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泉
里下河平原因其地理區位特點,或曾為古干人遷徙之地。該地域內新發現的幾處戰國前遺址普遍在早期體現出與岳石文化、湖熟文化有較為密切的關系,到西周、春秋時期則更多地表現出寧鎮地區青銅文化、吳文化的特征。這些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干人曾立國于此的猜測。現以此為切入點,嘗試探討古干國與春秋吳之邗城的關系。
關于古干國的記載鮮見于史,相關材料散于各處,對其地望的猜測及其與邗城的關系更是眾說紛紜。隨著里下河平原地區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一批早期遺址陸續被發現。這些遺址與古干國及春秋吳之邗城之間的關系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
干人的來源與遷徙
干起源的歷史背景
新石器時代后期,隨著各種文化的交往日益密切,各種文化力量開始逐鹿中原。主體是黃河上游的仰韶文化,山東一帶的龍山文化,還有長三角地區的良渚文化。這個時期出現了石器時代以來一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形式上以部落戰爭為主。自此,國家的雛形開始慢慢形成,石器時代宣告尾聲,青銅時代隨之到來。彼時中原的青銅文化越來越強大,東部的岳石文化也不甘示弱,這一時期黃河流域的文化交往極為活躍。然而同一時期良渚文化的突然衰落,導致長三角地區在向國家的過渡中明顯滯后,廣闊的南方地區文化力量相對薄弱。到了夏王朝時期,迫于夏的壓力,許多部落開始不斷南移,特別是山東地區的東夷族部落。反映在考古學文化上就是,這一時期江淮地區大量遺址中頻頻發現岳石文化因素,如灌云大伊山、高郵周邶墩等。而很多東夷古方國也在這一時期開始走向衰落和滅亡,比如古鬲國、古寒國等。這些古國被滅后,余部開始南移,南移后與當地的土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力量,這些南移力量的形成到商周時期更為明顯。干就是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中逐漸形成的。
干與寒、邗、贛、干越的關系
干與寒通。《爾雅·釋言》:“干,捍也。”《釋名·釋天》:“寒,捍也。捍,格也。”寒即干。“寒”這個部落出現得很早,史籍《世本》中有黃帝之臣“寒哀作御”。史籍《路史》中也記載:黃帝的兒子青陽娶了寒哀的女兒,生少皋。寒浞是寒哀裔孫,寒部落后來的首領。《后漢書·郡國志》記載:“寒亭,古寒國,浞封于此。”寒亭在今山東濰坊,也就是寒部落的所在地。夏王朝時期,寒浞在此建國,即古寒國。西漢王莽后來改古國為亭,始稱寒亭。寒國被夏滅后,族人向外遷徙。于是在江淮地區有很多關于寒人遷徙的痕跡,如徐州東南的寒山,因寒人遷于此而得名。
邗字或省作干。《說文·邑部》:“邗,國也,今屬臨淮。從邑,干聲。一曰邗本屬吳。”由此可認為邗就是干,邗國也可作干國。
贛與干音相通,寒山其東之贛榆,江西贛江、贛州等處皆因干人曾居于此或遷徙而得名,是干人南遷的佐證。
干越是由干人南遷后和部分越人結合而成。干人為吳國所滅后一分為二,一支遷到江蘇南部,融入吳人;一支南遷皖南及江西,與越人結合成為干越;另有一些干人,為逃避吳、越的統治,遷居于鄱陽湖區和贛水流域,成為贛人,以區別于干越人。
古干國地望
關于古干國地望有四種認識:
第一種在西漢臨淮之地。邗字或省作干。《說文·邑部》:“邗,國也,今屬臨淮。從邑,干聲。一曰邗本屬吳。”由此可認為邗就是干,邗國也可作干國。段玉裁注云:“許云今屬臨淮者,許意邗國地當在前漢臨淮郡,不在廣陵也。”
依此說,古干國地望當在今洪澤湖北岸一帶。
第二種在漢廣陵郡江都一帶,即今揚州市一帶。此種認識也是基于干、邗相同的觀點。認為古邗城地望即古干國所在。此說多依據《左傳》和《水經注》中關于邗城和邗溝的修建時間和所在地望的相關記載推斷而出。《左傳》哀公九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載:“秋,吳城邗,溝通江淮”,杜預注曰:“于邗江筑城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糧道也。”
第三種在越地余干,即今江西省余干縣一帶。《漢書·貨殖傳》孟康注云“干越為越之別名也”;《太平御覽·州郡部》十六引韋昭注云“干越,今余干縣,越之別名也”;《越絕書》言姑蘇縣婁門外有“馬安溪上干城者,越干王之城也,去縣七十里”等。近人陳夢家先生認為“干越”為越族之一,《越絕書》干王即《管子》的干國,亦為越族,并以為“吳都本干城”,而“姑蘇縣西北五十里至八十里間,其地為越無余及干王所都,干遂、干溪皆在其地”。
第四種在衛國干城,今河南濮陽。《詩經·邶風·泉水》中有“出宿于干,飲餞于言”。《后漢書·郡國志》:“衛公國。本觀故國,姚姓,光武更名。有河牧城。有竿城。”竿城蓋干城之訛。
通過對以上材料的梳理,我們隱約可以得到關于干人源流和遷徙的些許猜測:古干國或源于古寒國,夏時期因某些原因國滅人亡,一部分南遷后立國于臨淮,后與吳爭戰,約在西周末或春秋初為吳所滅,其后余部或有南遷。
里下河平原地區戰國以前的遺址
干人由北而來,跨淮入江,一路遷徙,留下層層迷霧。干國不見經傳,在先秦文獻中僅見于《管子·小問》:“桓公使管仲求寧戚,寧戚應之曰:‘浩浩乎。管仲不知,至中食而慮之。婢子曰:‘公何慮?管仲曰:‘非婢子之所知也。婢子曰:‘公其毋少少,毋賤賤。昔者吳、干戰,未齔不得入軍門。國子擿其齒,遂入,為干國多。”據此可知,干與吳是兩個國家,干或為國所滅,滅亡的時間當在管子(約公元前723或公元前716~前645年)之前。因此我們要想在歷史遺存中探尋有關古干國的些許證據,就必須著力于對西周、春秋時期江淮平原地區相關遺存的梳理。
戰國以前,長江下游(今江蘇境內)或存東、中、西三條線路作為溝通南北的通道。經由淮河作為橫向紐帶,再由泗、沂、沭水連接。北與海岱文化圈齊魯文明區相連接,西與淮河中游文化圈以及中原文明相溝通。其中與邗城關系最為密切的是中線通道,即里下河平原地區。此處經正式考古發掘的戰國前遺址有興化戴家舍南蕩遺址、高郵龍奔周邶墩遺址、泰州姜堰天目山城址以及寶應雙琚南荒子遺址。
興化戴家舍南蕩遺址,位于興化市林湖鄉戴家舍村南。四面環水,海拔高度僅0.4—0.6米,冬春露出水面,夏秋沒于水下,為終年生長蘆葦的湖蕩沼澤地,文化堆積呈零散的片狀。遺物主要為陶器,以夾砂灰陶、夾砂黑陶和泥質灰陶、泥質黑陶為主,陶器器型有鼎、甗、鬶、罐、甕、盆、壺、豆、杯、缽、碗等,陶器紋飾以繩紋為主,另有少量弦紋、籃紋和方格紋等。根據陶器器型、紋飾看,南蕩文化遺存呈龍山時代晚期特征,考慮到文化遷徙的因素,南蕩文化遺存也有可能進入夏紀年。南蕩遺址所處地區地勢低洼,受海平面影響較大,不宜長久居住,遺址呈淺薄的文化層小片零星分布,說明其在形成過程中不斷挪移,因此南蕩遺存不是里下河地區土生土長的,而是一種文化遷徙過程中的臨時性遺址。
高郵周邶墩遺址,位于高郵市東南龍奔鄉周邶墩村南,遺址近似方形,四周環水,面積近1500平方米,原高7—10米。通過發掘認定此處存在三類文化遺存:第一類文化遺存與興化南蕩文化遺存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文化性質相同,屬龍山文化王油坊類型,年代較南蕩遺存稍晚;第二類文化遺存與岳石文化尹家城類型、寧鎮地區點將臺文化相近,年代介于二者之間;第三類文化遺存中素面鬲、甗及印文陶的紋飾特征,均與寧鎮地區西周至春秋時期的青銅文化一致。發現有此類型文化遺存的遺址在江淮中部有儀征甘草山、江浦蔣城子、盱眙六郎墩等,在江淮東部有姜堰單塘河、姜堰天目山、高郵唐王墩,其最北可達阜寧北沙。其文化性質為寧鎮地區青銅文化在江淮地區的外延,年代為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表明在這一時期南方文化向北擴展。
姜堰天目山城址,位于姜堰市城區北部,新通揚河南側,地勢較高,四面環水,形似一座小島。在此發現的文化遺存分為三期,早中期具有江淮地區周代文化的一些共性,如繩紋鬲、深盤粗把豆、繩紋罐等,同時又具有寧鎮地區常見的素而兩、繩紋盆以及各種印紋紋樣。到了第三期兩周之交,南方勢力的日益強大和文化的進一步擴張導致寧鎮青銅文化因素增加。
寶應雙琚南荒子遺址,位于寶應縣東南夏集鎮,地處寶應縣東南角,東北接興化,東南靠高郵臨澤鎮,處于京杭大運河里運河段以東的湖泊沼澤地帶。此處河道遍布,溝通周邊廣洋湖、射陽湖、高郵湖、洪澤湖、長江等重要水體和水道,自古水路交通發達。遺址中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3°05'10″,東經119°37'48″,海拔2至4米。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是一處平面呈不規則方形的臺地,四面環水,南北最長260米,東西最寬240米。通過考古勘探和試掘發現,遺址中西部區域地勢明顯較高,文化層堆積較厚,一般文化堆積2.15米,少數厚度達2.7米。遺址中心區域以外的邊緣區域,文化層相對較薄,地表以下1.65米左右即生土。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陶質有夾砂紅褐陶、泥質灰陶、泥質黑陶、幾何印紋硬陶和少量原始瓷器、角器。幾何印紋紋樣有席紋、方格紋、填線方格紋、組合印紋等。從器物群組及器型特征等方面看,寶應雙琚南荒子遺址第3層、第4層的時代上限與姜堰天目山城址相當,下限與溧陽廟山土墩墓相當,應屬西周到春秋時期。
通過對戰國以前里下河地區幾處遺址的梳理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首先,該地區因地勢較低,湖蕩沼澤眾多,加之河網交織,縱橫相接,天然具有南、北文化交流溝通的地理優勢。左右較之,此條路線通達南北,不僅路程最短,且安全高效。較長時間的南北溝通和交流也為日后此地運河開鑿路線的選擇等打下了基礎。但同時也因地勢太低,居住地受海平面變化等環境因素影響大,因而造成各遺址均出現遷徙的現象。這些地理區位因素使此處易成為南北文化交流和遷徙的通道。如果前文關于古干人遷徙的猜測成立,那么里下河平原的通道極有可能就是當時古干人向南遷徙的主要通道。
其次,幾處遺址普遍在早期呈現出與岳石文化、湖熟文化較為密切的聯系,到西周、春秋時期則更多地表現出寧鎮青銅文化、吳文化的特征。學者研究認為岳石文化的創造者屬東夷集團,早期湖熟文化創造者是南淮夷集團。或可以說明此處曾經是東夷、淮夷的勢力范圍,是東夷人南遷的主要路線、南淮夷北上的重要通道。它是距今4000年左右向江南擴展的一股勢力,但到達江南以后,逐漸消融在本土文化之中,只是存在于一定時期內。而原有的本地青銅文化逐漸發展演變成為本地主流的吳文化,吳國的崛起即是在傳承和吸納這種文化中壯大的。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之前關于古干國源于東夷后南遷至江淮,后又因故南遷江南并逐漸融合的猜測。
最后,從寶應雙琚南荒子遺址的情況可以推斷,吳國人在早于邗溝開鑿的年代就已進入該處并已在此處生活了一段時間。這印證了“吳干戰”在管子之前的說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古干人曾在此立國的猜測。
古干國與邗城
關于春秋吳之邗城的地望有三種認識:其一,在西漢臨淮之地;其二,在越地余干,即今江西省余干縣一帶;其三,在漢廣陵郡江都一帶,即今江蘇省揚州市一帶。其中關于邗城在揚州的說法又可細分為5種意見:第一種認為邗城城址范圍東起象鼻橋,西至觀音山,南起梁家樓,北迄尹家橋。吳邗城、楚廣陵城、西漢吳王劉都城應處于同一地理位置。第二種認為文獻記載邗城與邗溝并提,說明邗城尾閭之上,今蜀崗古城址東部構筑年代早于西部,吳邗城、楚廣陵城應在漢廣陵城的某一區域。第三種認為蜀崗古城址的東南隅,地形地貌較特殊,是四面環壕的封閉單元,推測該范圍與春秋時期吳之邗城地望相關。第四種認為春秋邗城、戰國廣陵城不在同一位置,邗城應在邗溝故道之北的蜀崗上,今位于沈家山,并以該處出土過的一些戰國遺物為依據。由于春秋時期邗城存在時間短,后戰國人入居反證此地可能是邗城位置。第五種認為邗與佐安讀聲近韻同,佐安城可能為邗城的同名異譯,認為邗城不在揚州,而在儀征胥浦佐安,邗國故城可能在春秋佐安城城址之下。從邗溝和邗城的關系、蜀崗古城范圍內不同歷史時期城址的沿革、考古勘探和發掘結果等幾方面的情況來看,目前證據比較充分的認識是位于揚州蜀崗古城的東南隅。其性質是吳王夫差為北上稱霸而修筑的扼守邗溝入江之處的一座軍事性城堡,其規模或較小。
承前文分析,古干國的建立或早于春秋吳之邗城。古干人南遷至里下河平原后,或在此建國并經略,后經吳干之戰,為吳人所滅,余部或繼續南遷。
古干國早于吳在里下河平原地區進行經營。吳人戰勝后在此地繼續經營并修筑邗溝,后為扼守邗溝與長江相交的軍事要地而筑邗城。邗城得名于干,但由于此地目前沒有與古干國相匹配的文化內涵被發現,所以古干國是否早于吳人在此筑城一時還得不到更多的支持。
古干國的疆域可能覆蓋整個里下河平原地區,但目前在該區域發現的諸多戰國前的遺存,并不能夠證明他們與古干國直接相關。這些遺存早期體現出與岳石文化、湖熟文化較為密切的關系,到西周、春秋時期則更多地表現出寧鎮青銅文化、吳文化的特征。古干國曾居于此的猜測要想得到更多的支持可能還要依賴后續更多證據的發現。
參考文獻
[1]鄒厚本.江蘇考古五十年[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0.
[2]郭沫若.奴隸制時代[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何光岳.干越的來源和遷徙[J].江西社會科學,1986(01):130-135.
[4]中國百越史民族研究會.百越史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
[5]鄒厚本.揚州春秋邗城相關問題的探討[C]//中國考古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等.揚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6]汪勃.揚州蜀崗最早城址——春秋吳邗城之探尋[G]//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揚州考古發現與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