還能看懂嗎?這是每月的大潮示意圖,你又看懂了什么?
生:不同的時間,潮水的高度不一樣……
師:為什么可以利用海洋潮汐來發電呢?
(生根據模擬數據多元回答)
師:月亮給我們送來很多禮物,我們得謝謝她,跟月亮再打個招呼吧!
生:你好,月亮!
(3)效度·思考
這個任務體現的是以數學為主的學科知識與學習主題聯結后的跨學科運用。五年級初識折線圖,這里從一根折線到多根折線,從折線圖到柱狀圖等呈現梯度變化,讓學生學會用數據來看趨勢、作比較、學分析、做判斷,聯結學科與生活,學以致用,智用互通。另外,“你好,月亮”前一次是禮節性的問候,這里則多了一些感謝的意思在里面,學生認識到月亮“幫”了我們這么多,并在生活中對諸如父母的關愛、同學的關心等學會感恩。
4. 任務四:望月,發現規律
(1)預設·細節
以“望月”為引,關聯科學與技術要素,引導學生在了解、思考、制作、使用、改進等“學用一體”的過程中理解月相變化,遷移運用。
(2)境脈·生成
師:什么是月相?它的變化規律是怎樣的?
(任務①:根據學習卡上的任務提示,完成“知識自學+月相變化”圖卡制作;任務②:每個小組的月相變化圖卡是不一樣的,組合制作完成后,用3~5個關鍵詞概括相應的月相特點,貼在黑板上)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擺貼任務卡、月相變化圖卡等,做簡要的結構聯結以形成月相變化圖譜)
師:月相跟農歷聯系緊密,對農作物的影響,與時間的大致對應,在一些詩詞中的體現等,都是我們深入學習的契機……
月亮給我們帶來幫助,讓生活更加健康、美好,再跟她打個招呼吧!
生:你好,月亮!
(3)效度·思考
這個活動,學生特別喜歡。雖然有兩個任務要完成,但這兩個任務跨學科整合了科學、技術、語文等要素,學生在綜合統整運用的過程中,結合預設的活動框架,善用活動資源,聯結生活運用,在持續生成的過程中,深化了學科知識,提高了實踐技能。
5. 任務五:探月,詩意暢想
(1)預設·細節
這個任務設計是以“探月精神”為引領,以技術、藝術學科的方法為實踐核心,整合其他相關學科要素,通過“寫畫剪貼”等方式,創新設計,詩意暢想,表達心中的“探月”理想,把“探月”精神落實到現在的學習生活中,涵養厚植家國情懷。
(2)境脈·生成
師:(屏幕出示)中國航天人的“探月精神”激勵著我們“有夢想、會探索、能合作、共發展”,能有所擔當,能科學創新,這是大家可以產生共鳴的“探月”精神。
這是其他班的同學以“探月”為主題,用圖文并茂的形式,來表達對月亮的認知與感謝,表達自己的擔當與進取,表達他們的“探月”精神——有的是“探月暢想”,有的是“望月抒懷”,有的是“童言童詩”,有的是“贊美生活”……我們也來試試。(屏幕出示相關圖文要求)
(學生用“寫畫剪貼”等方式,完成“探月”暢想作品,并貼在黑板相應的圖譜功能區展示)
師:這些作品表達了我們在課堂學習層面“探月”的成果。讓我們再次“連線”月亮,探索月亮更多的奧秘。
生:(大聲,有感情地)你好,月亮!
(3)效度·思考
在前面看數據、學概括、用技術的基礎上,這里進一步凸顯技術與藝術的統整運用,兼顧其他學科要素的整合,期待在“有痕”的設計帶動下,逐步體會教與學的“無痕”拔節生長。
6. 任務六:奔月,拓展學習
(1)預設·細節
主題學習主體任務完成后作延伸拓展,由此引出更多維的思考與行動方向,驅動新一輪主題學習。
(2)境脈·生成
師:這節課以“你好,月亮”的呼喚貫穿,通過看一看、說一說、找一找、寫一寫等方法,很語文地賞月、數學地問月、科學地望月、帶著技術詩情畫意地探月,不但了解到月亮很多奧秘,還感受到它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幫助,并由此產生了進一步探月的豪情……
(學生若有所思)
師:課后,可以以“奔月”為主題,聯結其他學科做拓展思考。非常高興我們都在主題學習中學有所獲,下課!
(3)效度·思考
學生對跨學科學習有了一些經驗建構,由此引申不同的思考方向,可以聯結到不同的學科,延展了學習框架,為深化學習理解帶來更多可能。
八、展望·遷移
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跨學科主題學習給我們帶來了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技能,聯系生活實際,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建構經驗,嘗試問題解決的更多可能。同時,也為深化學科學習推進主題實踐提供更多支撐,為呈現“智用融通”的學習效果帶來更多希望。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婁葑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