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旭


近年來,天津市濱海新區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充分發揮農廣校體系在農民教育培訓中主力軍的作用,做好農民中等職業教育工作,助力鄉村人才振興。
一、注重宣傳調研工作,精準按需服務
(一)沉浸式宣傳
天津市農民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工作正式啟動在每年的4月至8月,但基層農廣校招生工作不能坐等“指示”、更不能只等“安排”。早準備、早安排,把農民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工作深入到到日常工作的每個環節,才能讓農民中專學習教育工作順利開展。需求調研要滲透到日常工作中,滲透到農民教育培訓環節中。要做工作上的“有心人”,收集農民參加學歷教育的主觀意愿、參訓需求,詳細介紹農民免費參加學習的惠農政策,鼓勵、引導農民主動參加中等職業教育。
(二)善于尋找“領頭雁”
在和農民接觸過程中,善于發現領導組織力、號召力、感染力突出的農民學員,特別是村干部、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充分了解這類學員的思想動態和生產生活需求,將農民中等職業教育與需求相結合。利用“領頭雁”宣講政策接地氣、感染力強,更容易被周邊農民學員朋友接受的特點,發揮以點帶面的培訓宣傳作用。當成功帶動身邊農民朋友后,其他農民也會躍躍欲試,但又可能顧慮重重,此時要趁熱打鐵,基層農廣校教師要耐心細致講解農民教育培訓政策,有點有面、粗細結合的宣傳策略,使得宣傳調研工作扎實高效。
(三)扎根農民“朋友圈”
隨著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微信、抖音、快手等App逐漸成為人們社交的主流平臺。“加個微信好友”是陌生到熟悉的第一步。朋友圈分享各種生活生產信息,成為新時代下農民朋友的新名片。手機變成農民朋友的“新農具”,與此同時,手機也成為了農廣人宣傳調研農民中等職業教育需求的“新助手”。關注他們的生產動態“熱搜榜”,及時獲取需求信息加以分類整理,將需求與上級部門積極反饋,承上啟下做好“下單服務”;在朋友圈中分享各種惠農政策,爭做朋友圈里的“社交達人”和“網絡紅人”,打造積極向上正能量,追求進步好青年的社交名片,讓手機成為農民教育培訓宣傳服務移動窗口。
二、注重教學工作,創新工作思路
天津市農廣校體系下的農民中等職業教育為業余性質,學制二年。根據所開設的專業不同,通常開設14-16門課程,需要在4個學期內完成。每個學期會有公共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能力拓展課不同種類的多門學科學習。
(一)學習公共基礎課
公共基礎課包括《應用語文》《法律基礎與農村法規》《農村互聯網應用》《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等課程的學習。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目的主要是提高農民學員的綜合素養,使學員掌握日常生產需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文化和農業基礎知識,為相關的專業知識學習和畢業后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奠定基礎,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在學習公共基礎課程時,需要任課教師注重貼近生活,活學活用。農業新聞、新動態、新經驗也可以通過視頻等方式,分享到組建的微信班級群中,適當進行拓展。例如《農村互聯網應用》課程,可以讓農民學員學到互聯網的基礎知識和安全知識,教會學員下載安裝“國家反詐中心”App,預防電信詐騙。以教促學,教學相融,提高農民學員綜合素養。
(二)學習專業核心課
各專業根據開設不同的專業,專業核心課的課程也會不同。專業核心課是為了讓農民學員掌握應用本專業所學的基本理論、專業基礎知識等需要學習的課程。有些課程學習難度大,需要引導農民學員帶著疑問進課堂,充分做好預習任務。在面授輔導一些特別重要的專業基礎知識時,可以通過擺事實、舉例子、視頻觀看等方式進行演示。充分利用“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及“云上智農”App等線上教育平臺中的網絡資源,將面授輔導、線上學習、自主練習、課后反饋結合起來,幫助學員學習掌握基本專業知識。學會轉變教學方式,由以往的任務型教學轉為服務型教學。針對農民學員需要學習的內容,要將從前的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在新學期開始時,給學員發放統一規范的學科作業練習冊,作為提高學習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學員學習的時候,及時提供線上資源,提供線下輔導機會;在過程中學會怎樣獲取陌生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通過學習鏈條模式不斷引導,培養自學能力。逐漸樹立知識更新理念,提高知識更新危機意識。
(三)學習能力拓展課
隨著農業農村的發展,對農民學員綜合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能力拓展課是為了突破專業學習內容的局限性而設置,可以滿足農業產業綜合化的需要,培養一專多能,增強農民學員的學習適應能力。轉變能力拓展課程學習內容,從突出農業生產實踐轉為向經濟社會全領域。注重農民學員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際操作的靈活性。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員自主學習意識,強調堅持學習和終身學習。新冠肺炎疫情使出行受阻,但仍然可以借助互聯網之路,開拓視野。利用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豐富的視頻學習資源,學員可以在網頁端或手機客戶端學習觀看“農科講堂”“津科助農”公開課等相關知識,提高知識儲備寬度和廣度;學習實用技術、解讀農業相關文件政策,做新時代的高素質農民。
三、注重檔案信息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一)過程性檔案信息管理
從招生注冊學員學籍信息到考核完畢發放中專畢業證,農民中等職業教育檔案要保持連貫性和持續性,全過程記錄教育培訓過程,保證中等職業教育工作鏈條完整性。在新生學員學籍注冊前,需要審核報名人員的年齡、學歷、戶口等信息,并將相關證明復印件留存。存在無初中學歷或不能提供初中畢業證明等情況,按照招生簡章要求進行入學前考試,考試合格后才能進行新生注冊。審核合格的學員填報新生錄取名單表、學籍冊表和注冊表;新生根據學員年齡組成和學習情況適時調整各學期課程安排,填報天津市農廣校中等專業教學實施計劃表(總表),教學實施過程中按學期制作教學安排表、考勤表、各學期教材領取表;學員自測題單獨成卷存放、考試試卷單獨存放、畢業生登記表成卷存放;填寫成人中等專業教育畢業生名單表;畢業證制作完成,將全部學員畢業證芯正反面復印留檔。過程性檔案管理步驟嚴謹、資料詳實,為有序開展農民中等職業教育工作提供根本保障。
(二)文書檔案信息管理
進入鄉村人才振興的新階段,對開展農民中等職業教育工作,能夠起到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隨時收集、整理和保存上級部門下發的文件、通知、方案研究等并歸類,確保培訓工作條理化、工作目標清晰化。特別是對國家新發布的惠農文件要主動學習,及時學習領會政策精神。靜下心來仔細領會文件內容,將通知、工作計劃、工作方案研究明白,吃透文件內容。精準落實工作重點,提升轉變工作觀念。
(三)電子檔案與紙質檔案并行
建立在校學員電子信息臺賬和歷年畢業學員電子信息臺賬。整理往年實行電子化辦公之前的紙質檔案,錄入電子信息臺賬,統一管理,能夠為年度數據統計工作提供高效、穩定的數據支撐。電子臺賬和紙質臺賬相互輔助,才能夠讓人員信息繁雜的中等職業教育工作提質增效。
四、注重服務常態化,培育高素質農民
培育高素質農民實現鄉村人才振興,要注重農民教育培訓服務常態化。農民學員取得中等職業教育畢業證書,是學習階段成果的見證也是開啟繼續教育提高綜合素養的起點。依托各類資源平臺,提升農業技能,轉變農業農村思想,鼓勵學員追求進步的腳步不能停歇。基層農廣校可以主動與農業高職院校合作,申報辦學點,鼓勵中專畢業學員積極參加入學考試,分享報考信息,增強農民學員繼續教育能力。
基層農廣校要在農民教育培訓主陣地中發揮示范帶頭作用,注重培訓創新,增強大局意識,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樹立服務農業、服務農村、服務農民的使命感,跟蹤服務不停步。立足崗位,以常態化的精準服務提供支持幫助,不斷增強其綜合素養,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助力鄉村人才振興。★
(作者單位:天津濱海新區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