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茹
三星堆作為我國考古領域的重大項目,其開發和挖掘是中國百年來考古成果的典型代表。三星堆出土了大量寶貴文物,不僅向世人充分展現了中華燦爛歷史文化,同時也證實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進程。青銅藝術作為三星堆考古的重要發現內容,其蘊藏了古代巴蜀人民對社會生活、天地自然的探索與理解,與其所處時期民眾的生活文化習俗、宗教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具有極為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現將進一步對三星堆青銅藝術特色展開分析與探討。
三星堆作為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四川省廣漢市西北部,至今已有3000—5000年的歷史,被人們譽為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同時已被中國考古學者命名為“三星堆”文化。三星堆遺址在挖掘過程中,出土了大量青銅器、金器以及玉石器等,其中最具特色的當屬首推的幾百件青銅器,它們有著極為豐富的藝術形象和神秘的宗教信仰色彩。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是以我國古代巴蜀地區宗教祭祀活動中的人像、動物造型和禮器為主要載體,融入巴蜀人民豐富的思想感情創造出的別具一格的青銅藝術,能夠讓人們切身體驗神奇的古國幻景。
三星堆青銅藝術特征
人像類面具青銅藝術特征
在三星堆遺址開發挖掘的過程中,出土了大大小小的人像面具類青銅器,它們的設計制作采用了象形表現手法,有著明顯的藝術造型立體感。比如,在三星堆青銅立人像中,通過觀賞我們能夠清晰了解到四川古蜀人民在青銅器制造過程中采用了夸張、放大等藝術設計手法,塑造了一種威嚴雄偉、身體瘦高的人物形象,這不僅展現出了古蜀人民對青銅藝術造型的設計能力,還體現了古蜀人民的高超技藝與創新智慧。三星堆人像類面具青銅造型各異,根據實際大小可以劃分為三種,分別是大型青銅人像、真人大小青銅人像、小型青銅人像。其中,大型青銅人像屬于超大人獸面具,體型大大超出了現代人的體型規格,其造型藝術特征是臉部眼球夸張凸出、額頭鼻頭帶有卷云形刀狀羽翅,挺立在青銅面具之上。真人大小的青銅人像又分為立人像和人頭像,立人像整體由立人像和臺座兩部分接鑄而成;青銅立人像則頭戴蓮花狀的獸面紋和回字紋高冠,最外一層為單袖半臂式連肩衣,衣左側有兩組相同的龍紋,每組兩條,呈“已”字相背狀;人頭像造型與立人頭部較為相近。小型青銅人像主要包括獸冠人像、跪坐人像以及頂尊人像等,它們的造型藝術特征與前面兩種青銅人像有一定相似之處,整體呈現為宗教祭祀、做法姿勢,給人傳遞出一種莊重而神秘的藝術美感,同時也科學有效地詮釋了古代巴蜀人民自身的獨特審美理念[1]。三星堆的青銅藝術特色還體現在其豐富的人像紋飾內容上,主要分為兩種紋飾。一種是青銅人像衣著特色的表現,一種是青銅人像身上各個部位的獨特紋飾符號表現。三星堆青銅人像紋飾有著抽象細膩的特征,通常蘊含著不同的文化表達寓意和思想感情。在這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三星堆青銅立人像上的衣著紋飾,我們能夠看到其紋飾上有四條相同的龍形象,所處位置在立人像的左側前后方,每處各兩條。在巴蜀時期,龍象征著祥瑞,能夠為平民百姓消災降福。在出土的三星堆青銅人像中還有一類紋飾,這些紋飾增強了宗教的儀式感,具有極為強烈的宗教藝術特征。
與中原人像造型相比,三星堆青銅人像無論是在人像局部造型刻畫上,還是在立體人物造型設計上,都體現了更高的藝術創作水平。首先是在青銅人像鑄造方面,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像制作采用了立體塑形方式,這樣一來就能促使青銅人像的藝術設計造型更加飽滿。其次,在青銅人像臉部描繪方面,古蜀人民極為注重臉部刃線的精雕工作,使其能夠傳遞出一種神秘莊嚴之感。而臉部特征表現出的審美藝術特色則是粗獷中帶有一絲靈動,藝術風格十分獨特。三星堆青銅人像造型的藝術設計是古代巴蜀人民內心的構思,融入了當地特色文化與自身豐富情感,從而打造出了這些驚世之作。
非人像類面具青銅藝術特征
三星堆出土的非人像類面具青銅器主要指的是禮器,它們有著鮮明的特征,主要分為尊、罍兩種,還有一些造型獨特的小眾利器,比如三星堆出土的太陽輪、眼型器等禮器,這些禮器無不展現出古蜀人民獨特的藝術審美理念。與中原禮器相比,巴蜀三星堆的禮器更具神秘色彩,能夠傳遞出莊嚴肅穆之感。這些青銅禮器的線條刻畫曲折硬朗,有著極高的圈足,能夠將觀賞者的注意力集中于禮器的腹部位置,給人帶來豐滿而又不外溢的藝術審美感受[2]。此外,三星堆非人像類面具青銅藝術造型還具有抽象簡約的特征。其整體造型呈現出一個圓環,中間部分是凸起的半圓,五條代表光芒的線向周圍延伸,這些線將內外兩個圓有效連接在一起,形成無任何紋飾的簡約藝術造型,由此可見巴蜀人民在藝術創作上突出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三星堆出土的各種青銅禮器中,同樣有著豐富的紋飾元素,主要包括云雷紋、獸面紋以及夔龍紋等,這些紋飾能起到良好的點綴作用,并蘊含了不同的文化寓意。以三星堆中的青銅虎尊為例,在制作過程中,巴蜀人民在其獸角和獸頭內部都采用了云雷紋作為裝飾點綴,這樣能有效襯托主體。其上面的裝飾圖案有著統一而又多變的特征,青銅尊腹部和圈足處都有獸面紋,整體線條硬朗清晰,又有一定的曲折變化。三星堆青銅器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其尚高尚瘦,不僅集成還原了中原文化體系中藝術的端莊嚴肅特點,還充分展現出了古代巴蜀人民的宗教信仰與文化習俗。三星堆的青銅禮器藝術風格較為統一,多為高高瘦瘦的藝術造型形象,給人一種莊重威嚴之感。比如,現在出土展示在三星堆博物館中的青銅神樹,各個青銅神樹總體為下端是山形底座,上面有挺拔直立的樹干,也有樹枝、果實和鳥,細節處則各具特色。青銅神樹可視為巴蜀先民天人感應、人天合一、人神互通的神話意識的形象化寫照。
三星堆青銅藝術特色研究
傳統寫實藝術特色表現風格
在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中,它們的藝術表現樣式有著傳統寫實風格特色。以三星堆青銅人像為例,主要分為全身立人像(跪姿、站姿)、人頭像(等同于真人大小)、半人半獸的人像,在這其中,能夠充分體現其傳統寫實藝術風格特色的是青銅人頭像和立人像。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像造型設計中,巴蜀人民極為注重刻畫其頭部鮮明的形體特征,身體各個體塊之間的比例科學準確,并融入了當地特色服飾、頭飾等文化元素。人們在欣賞觀看青銅人像時,能夠直觀清晰地了解到我國古代巴蜀時期的人群構造和社會發展狀態。三星堆青銅群雕中有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它們有著古代巴蜀人民共同的樣貌特征。比如,高聳的鼻梁、魚形的大眼以及寬大的額頭,只不過制作者采用了夸張的手法進行創新設計,賦予了其獨特的藝術色彩[3]。而在藝術創作的個性表現方面,三星堆青銅器中的獸面具、銅人面具又展現出鮮明的性格與神情樣貌特點。有的青銅面具形象給人一種古樸憨厚的感覺,能夠使觀賞者感受到巴蜀時期民風的淳樸;有的則給人一種莊嚴威武的感覺,青銅頭像面目猙獰,運用了夸張的設計手法。這些具有傳統寫實藝術表現特色的青銅器體現了巴蜀人民高度的智慧和獨特的審美理念,蘊含了極為豐富的地域特色。
宗教信仰與圖騰崇拜文化的藝術特色
在三星堆青銅藝術造型中,現存的大量青銅文物作品反映了古代巴蜀人民的宗教信仰與圖騰崇拜文化,有著極為濃郁而強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四川三星堆遺址挖掘出來的青銅人頭像文物超過50件,它們有著大型群雕的各種特點,在藝術造型上有著莊嚴宏偉、氣勢磅礴等鮮明特征,這是中原文化單體雕塑無法與之比擬的。三星堆的青銅藝術向世人有效傳遞了巴蜀歷史發展進程的宗教意義,描繪了巴蜀地區人民進行宗教祭祀活動的各種場景,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神權至上的社會背景。在西方國家,其宗教雕塑的設計和創作通常具備良好的敘述性和故事性,注重描寫宗教活動的場景與人物,能夠發揮圖解作用。而我國三星堆的青銅宗教色彩雕塑更為注重由單一個體組合后的整體精神與意識的表現,營造出宗教莊嚴肅穆的藝術氛圍,使人們能夠從中學習圖騰精神,而該藝術特征與我國傳統雕刻藝術中的“以形寫神”的精髓不謀而合。
三星堆青銅器中描繪的圖騰主要來源于古代巴蜀地域文化中的“蠶叢縱目與光明之神”的歷史記載,相傳大禹治水之前,帝堯或帝嚳時期,顓頊后裔一支以洋辣子(即蠶蟌,蟜)為圖騰的部落進入了成都平原,建立了寶墩古國。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凸目大面具,就是古國的開國之君蠶蟌的真實寫照。青銅凸目大面有著對應的宗教及禮儀文化,體現了巴蜀時期三星堆古人的圖騰崇拜與宗教信仰。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形象有一類塑造的是神偶,還有一類塑造的則是古代巴蜀的巫師或祭司形象。以三星堆出土的全身高2.6m、重180kg的青銅祭司立人像為例,其藝術造型設計呈現為頭戴高冠、刀刃般的粗眉大眼、高而挺拔的大鼻梁、雙手圈握、胳膊平舉,面部樣貌神情整體莊嚴而肅穆,能夠給人一種崇拜和敬畏的心理暗示,蘊含了極為豐富的文化象征意義[4]。在巴蜀文化中,魚崇拜是一種極為常見的古老信仰,三星堆挖掘出來的大量青銅器中有著眾多與魚有密切關系的器物。比如,在三星堆出土的金杖上刻畫的“鳥負箭射魚”的圖案,有著極為生動鮮明的藝術形式美,通過觀賞該圖案,我們能發現其每條線上都采用了雙刻陰線,以此來凸顯那些堅挺而細勁的陽線,促使整幅圖案的線條充滿立體感。在構圖方面,制作人員則采用了雙魚雙鳥的對稱造型,在平穩中追求形勢變化美。
抽象化藝術特色
在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文物中,無論是獸面像、人面具,還是青銅人面像,都采用了圓雕與浮雕相結合的藝術設計手法,能夠賦予青銅藝術創作良好的體量感與空間感。除了運用傳統雕刻手法,巴蜀人民還在其中創新采用了抽象化的線刻手法,賦予了其鮮明的抽象化藝術特色。在三星堆青銅器雕刻過程中,巴蜀人民通過運用夸張的藝術設計手法,科學有效地概括出共同的特征,將現實與非現實、具象與非具象等不同形象特征融合在一起,最終打造出能夠震撼人們視覺感官與精神的經典藝術作品。三星堆的人獸面具從藝術造型來分析,其似獸非獸,似人非人,將人類與動物的鮮明特征融為一體,塑造出了別具一格的神靈形象。該種造型存在普遍性,因為由人與獸組合而成的青銅面具并不一定代表某個神靈,而是象征具有廣泛意義的神或祖先。在青銅面具的設計制作中,正是這種兼具壓迫感與力量感的線條運用,以及夸張手法的設計應用,賦予三星堆青銅面具抽象畫的藝術特色,凸顯出巴蜀地域文化特色,呈現出一種神秘而又莊嚴的視覺效果。無論是青銅人面具,還是青銅獸面具,它們都具備豐富的藝術感染力與想象力。在青銅面具的五官刻畫上,其轉折面均為明確的轉折線所界定,制作人員靈活運用傳統線刻手法,讓青銅器看起來一氣呵成,具有極為強烈的體積感。而在青銅器的紋飾刻畫上,制作人員則普遍采用了陰線紋飾,主要包括了動物羽毛肌理、器物花紋以及特色服飾元素等。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文物,其方向的空間變化不會影響到臉部的正面狀態,這也體現了我國古代巴蜀文化中的藝術造型法則與當地人民的審美觀念。
自然生命藝術特色
三星堆的青銅器是有一定節奏的,其在特定規律變化下能夠形成一種自為的秩序,該秩序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分別是自然秩序和生命秩序。它們有一定的共通之處,三星堆青銅藝術中的韻律感和節奏感都是在自然律動到生命律動的過程中迸發出來的。青銅材料本身會帶給人一種凝重冰冷的感覺,而巴蜀人民通過在青銅器制作過程中采用自然靈活的線性紋飾來彌補青銅器體塊特質上的不足,給青銅藝術創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表現空間,賦予其濃厚的生命氣息[5]。圓雕作為三星堆出土青銅器中的代表之一,其主要包括人頭像、立人像以及銅樹等,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觀賞它們,能夠發現其不同的藝術設計妙處。比如,三星堆青銅人面具作為一種半圓形的高浮雕,人們將其高高懸掛起來,從寬闊的視角進行觀賞,能夠產生一種膜拜之情。而眼型飾件、獸面具作為一種青銅淺浮雕,通常被設置在平面上,有著單方面的視覺呈現效果。三星堆青銅器是古代巴蜀人民超越審美的一種寄托,突出肯定了自然生命的偉大性,也是人們自身情感的強烈表達,渴望能夠有一種神秘的超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
綜上所述,三星堆青銅藝術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其不僅向世人展現了豐富的雕塑藝術語言,還充分反映了我國巴蜀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以及巴蜀人民的審美觀念。我國相關研究學者要深入挖掘、利用其價值,以便人們能夠進一步了解三星堆青銅藝術的深層次含義。
參考文獻
[1]林向.三星堆青銅藝術的人物造型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00(03):31-38.
[2]屈梅.三星堆青銅藝術中紋樣符號的審美特色探尋[J].藝術百家,2012,28(02):214-216.
[3]張蕊.巴蜀三星堆青銅藝術圖像的傳承和借鑒[J].美術教育研究,2020(04):49-50.
[4]陳虹.淺析三星堆青銅雕塑的藝術特色[J].藝術科技,2014,27(06):119.
[5]張海霞.三星堆青銅人像的審美內蘊[J].湘潮(下半月),2011(0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