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婷婷

一個讓人省心的“乖孩子”,為何表現出生理、情緒、人際一系列問題?行為問題本身就是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而我們能夠探尋孩子的求助信號,獲譯孩子心靈成長密碼的關鍵就是拼組孩子的生理—心理—社會因素的表征碎片,統整孩子的心理成長需要,這樣我們才能看到孩子內心的需求,孩子才能看到自己內心的渴望。因此,本案例采用BPS介入模式開展心理輔導,協同整合進行綜合干預。
第一次見到小馨,她在班主任的陪伴下抽泣著走進輔導室。我請她坐下來,遞給她一包紙巾,她調整好情緒后深深吸了一口氣,一雙委屈難過的大眼睛看著我。據班主任說小馨近幾天每天早上都要哭很久,這次哭了一整節課,還總是想嘔吐,誰勸都沒有用,只能帶她來找心理老師。隨后小馨向我訴說前一晚和爸媽提起退社團的事情,今早不想來上學,爸爸是個急脾氣,在送她上學路上狠狠批評了她一頓,她心中充滿了委屈和難過,又不敢表達出來。我充分地理解和接納她的情緒,我們之間建立了信任關系,小馨逐漸吐露心聲。她退社團的理由,竟是因為一個“可怕”的眼神,她覺得社團課上的日子很難過。
當我幫她分析可能存在對別人的誤解時,她很快理解,但又極力否認;當我鼓勵她與同學一起解決矛盾時,她顯得心不在焉,甚至不想解決,這讓我隱隱感到奇怪。為了明確問題,我運用焦點解決奇跡問句“如果你和這個同學的矛盾解決了,你們相處得很愉快,你會繼續上社團課嗎?” 她給了我否定的回答。
原來,她真正要解決的不是退社團的問題。但接下來聊了很久,她似乎避重就輕,只談一些無關乎重點的問題。不過有一點是十分明確的,那就是她的目標就是無論如何都要退出社團。頓時,我心生疑惑:為什么解決了人際矛盾仍要堅持退出社團?退社團的愿望強烈到不想來上學嗎?沒有任何生理病因的嘔吐到底是什么引起的?不想上學,每天哭泣,退社團這之間有什么聯系?這背后又隱藏著孩子怎樣的內心需求?
一個個問題充斥在我的腦海,但我并未急于解開這些“密碼”。通過共同商議,我尊重她想退出社團的決定,與班主任、家長和社團負責老師溝通后建議讓她暫時退出社團。后來班主任反饋她壓力減輕了許多,不再每天都哭了,也沒有因為嘔吐要請假了。
第二次心理輔導小馨自己主動過來,她情緒平和,但愁眉不展。眼前這個柔弱的小女生堅決篤定地退出社團,背后又有什么問題真正困擾著她呢?我想,上次留下的密碼謎團或許馬上就可以揭開了。
原來,她最大的擔憂已經從“可怕眼神”轉移到媽媽給她制定的新要求上。媽媽要求她考試有明顯進步才能真正退出社團,這種有條件的交換讓她倍感壓力。小馨自述如果要達到媽媽的要求,必須要“非常非常”努力才行,可她越要認真聽課,越無法集中注意力。原來她覺得三年級的題目明顯變難了,總拿不到滿意的成績,媽媽布置的家庭練習總是做錯很多。這種焦慮感和挫敗感在社團壓力的影響下更加凸顯。
我采用行為療法請她對自己目前的壓力進行分類命名,并進行評級,很快明確了她目前面臨的最大壓力來自學業煩惱。原來之前一切情緒和人際問題只是表象,真正的苦惱源自她自身和父母賦予的學習壓力。
后來小馨提到雖然現在退出了學校一周兩次的美術社團,平時放學回家還要上課外興趣班,完成校內作業和家庭作業以后每天還要堅持練琴,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時間了。特別是學習難度提升后經歷的學業挫折讓她失去了原有的學習熱情,這些困擾一下子襲來,令她招架不住。
助人以自助,通過澄清目標和自我探索,小馨退出社團、哭泣嘔吐和不想上學的原因也終于撥云見日。小馨之所以表現出一系列生理、情緒和人際問題,原來都是為了引起父母關注并減輕學業壓力和學習負擔。小馨也明確地向我袒露心聲,原來她堅決退出社團就是希望爸爸媽媽能給她減少興趣班,不要布置那么多家庭作業,她也渴望有自己的自由。
一方面,我鼓勵小馨既然答應了媽媽的約定,就要勇于承擔付出努力的后果。通過調整認知重新樹立學習信心和動力,幫助她找到學習的真正阻礙和困惑,緩解學習焦慮。另一方面,正是因為小馨不敢向爸爸媽媽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才上演了一出“鬧劇”。為了給孩子建立一個順暢的親子溝通渠道,讓父母了解并尊重孩子的選擇,我與家長進行深度溝通,借助PAC親子溝通理論讓家長嘗試用平等的態度尊重孩子的真正需求。
第三次心理輔導,小馨也是主動來找我的,這一次她顯得輕松很多,整個人也開朗明媚起來。她說馬上要考試了,為了完成與媽媽的約定,自己最近很用功;但因為自己擔任衛生委員要檢查衛生,每天都是全班最晚一個去吃飯,她感到孤單煩躁并浪費時間,想要辭掉這個班干部。
根據埃里克森心理發展階段理論,這一階段小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相應要發展的能力是“勤奮”,克服“自卑”危機。我采用共情真誠地肯定了她對學習的重視和為考試所付出的努力,同時引導她對“做值日不重要”“服務同學會影響學習”等不合理的信念進行駁斥,通過認知重建和原因分析,她逐漸意識到自己過于關注學習,而忽視了其他角色和責任,同時要接納目前面臨的學習壓力,不要過于苛求結果。另外,在給予她處理人際問題的行為訓練后她也意識到遇到困難嘗試表達情緒,并獨立解決的重要性。
也許這次訪談是她交給我的一張答卷,她完成自己的認知重塑,也獲得了解決問題的能量。終于,她可以坦然面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也敢于面對父母的要求和自己的內心需要了。
整個輔導猶如不斷打開孩子心靈成長密碼的過程,從情緒問題到人際問題,從人際問題到學習問題,孩子的內在需要不斷浮出水面。回顧整個案例,小馨起初因為嘔吐、哭泣等生理反應引起關注,或許是因為在此之前她已經很努力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可惜老師和父母總覺得她為了偷懶和放松而阻斷了彼此的溝通。隨著輔導的深入,我們的輔導目標也不斷調整轉換。整個輔導過程使用了BPS介入的模式,同時聯動了班主任、心理老師、家長、社團老師、校醫等多方支持,才使得小馨的心理困擾如此順利地解決。

孩子的心智是聰敏的,盡管他們并不知道自己這樣做的原因,但這些何嘗不是解開孩子心靈密碼的線索和信號呢。對于一個孩子的不同問題,或者同一問題的不同表現,我們應從生理—心理—社會多個角度挖掘原因,綜合運用焦點解決療法、合理情緒療法、行為訓練和家庭治療等不同方法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在綜合各種資源的基礎上才能更加清晰地照見孩子成長的心動力。同時,逐層解密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我們不斷反思輔導效果和當下教育問題的契機。幫助孩子看到自己的內心需要,解開孩子的心靈成長密碼,這大概就是咨訪相互滋養,咨訪共同成長的最好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