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蒂基·羅汀瓦

薩萬特·努瓦爾的“車胎俠”(左)和帕特里克·基泰特的“人字拖俠” 控訴了剛果(金)幾個世紀以來的自然資源流失。作品材料選用了汽車輪胎和廉價的橡膠鞋底。

沙卡·卡巴卡穿上了自己的作品“銀翼殺手”。這套裝備的主材剃須刀片常常出現在當地黑幫新成員的入會儀式上。

姆文茲·穆特巴表示,他設計“罐頭人”是為了讓公眾意識到跨國公司對非洲的影響。他說:“非洲大陸雖然富有,但非洲人依然貧窮,希望得到外國人的幫助。不過,跨國公司來到這里,實際上是為了掠奪資源,制造沖突,資助武裝組織。”
事情要從2001年一場反主流文化的藝術活動說起。彼時,剛果(金)的一些學生在金沙薩藝術學院已經修業多年,他們聽從老師的建議,一直采用樹脂和熟石膏創作作品。但那年他們決定換個花樣,選用周圍隨處可見的物件打造作品,材料包括輪胎、排氣管、泡沫橡膠、塑料瓶、天線、牛奶罐、油漆罐、羽毛、光盤、塑膠拖鞋和其他廢品。
藝術家們深信,每位剛果觀眾都會對這些作品感到熟悉,因為它們揭露了剛果人生活中糟糕透頂的一面:垃圾。這些垃圾不僅包括當地人的生活廢料,還涵蓋了西方消費主義國家強加于這片土地的污物,以及從這里無休無止攫取地下或地表資源所產生的污染。
在金沙薩,路邊排水溝里擠滿了不可回收的塑料瓶,市場上充斥著二手三手貨和高收入國家的棄貨。鈷是智能手機電池所需的一種珍貴原料,而在跨國公司開采剛果(金)鈷礦的地區,頻繁的排放污染了河流系統和周邊環境。
藝術家們用垃圾創作雕塑作品和行為藝術,希望借此引起公眾的警覺——情況正變得越來越糟。埃迪·艾克特是金沙薩土生土長的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創辦了當地一年一度的垃圾藝術節,為先鋒藝術作品提供了展示平臺。參與其中的藝術家逐年遞增,垃圾成為了他們針砭時弊的媒介。
“布告機器人”是杰瑞德·卡倫加創作的可穿戴雕塑,由破損的收音機零件制成,目的是提醒公眾警惕不斷滋蔓的假新聞。法羅納·曼布用電線打造的“電動女士”具有雙重意義,既凸顯了剛果(金)電力匱乏的問題,也揭開了社會生活的陰暗角落:性侵和綁架。曼布的創作靈感源于她無家可歸時的遭遇。
金沙薩馬拉博畫廊的創始人伊馮·埃杜穆指出,這些具備社會責任意識的創作者將垃圾升華為抗議藝術,是在挑戰極限,乃不可多得的創新之舉。

順時針方向:薩萬特·努瓦爾用羽毛制成的西裝諷刺盛行的消費主義;阿諾德·埃塔貝的作品主材塑料環和卡巴卡的作品主材牙膏管都象征著病毒;卡倫加的“布告機器人”告誡公眾,小心虛假新聞。

基隆博斯·努瓦爾把煙草廢棄物變成了“煙蒂人”,目的是提醒人們,煙蒂看似小,污染卻很大,里面全是毒素,比如鉛、甲醛和砷,而且分解緩慢。

普雷西·諾姆比用汽車廢零件打造出“汽車人”,以抗議每年進口到非洲的數百萬“垃圾車”。這些二手車阻礙了非洲本土汽車產業的發展。
[編譯自美國《國家地理》]
編輯: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