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蓓莉 崔璐 向蓓莉
我出生于1982年10月,家里有三口人。我父親是工程師,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母親是教師,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母親上學時學的外語是俄語,她對蘇聯有非常深的情結,我是聽她唱蘇聯歌曲長大的,所以我從小就對蘇聯有好感。
我父親一位同事的孩子在烏克蘭工作,跟我父親介紹了烏克蘭的情況,我們覺得基輔國立大學在歐洲排名比較靠前,是高質量的大學。于是,千禧年起我開始了在基輔國立大學新聞學院的留學生活,在那里讀了本科和碩士,后來在那兒工作。
在烏克蘭學習生活了近十年后,我回到北京,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工作(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07年,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國家漢辦開展合作,成立了廣播孔子學院。2013年,我被派往俄羅斯國立職業師范大學廣播孔子課堂(Radio Confucius Classroom RSVPU-CRI,以下簡稱“葉卡課堂”)擔任中方負責人。
廣播孔子課堂可以說是非常獨特的孔子課堂。國際臺在全球創建了12家廣播孔子課堂,每個課堂都不太一樣,有一些是和當地廣播電臺合作,進行線上授課;日本的是跟中日友好協會合作創建的;只有俄羅斯國立職業師范大學廣播孔子課堂是和當地大學合作創建的,在教室里授課。
按照之前的媒體工作思維模式,我認為應該多影響課堂上的教師和學員,讓他們再去影響身邊的人,從而讓更多的俄羅斯人了解中國。得益于在新聞單位的工作經歷,我清楚中國立場,知道應該怎樣正確地傳播中國的語言文化。畢竟教書育人不是我的專業,讓我這個媒體人來做課堂工作,應該更多凸顯對外傳播。
因為我有長期在國外學習生活的經歷,所以可能更容易理解俄羅斯人的立場和思維方式,更善于跟俄羅斯人打交道。這也是我在課堂工作六年來比較愉快、比較順利的最大原因。
俄羅斯國立職業師范大學的主教學樓位于葉卡捷琳堡市的城郊,大學提供了近市中心的一棟獨立教學樓用于孔子課堂開展教學工作。不像大部分孔子學院都是共用教室,我們有自己獨立的教學樓,并配有3名24小時在崗輪值的保安。我們的教學場所應該是整個俄羅斯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中最好的一家。2013年,我去的時候,葉卡課堂只有4名中國教師。這幾年教師隊伍得以壯大,到2020年,一共有12名中方教師,2名中方負責人、2名公派漢語教師、6名漢語教師志愿者、2名海外志愿者;6名俄方教師,院長、副院長各1名和4名本土教師。
近年來,俄羅斯對教育機構的要求非常嚴格,俄羅斯大學為對外漢語教師辦理簽證邀請函必須滿足很多要求,如教師需持有俄語水平等級證書、畢業于師范院校的對外漢語專業。因為這個過于嚴格的規定,導致葉卡課堂招聘中方教師的難度提高。這恐怕是整個俄羅斯都面臨的漢語教師“用工荒”。
我們有成人班和兒童班。成人班分一到五年級,每個年級有2~3個班,上課時間為每天18:20~21:00。成人一年級班由中方老師和俄方老師共同教授,中俄老師一周一輪換,升到二年級后就全部由中方老師教了。兒童班的上課時間為16:00~17:30。2018年起,俄羅斯的大學入學國家考試中,新增了中文作為外語考試科目,所以近幾年的兒童學員人數有了量的提升。2019年,兒童班增加了零級班,主要面向10歲以下的低幼學員,由俄方老師教。
我認為當前葉卡課堂特別需要具有幼教能力的中方對外漢語教師。國家漢辦派來的漢語教師志愿者大都很年輕。他們教成人班還可以,因為成人班學員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自驅力,不需要進行過多課堂秩序的管理,但是教兒童就很吃力了,外國的小朋友們并不好管理,大部分學生家長也很難配合教師完成學生的預習和復習工作。我們一般把兒童班交給俄方老師教,但是俄方老師又存在漢語發音不標準等問題,所以說這是葉卡課堂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葉卡捷琳堡是位于歐亞分界線上的城市,離中國很近,隨著中俄關系的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讓孩子學漢語。所以,近些年不斷有家長來葉卡課堂咨詢,表達了讓自己的孩子學習漢語的強烈愿望。
2018年夏天,應家長的強烈要求,我們嘗試給三名3~6歲的兒童開了一個一周一次課的漢語班,并且要求家長必須在教室后面協助維持秩序。通過這個三人班的嘗試教學,我們發現,中方老師完全具備教授低幼兒童的能力,只是在維持課堂秩序上有所欠缺。于是從2019年開始,我們嘗試開了零級班,收了五名6~10歲的小朋友,一周一次課,課時較短,由俄方老師教他們一些比較簡單的漢語會話,看一看他們的學習情況。結果一切順利,次年他們就跟著一年級的兒童班一起學習了。
葉卡課堂成人班選用的教材是《新實用漢語課本》,到了高年級的第三冊之后,改為《漢語新目標》?!稘h語新目標》更貼近學員的生活,更容易被他們接受。成人班高年級(五、六年級)使用的是《博雅漢語》,由對外漢語專業的中方老師教授。
兒童班使用的教材是《跟我學漢語》和《快樂漢語》。主要用《跟我學漢語》的第一、二、三冊和《快樂漢語》的第一至四冊。兒童班五年級結課后,就會并入水平相對應的成人班。一般是學完了兒童班五年級,銜接《新實用漢語課本》的第一冊,從第九單元開始接著學習。我們還有一套輔助教材是《你好,中國》?!赌愫?,中國》是我們臺俄語部自己研發的視頻短片,教師會在上課前5分鐘放1~2個小視頻,一方面讓學生安靜下來,另一方面就是等一等遲到的學生。這些教材除了《博雅漢語》是英漢雙語之外,其他都是俄漢雙語的。
此外,我們還有HSK①的短期培訓班。培訓班一般在考前開設,考生在考前一個月,連續上四節培訓班,由專門的老師教授。
中方老師和俄方老師在教課上是不同的。中方老師更看重學員是否掌握了每節課的重點。回家后學員的復習、預習都是不能缺少的,下堂課老師會就上節課的教學點進行復習、考查,看學員是不是真的掌握了。俄方老師在這方面比較松,這個知識點已經講了,學生沒掌握、不記得沒有關系,以后碰到類似的情況就再講一下。此外,我覺得最大的區別就是,因為俄方老師曾經也是學習漢語的學生,所以他們能夠更好地把自己在學漢語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經驗告訴學員,這一點是中方老師不具備的。
剛來的第一年,有一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俄羅斯小姑娘。小姑娘的漢語學得非常好,年僅14歲,這個年齡應該在兒童班上課,可是她要求在成人班上課,因為她覺得兒童班的進度太慢了。她的自學能力非常強,有學習漢語的天賦。但是她不愛和人交流,甚至上課老師提問,她也拒絕回答。我希望她能代表葉卡課堂參加俄羅斯中學生漢語橋比賽,和她溝通過幾次,她都拒絕了。我覺得既然有這么合適的學生,請她代表葉卡課堂參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于是就想請俄方老師跟她溝通。但是俄方老師直接跟我表明,學校是不會去溝通的,因為參不參加是學員個人的選擇,學校不能要求或者強制。此后,每一年的新老師到任培訓時,我都會分享這個例子,讓大家注意應該怎么樣跟自己班上的學生溝通。我也建議新到任的中方老師去聽一聽俄羅斯本土教師的課,學習他們的教學方法,這些方法可能更加適合俄羅斯的學生。
我認為派出單位應該給派出的教師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輔導培訓。例如,在俄羅斯,中方老師需要具備的工作能力,首先需要會俄語。俄羅斯的英語普及率不高,能熟練運用當地的語言有助于有效開展工作。其次,一定要明確自己的立場,可能對于許多公派教師、志愿者老師來說,此前更多地關注教書育人的能力,所以派出單位可以在口徑、國際動態方向等方面增加相關的培訓。最后,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每一位海外教師需要具備的,就是對自己工作的責任心。我相信,選擇外派從事漢語教學工作的教師,對于漢語教學工作都抱著極大的熱情。但是,隨著時間和其他各種各樣的原因,熱情總會被消磨掉。所以,更需要大家有極強的責任心,認真完成工作。
在俄羅斯工作,處處需要語言和翻譯技能。我自己有教學任務,同時葉卡課堂大大小小的活動結束后,我也要趕新聞稿。我的工作職責具有復合性,用一句話表述就是:“不能做好翻譯的記者不是好教師?!?/p>
葉卡課堂每年都組織很多中國文化活動,從各方面介紹中國的文化。每周五晚上還有觀影活動,外交部給我們寄了很多帶有俄文字幕的光盤,有紀錄片《孔子》、電影《人在囧途》等,我們有時候也會放給學生看。每年新老師來了之后,他們會把當下中國最新的發展和動向融入課堂,如帶學生用微信、認識抖音,等等。要說孔子課堂的工作對于當地民眾最大最直觀的影響,應該是他們認識了中國、了解了中國人,有些學員上了一段時間的課后,自己會主動要求讓中國老師來教他們,他們和中國老師真真實實地互動,對中國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在俄羅斯工作期間,恰逢中俄關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非常密切。我們跟當地媒體的關系比較融洽,葉卡課堂從來沒有出現任何負面的報道,都是正面積極的報道。不論是當地斯維德洛夫斯克州報社,還是俄羅斯塔斯社,甚至烏拉爾航空公司也對葉卡課堂進行過報道。2019年12月24日,在我任期結束即將離俄回國之際,我收到了葉卡市教育局和葉卡市行政部對外經濟關系發展司司長親手給我頒發的感謝信及榮譽證書,對我推動兩國文化交流、帶動烏拉爾地區青少年學習漢語的熱情方面表示感謝。
如果最不滿意是1分,最滿意是10分,我給自己在海外的工作打8分,還是比較滿意的。走出國門,向外國人傳播中國文化,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中國、正確認識中國,讓他們離開電視和書本上的認知,切切實實地接觸一個有血有肉的中國人,從中國人的口中了解中國是什么樣子,我覺得這是特別正確的事情。我們做的事情可能短時期內看不到結果,但是長遠地看,十年、二十年之后,就會看到改變了,所以今天在海外的每一位漢語教師都是英雄,大家在共同做著一件特別有意義、特別有成就感的事情。
訪談后記
采訪曾擔任俄羅斯國立職業師范大學廣播孔子課堂中方負責人的程謨老師,是俄羅斯圣彼得堡大學孔子學院的何芳院長推薦的。
2020年1月30日上午我在丹麥,用微信與北京的程謨老師進行了遠程訪談。程老師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歐拉中心烏克蘭語部工作。誠如她言,十年青春歲月在烏克蘭度過,她的性格貼近烏克蘭的民族性格“直爽,屬于行動派”。
程老師的童年回憶里,那句媽媽上學的時候學的外語是俄語,她是聽著媽媽“唱著蘇聯歌曲長大的”,生動呈現中蘇曾經的親密關系印記,以及那段歷史對下一代人的影響:“所以我對蘇聯有好感?!奔覈榻Y直接影響了程謨老師去烏克蘭留學以及去俄羅斯工作的選擇。面對俄烏沖突,她為雙方感到惋惜。
口述史的細節展現了程老師經歷的中俄文化相遇、沖突及至尊重與接納,以及她對于中方教師在俄任教勝任力的觀點:需熟練運用俄語、明確立場、具備對工作的責任心。程老師離任之際,收到葉卡市政當局給她頒授的感謝信與榮譽證書。
口述史文本經研究助理崔璐和我整理,程謨老師修訂與確認。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