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文彥
一、引言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
Oriented Approach,下文簡稱POA)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文秋芳教授根據中國外語教學的現狀,帶領其研究團隊經過十余年探索而創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體系。該理論主要針對大學英語專業課程改革提出建議。其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技能)是外語教學的重要板塊之一(文秋芳2008,2018)。201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下面簡稱《新課標》)提出要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四項核心素養上,即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教育部2018)。這說明POA理論與《新課標》指導下的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具有相關性。筆者認為POA不僅僅適用于高校外語教學,它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也同樣具有研究意義。
二、POA與高中英語教學
最新修訂的POA理論體系(POA 3.0版)由三部分構成: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教學流程。其教學步驟由“驅動(motivating)—促成(enabling)—評價(assessing)”組成,并形成若干循環鏈。同時,POA強調教師主導下師生合作共建的教學過程(文秋芳2015,2017,2018)。此外,POA研究者重視高校外語教學與高中英語教學的對接,其基于《新課標》提出的高中英語學科四項核心素養,明確了外語教育的六種關鍵能力,并指出“語言能力”是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基礎。筆者任教的廣州市執信中學為廣東省重點中學,英語教學水平高,學生英語高考平均分常年在130分以上,連續十余年在廣州市各級各類學校中位列前茅。鑒于學生較高的英語語言素質和我校的教學水平,以及POA理論體系與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銜接性,下面嘗試將這一理論與高中英語教學相結合,對如何加強課堂的有效產出,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探究,旨在改變目前英語教學中“重語言知識,輕語言運用”的現象,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POA理論視域下的高中英語教學實踐
(一)明確師生定位,提高語言實踐能力
在POA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的重要工作在于提供支持與引導。在“驅動”與“促成”環節,教師通過提出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與學生水平匹配的、可操作性強的產出任務,輔以課外的相關語篇輸入材料,加強聽、說、讀、寫的輸入力度,豐富單元話題與文化背景,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通過對輸入材料進行選擇,討論并完成產出任務,對任務進行展示與分享,豐富知識貯備,逐步提升語言能力。“驅動”與“促成”環節由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兩者相輔相成。具體在高一年級可操作的產出任務與輸出材料。高一下學期,在組建學習小組和完成初高中過渡銜接學習的前提下,教師提出每周進行一次小組演講的任務,讓學生基于單元主題查找更多的主題信息,以加強單元話題與詞匯的拓展以及文化背景的輸入(朱苑苑2018)。例如,在人教版教材Module 4 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單元,學生可基于話題的背景知識,挑選某一個方面進行介紹和分享。展示時學生要先做話題分享,再發表感想,最后與臺下同學互動。
(二)師生形成合力,進行有效評價
POA的評價方式分為即時評價和延時評價兩種(文秋芳2015)。即時評價針對促成階段,教師對于學生的產出成果應該即時給予反饋,如上文提到的課堂演講、模仿朗讀、小組競賽等,學生可以開展自評或互評,教師亦可以當場給出分數并予以記錄,計入平時成績;延時評價則針對課后練習,對學生完成的產出成果進行評價,如上文提到的閱讀報告、配音作品、過程性寫作等。對于即時評價,教師必須事先闡明任務具體的、可參照的評價標準,如可以按語音語調、形式內容、感情內涵等各個方面確定好得分比例。對于延時評價,教師可以針對個人的成果進行一對一的、有針對性的點評,或者精選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一對多的點評,以點帶面,亦可鼓勵有能力的學生把教師評價后的成果修改后二次提交。學生通過不斷地練習與修正,循環遞進,依次增強,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在教師的主導下,評價已深化為學習知識的助推劑,打破了“學習”與“評價”的界限(文秋芳2017)。同時,通過多輪評價反饋,學生的產出表現不斷進步,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不斷增強,學生的語言產出的信心不斷提升,也越來越愿意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形成正向循環。
四、總結與反思
在高一課程結束后,本人對任教的兩個班(3班為重點班、14班為平行班)共103名學生(3班52人,14班51人)針對語言能力培養的目標完成度進行了問卷調查。數據顯示,七個項目中“同意”或“完全同意”所占比率最高一項為第二項(3班77%,14班70%)和第七項(3班73%,14班72.5%),最低一項3班為第五項,占比率46%;14班為第三項,占比率53%。除3班第五項(提升學習興趣)之外,其余所有項目占比率均大于50%。七個項目中“不同意”所占的比率最高一項,3班為第五項,占比率19%,其余項目占比率均小于15%;14班為第四項,占比率為11.7%,其余項目占比率均小于10%。數據說明,大部分學生認為POA教學理論的應用整體上有助于促進他們語言能力的發展,尤其在聽、說、讀、寫、看等語言技能的發展上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上(占比率均高于70%)收獲較大。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而言,POA在提升學習興趣方面效果較好(3班為46%,14班為59%);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而言,POA則在培養提升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能力方面效果較好(第三項3班為61.5%,14班為53%;第四項3班69%,14班57%)。而每項選擇“不確定”的比率在兩個班中都在30%左右,這意味著仍有相當部分的學生需要更多的時間去進一步了解和接受POA相關課程的指導意義,特別是學生對于如何更好地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如何提升英語學習興趣和用英語表達的信心仍有不少困惑。總體而言,POA理論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語言能力提升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五、結語
POA理論作為中國本土化的外語教育理論,對語言教學所提出的板塊和所倡導的教學理念都與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緊密相關,對傳統的英語教學具有重要的啟示。數據顯示,這種指向性主要針對大學英語教學的理論可以與高中英語新課標的核心素養進行有機結合,對英語水平處于中高級的學術型高中學生效果明顯,對他們的語言能力有較大的提升作用。關于這一理論如何進一步與高中英語教學相契合,豐富高中英語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等其他核心素養,值得高中英語教師進一步思考與探究。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