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合炎



摘要:目的? 分析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11月~2021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70例鎖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開展常規外固定治療,觀察組采取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治療。從手術指標、預后指標及并發癥情況、肩關節功能指標進行綜合評估。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高于對照組,術后骨折愈合時間比對照組短(P<0.05);觀察組治療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1個月肩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在畸形、肩關節功能障礙、骨折延遲愈合方面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骨折固定效果好,術后恢復快,肩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好,治療安全性高,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鎖骨骨折;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肩關節功能;骨折愈合時間;并發癥
鎖骨骨折在骨科比較常見,一般為暴力損傷導致,既往一般采取常規繃帶外固定或者支架外固定進行復位固定治療,但效果并不顯著。隨著臨床治療技術不斷發展,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技術逐漸應用在各種骨折手術治療中。通過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治療,能夠確保鎖骨骨折的固定效果。本文就鎖骨骨折患者開展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治療的效果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月~2021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70例鎖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觀察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12~63歲,平均(42.5±4.3)歲;骨折范圍:鎖骨中1/3骨折13例,鎖骨外側1/3骨折10例,鎖骨內側1/3骨折12例。對照組男23例,女12例;年齡14~60歲,平均(41.6±3.7)歲;骨折范圍:鎖骨中1/3骨折14例,鎖骨外側1/3骨折12例,鎖骨內側1/3骨折9例。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分組資料對比,具有同質性(P>0.05)。
納入標準:均符合鎖骨骨折的診斷標準;經X線鎖骨正片、CT等檢查確診;符合外固定及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治療指征;患者及家屬自愿入組。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者;病理性骨折、陳舊性骨折;心臟、腎臟、肝臟等臟器功能障礙者;凝血功能障礙、嚴重傳染性疾病者;精神異常、溝通障礙等不適宜參與研究者。
1.2 方法
1.2.2 觀察組
患者入院后均完善治療,確定手術治療方案。經采取頸叢神經阻滯麻醉。患者保持平臥位,將軟墊墊在患側肩下。確定骨折位置,以此為中心,沿著鎖骨長軸取5~8cm的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筋膜,根據具體情況將上下組織適當游離。將鎖骨上神經解剖后分離,進行充分的保護。將頸闊肌和鎖骨骨膜切開,保證皮膚切口和肌肉切口在兩個不同平面上,目的是避免術后黏連。將粉碎的鎖骨骨折塊充分暴露,并注意保護骨塊上軟組織,盡量不要將其剝離。用組織鉗將垂直插入下方軟組織的碎骨塊拔出,并對鎖骨下動脈及臂叢神經和胸膜腔頂部進行充分的保護。借助組織鉗將骨折端充分復位。在手術過程中,使用組織鉗將鎖骨進行提拉,以便觀察骨折端復位情況。復位滿意后,將8~10孔S型重建鋼板置于鎖骨上端將鎖骨鎖定,在鋼板近端打入1枚確定好長度的螺釘,在鋼板遠端置入2枚螺釘,并觀察骨折端穩定型。近端鎖骨不穩定出現擺動的,需要在近端再打入2枚螺釘,以形成穩定的結構。所有螺釘置入完畢后,確保鎖骨兩個斷端均穩定。繼續將剩余的釘孔打入,保證每側有3枚以上的螺釘進行固定。在復位骨塊過程中,可使用可吸收線縫合部分骨塊軟組織,以穩定骨折端。
進行妥善的術后處理,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是否使用抗生素。一般術后2 d拔出引流管。術后12~14 d進行評估,確定是否能拆線。在術后定時進行X線檢查,并使用三角巾懸吊患肢4~6周的時間,指導患者進行腕關節、肩關節及手部功能訓練。術后6~8周開始進行關節負重訓練。骨折完全愈合后,將內容物取出。
1.2.2 對照組
繃帶外固定治療。麻醉后,使用手法閉合復位操作,盡量恢復鎖骨骨折解剖結構。經C型臂X線下透視,對骨折復位情況進行觀察是否滿意。繃帶固定治療:指導患者面向椅背跨坐,雙手叉腰,拇指朝前,挺胸并平視前方。固定椅子,并使用膝部抵住患者后背。將患者雙手向后上斜扳,使其保持雙肩向上,呈過度挺胸狀,并將兩個棉墊放在患者腋下支撐。選擇合適長度的繃帶,自患側肩向后繞到腋下,再經過肩前上方橫著跨過背部,繞到健側腋下,自肩前上方繞過,繞到背部,再繞過患側腋下,以“8”字型外固定,共繞8~12層左右,并使用三角巾將患側手臂懸吊在胸前。指導患者進行門診復查,觀察愈合情況,并適當調節“8”字型繃帶松緊情況。持續觀察患者骨折愈合情況。
1.3 觀察指標
(1)評估手術指標及預后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切皮到所有操作完畢時間),術中失血量(負壓吸引血量、使用過的紗布重量與使用前紗布重量差值等統計結果,以1 g=1 ml換算),及骨折愈合時間評估。(2)評估手術治療效果。優:骨折愈合好,無畸形情況,X線檢查見對位對線,肩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良:骨折愈合好,術后有不同程度移位情況,局部隆起,關節功能基本正常。差:骨折部位存在明顯畸形,出現骨不連情況,存在活動障礙情況。優良率=優比例+良比例。(3)評估患者肩關節功能。評估標準參照Dawson評分,分別進行疼痛、日常生活活動及關節活動度、肌力四個方面功能評估,最高評分分別為15分、20分、40分及25分,分數與肩關節功能成正比。(4)評估兩組術后并發癥,包括畸形、肩關節功能障礙、尾釘斷裂、感染、骨折移位、骨折愈合延遲[1]。
1.4 統計學分析
以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比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手術指標及預后指標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長,術中失血量較對照組多(P<0.05);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見表1。
2.2 手術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手術治療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肩關節功能對比
組間術前肩關節功能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觀察組術后1個月的肩關節功能評估中,疼痛、日常生活活動及關節活動度、肌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術后并發癥對比
觀察組畸形、肩關節功能障礙、骨折移位、骨折延遲愈合方面的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討論
鎖骨骨折屬于常見的骨折類型,既往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為手法復位繃帶固定,但效果往往不理想,可能會出現骨折移位、骨折愈合畸形情況。而鎖骨骨折愈合畸形還容易引發創傷性關節炎,造成肩關節功能障礙。
從治療效果看,鋼板螺釘內固定治療更符合力學張力帶原則,能夠保證骨折部位的穩定性。鋼板材料的優勢在于可隨意折彎、塑性,因而更貼合骨折部位,進行有效的固定及保護。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還可方便患者進行早期功能康復訓練,縮短肩關節康復時間。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骨折愈合時間較對照組早(P<0.05);觀察組手術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1個月肩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畸形、肩關節功能障礙及骨折移位、骨折延遲愈合等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從研究上看,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復位固定效果好,鋼板可塑性強,螺釘可直接擰入,因而手術時間短,縫合時間也縮短。鋼板螺釘可對骨折部位進行很好的固位,因此,術后骨折移位及螺釘斷裂的情況比較少,肩關節功能恢復效果也較為顯著[2]。從并發癥上看,利用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能夠保證鋼板強度,固定效果較好,術后發生骨折愈合畸形、延遲愈合及骨折移位導致的肩關節功能障礙并發癥少,恢復快。
綜上,將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應用在鎖骨骨折的治療中,效果好,安全性高,臨床應用效果顯著,推廣價值高。
參考文獻
[1]謝勇.掌側入路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術與經皮克氏針內固定術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較[J].中國民康醫學,2021,33(13):113-115.
[2]王曉軍,魏曉君,郭福溪,張慧.Herbert中空螺釘內固定治療鎖骨中段骨折效果及對肩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20,18(19):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