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燕
“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優化語文作業分層設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一、契合實踐課堂
要真正激活語文教育,全面推進分層作業,首先應當做好對學生作業總量的把控及對學生完成作業時間的預估,將耗費時間短的、側重基礎知識類型的作業留在課后,難度較大、需要交流溝通的作業留在課堂,由教師引導學生一同探索學習,實現課堂與課后的“分層”。教師應針對小學生的學習特質,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為落實小學生“減負”作出努力。
以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中的三首古詩《山行》《贈劉景文》《夜書所見》為例,教師帶領學生學習這三首古詩時,應對學習任務作出分層,將課內、課后分為兩個教學部分。課內作業設計要求可如下:
(1)全班同學有感情地齊讀古詩,再由教師隨機挑選三名同學,分別朗讀三首古詩。
(2)找出三首古詩中的生僻字,對其進行標注學習。
(3)理解三首詩各自表達的主題,領會古詩大意。
(4)思考這三首詩描述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并以此展開小組討論。
課后作業的設計要求則為:
(1)背誦并默寫三首古詩。
(2)深入思考三首古詩中顏色和物象對于季節塑造的幫助,試寫兩段描述季節的文字,需運用物象或色彩。
而課后作業的反饋效果,則見于下一次語文課的課堂,由教師驗收背誦默寫成果,并讓學生分成小組,互相評價遣詞造句的能力,再由教師總體綜合性評價。讓教學重心回歸課堂,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得力引導者,真正從課上提高教學質量,為小學生課后作業“減負”打下基礎。
二、緊跟課標指導
教師必須做到因材施教,采取分層作業的方式,使每個學生在自己不同的身心發展基礎上實現最優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認字、誦讀、寫作、表達能力的不同,將布置作業的任務分層實施。對于一些誦讀課文都比較困難的學困生,應加強基礎作業的布置;而對于一些語文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應減少基礎課業量,適當地增加作業布置的技巧性和難度。
以《司馬光》一文為案例,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對課文學習掌握程度不同,分層作業。對通讀課文都很困難的學困生,作業布置上應側重于熟練誦讀,揀出文章中的生僻字如“甕”“跌”“迸”等,了解其字義及一些基本的組詞。而對于識字、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則可側重布置一些思考性的問題。比如思考課文《司馬光》中司馬光的形象是什么樣子的,從哪些方面體現?在語言上和這篇課文類似的文章還有哪些,請舉例說明。
合理把握作業難度,既能夠有效提升語文小學生水平,又能夠實現為學生減負,讓學生輕松投入學習,自發、能動地成為學習的主體。
三、貼合學情實際
“雙減”政策下分層作業,既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分層,亦對作業布置的多樣性、延展性分層提出了要求。優化作業結構,首先要嚴格把控作業總量,保證小學生有充足的課余時間可以自由發展;其次要注意的就是作業形式多樣化。
以《花鐘》一文的教學為例,教師教學生學習花,不應只拘泥于讓學生認識課本里所描寫的花,而應當讓學生走進大自然里,真正去認識花、觸摸花。學習這堂課,教師可布置課后作業如下:
(1)觀察性作業——觀察家中所養或外面花園中的花朵,了解它們的發展變化,每天寫觀察記錄。
(2)競賽性作業——選出自己認為最美的花朵進行拍照,回到課堂之后評選“最佳攝影小能手”。
(3)游戲性作業——出一些和花相關的謎語、詩詞等,同學一起參與競猜,提高學習的趣味性。
綜上,小學語文分層作業設計是順應國家“雙減”政策的有效實踐,不僅幫助學生減輕了課業負擔,也為語文教育融入生活提供了可能。如今“雙減”政策的落實還在不斷探究完善的過程中,今后的教學實踐里,我將會繼續努力深入探究,將合理設計語文教育、實現學科減負增效之事躬行到底。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