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子軒
福建和徽州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重要的茶葉產地,兩地商人依靠地域優勢較早開始了茶葉貿易活動。近代以來,福建茶商和徽州茶商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他們除了繼承明清時期的誠信經營理念和家族式經營模式之外,還在經營方式、產品質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以應對時局的變化。同時,相關資料顯示福建茶商和徽州茶商在經營種類、活動地域等方面存在明顯不同,這也導致了近代以來兩大地域茶商不同的發展道路。
茶葉的種植和飲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考古發現表明,六千年前浙江余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就開始人工種植茶樹。先秦時期茶葉作為羹飲為人們所食用。唐宋時期“茶道”盛行,所謂“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明清時期,我國實現了茶葉輸出。茶文化逐漸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茶文化的流行,專門從事茶葉售賣的茶商開始在各地出現,他們活躍于產茶地和市場之間,通過茶葉貿易來獲取利潤。按照籍貫劃分,各地茶商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產茶地當地的茶商,他們世代生活在茶區,以經營本地茶葉為主,每年茶季到來時便就地收購茶葉,加工后運往市場銷售,徽州茶商、福建茶商等皆屬此類。還有一種是非產茶地的茶商,由于靠近茶葉消費市場,受利潤的驅使開始從事茶葉貿易活動,他們通常是先前往產茶地收購茶葉,然后運往市場銷售,山西茶商、山東茶商等屬于此類。
福建地區有悠久的茶葉產銷歷史,適宜的自然地理環境為優質茶葉的生長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得福建擁有眾多產茶區,并且產茶質量優良。所謂“閩諸郡皆產茶”。各產茶區所產茶葉品種也不盡相同,有福安的松蘿茶、福鼎的白琳茶等,其中尤以武夷山茶葉聞名,“環九曲之內,不下數百家,皆以種茶為業,歲所產數十萬斤,水浮路轉,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內矣”。悠久的產茶歷史和豐富的茶葉種類使得當地商人很早就開始了茶葉貿易活動。明清時期,福建茶商與徽州茶商基本承包了廣州的外銷茶貿易。及至近代,福州被開辟為第一批通商口岸,使得福建茶商能夠更加便捷地參與到外銷茶貿易的競爭中,“福州通商后,西客(晉商)生意遂衰,而下府、廣、潮三幫繼之以起”,成為近代茶商群體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徽州自古就是重要的茶葉產地,運河沿岸和廣州地區的茶葉貿易成就了一批實力雄厚的大茶商。五口通商以后,徽州茶商逐步完成了貿易重心由廣州到上海的轉移,開始迅速發展并因時制宜尋求轉型。經過查閱相關資料我們發現,作為近代以來最重要的兩大地域茶商,福建茶商和徽州茶商在經營理念、經營手段等諸多方面存在異同,現對近代福建茶商和徽州茶商進行比較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這兩大茶商集團。
近代福建茶商和徽州茶商概況
福建地區多丘陵,氣候適宜,產茶歷史悠久,傳聞在商周時期就有周武王獻武夷山茶的故事。福建所產茶葉種類豐富,茶葉也始終是福建商人從事貿易活動的主要商品之一。明清時期,福建茶葉除部分內銷外,大部分由山西、山東商人收購之后北上運往恰克圖進行貿易,或者由本地茶商南下運往廣州進行外銷。鴉片戰爭以后,福建境內的廈門、福州被開辟為通商口岸,這給當地茶商的外銷茶貿易提供了絕佳的機會,以下府茶幫為代表的福建茶商在近代外銷茶歷史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是,隨著印度、斯里蘭卡等地茶業的興起,加上福建茶在貿易方式和產品包裝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其在國際茶葉市場的份額逐漸減少。有學者指出:“華茶對外貿易的所以衰落,由于國外產茶國的傾軋競爭在半,而國內農民的沒有組織,以任中間商人及洋行的剝削宰害,使生產成本增高;以及不能利用科學方法,改善茶質以迎合國外的嗜好者,亦居其半數?!蓖瑫r,日益增長的稅收也使得福建茶商面臨困境。同治四年(1865),福建籌辦海防事務,便增加茶稅以補充軍餉。光緒十五年(1889),英國倫敦普通工夫茶每磅售價4.5便士左右,福建茶折銀每擔5兩至5.5兩才能與其競爭。而此時福建每百斤茶葉僅厘金和茶稅兩項就要繳納白銀約4.4兩,根本無法與外商競爭。面臨近代以來的危機,福建茶商也從經營手段、運輸方式等諸多方面尋求轉變,但從結果來看,效果并不明顯。
茶業與鹽業、典當業、木業被稱為徽商的四大支出產業。唐代以來,徽州一直是我國茶葉的重要產區之一。茶圣陸羽在《茶經》中指出:歙州產茶,且素質好。明清時期,徽州的茶葉種植和貿易有了長足的發展。明末,徽州茶葉通過海上貿易遠銷至歐洲,以婺源、歙縣、祁門為代表的徽州茶葉產地出現了一大批經營資本雄厚、經營手段成熟的茶葉商人,所謂:“歙之鉅商,業鹽而外,惟茶北達燕京,南極廣粵,獲利頗賒。”茶業已成為徽州商人經營中除鹽業外最重要的部分。道光之后鹽業衰落,五口通商為茶葉的出口帶來了巨大機遇,徽州的茶葉貿易很快就超越了鹽業,并成為徽商的支柱產業。《徽商研究》中談及這一時期徽商的主要經營活動時指出:“(清末民初)這一階段,就整個徽州商幫而言,正處于下坡路的衰落時期;但茶葉貿易在徽州商幫這一階段的經營活動中,地位反而上升,成為支撐徽州商幫殘局的重要力量?!边@反映了茶葉貿易在近代徽商經營活動中的重要地位。
福建茶商與徽州茶商的相同之處
誠信經營的營銷理念
徽州文風昌盛,有“東南鄒魯”的美名,“商居四民之末,徽俗殊不然,款之業嵌于淮南北者,多綏紳巨族。其以急公議敘入仕者固多,而讀書登第,入詞垣、躋脫仕者,更未易仆數。且名賢才士,往往出于其間,則固商而兼士矣”。徽州人始終重視對家族子弟的教育,這就使得徽商具有“賈而好儒”的特征,在商業活動中往往是重義輕利,以贏得顧客的信任?;罩莶枭汤^承了明清以來的經營理念,在近代也極為重視商業信用。由歙縣定潭人張文卿創辦的張一元茶莊以茶葉質量好、分量足為經營宗旨,在經營活動中講究信用,在民國時期的北京茶葉市場占有重要的份額。吳榮壽經營茶葉既注重質量又講究信譽,其在茶界享有很高的聲望,清末即成為徽州外銷茶商巨擘?;罩萱脑床枭讨煳臒搿皣L鬻茶珠江,逾市期交易文契,熾必書‘陳茶兩字,以示不欺。牙儈力勸更換,堅執不移”。
南宋大儒朱熹曾在福建生活講學多年,其思想對福建商人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與徽州茶商相同的是,近代福建茶商在貿易活動中始終秉承誠信為本的經營理念。清代廣州十三行中的同文(孚)行由福建茶商潘振承創立,主營茶葉的外銷貿易。潘氏茶商在經營過程中始終堅持以誠信為本,一旦發現已經出售的茶葉有破損或質量低下的情況,潘氏會將茶葉差價悉數退還,從此“開啟了洋商向外商退賠質量差茶葉的先例”,后來潘氏茶商更加嚴格把關茶葉質量,使用材料好、密封性強的茶箱包裝茶葉,并且在茶箱上打上“同孚名茶”四個大字,以保證茶葉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被譽為“臺灣茶葉之父”的李春生出生于福建廈門,1869年將烏龍茶引進臺灣試種成功,緊接著便運往美國銷售,大獲成功。在經營茶葉王國的過程中,李春生以“不制偽、不欺客”為理念,獲得了大量顧客的信任。祁縣茶商大德誠就辦買安化黑茶做過如下說明:“我號買黑茶首重地土歸正,擇選產戶潛心之家,欲聞留心上年未摘子茶之貨,必根條柔氣,精力沉重,油氣、色氣、香味種種皆佳,內外明亮,滿碗俱清,此茶用心切買。思維前輩創業招牌艱難,歷年已久,宜深審辨,勿惜價而棄也。戒之!戒之!”可見近代福建茶商和徽州茶商一樣,注重誠信為本,重視茶葉的質量。
家族傳承的經營模式
福建和徽州一樣,深受宗族觀念的影響。在近代徽州茶商和福建茶商的經營活動中,家族傳承的經營模式屢見不鮮。1742年,潘振承在廣州開設同文行,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商行的外銷茶貿易蒸蒸日上。潘振承去世后,其子潘有度接管商行的經營直至1807年商行被迫關閉。1815年,潘有度重新出任洋商后將“同文行”更名為“同孚行”繼續經營,后來其子潘正煒接手經營,直至1865年商行被毀。同文(孚)行歷經祖孫三代,傳承有序,且經營理念、經營種類沒有發生明顯變化,始終是福建外銷茶貿易中的佼佼者。
福建同安茶商郭春秧以臺灣為據點創立錦茂茶行,實現茶葉種植、收購、加工、出口的一體化經營。在企業經營管理上,郭春秧堅持以宗族血緣為主要依據進行管理人員的配置,他的三個兒子郭雙蛟、郭雙麒、郭雙龍都先后執掌過茶行。其兄長郭春字協助其打理廈門的分行;侄兒郭漢泉是其最倚重的得力助手;郭漢泉的岳父王江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負責新加坡分行的管理。可以看出,郭春秧在經營過程更加信任宗族人員,具有明顯的家族經營色彩。泉州百年老字號“張泉苑茶莊”由福建泉州茶商張白源創辦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起初在涂山街頭擺設茶葉攤,銷售武夷巖茶和閩北粗茶,后開設泉苑茶莊,名牌茶葉有水仙種、鐵羅漢等。后來張白源的孫子張偉人在其兄長、茶莊經理張丕成病逝之后接管茶莊,開始配制新產品。選用貯藏多年、質厚、色濃、耐泡的舊茶,摻和醇香的新茶,添加桂花、樹蘭,創制出新產品,使得茶莊日益壯大,一直發展到新中國成立之后。
近代徽州茶商中的漕溪謝氏、昌溪吳氏、芳坑江氏等都是家族經營的典型。在傳統社會中,父輩遺產一般由子嗣平均繼承,這就使得原本一家資本雄厚的茶號在經過遺產繼承的分割之后,很可能被分割成由幾個人分別持有的小茶號。繼承遺產的子嗣們為保持茶號原有的競爭力和商業網絡,選擇進行家族式合資經營,以謀求共贏。根據晚清歙縣茶商畢體仁撰寫的《薛坑口茶行屋業本末》中的記載,在父兄相繼去世之后,家族根據母親的意愿和實際經營情況,對茶行的資本進行了重新的組織分配:
將本行應得行用,每年不論出息多寡,公家先撥出錢二十四千文,貼補長嫂、兩侄等。仍下除開銷外,再為三股分派。但此公家撥貼之錢,訂定貼至炳瑞娶親為止。又奉慈母在生遺命,將來炳瑞娶親,于本行行用內公家抽出錢八十千文,以為坐貼長孫之資。除此之外,嗣后本行所有出息永作三股均派,兄弟三家分受,各毋強占爭端。
可以看出,在父親去世之后,本應按照遺產繼承的原則等分給兄弟三人的茶行并沒有分崩離析,而是改為家族合資繼續著經營活動,在資金規模和運作方式方面也沒有明顯的變化。清末,昌溪吳氏家族創辦的吳裕泰茶號在面臨家產繼承時也采取了合股經營的方式來保持茶號原有的市場競爭力,并取得了極佳的效果。吳老太爺將家產以“仁”“義”“禮”“智”“信”五字抓鬮均分給五個兒子,其中較小的三個兒子用分到的資產共同組建了“禮智信兄弟公司”,仍然以吳裕泰為總號,由四子吳錫卿負責經營和管理,其他家族子弟多數也在公司工作。由此可見,在現實發展需求和傳統觀念的影響下,近代福建茶商和徽州茶商體現出明顯的家族傳承的經營模式。
外銷為主的銷售格局
明清時期廣州地區的外銷茶貿易幾乎為福建茶商和徽州茶商所壟斷。五口通商以后,外銷茶需求的大量增加使徽州茶商更加注重外銷貿易,光緒時期徽州知縣何潤生指出:“內銷者不及十分之一二,外銷者常及十分之八九。”屯溪地區由徽州茶商開設的洋莊茶號數量迅速增長,外銷茶成為茶商們主要的經營領域。
近代福州和廈門被開設為通商口岸之后,福建地區茶葉出口貿易迅速發展。1860年上半年,輸往美國12160600磅,比輸往英國的還多一倍。1863年輸出52316784磅。1880年是福州茶葉輸出的最高峰,這一年共輸出106814660磅。直至19世紀70年代末,福州茶葉輸出量在全國獨占鰲頭。福建作為沿海的茶葉產區,同時又被迫較早地開放了福州和廈門兩個通商口岸,外銷貿易在銷售格局中占據較大比重?!昂=乳_,茶業日盛,洋商采買,聚集福州?!备=ú枭桃苍谶@一時期抓住機會,深入茶葉產區,采用“預付制”的方式向茶農或茶販訂購茶葉,福州地區的茶葉出口量因此大增。
福建茶商與徽州茶商不同之處
主要活動區域不同
福建是中國重要的茶葉產區,《南京條約》中所規定的五個通商口岸中有兩個都在福建,其目的之一就是可以更加方便地在福建地區進行茶葉貿易。五口通商之前,福建茶葉的外銷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當地茶商從福建的星村、崇安等茶市出發,經江西運往廣東進行銷售,根據《武夷圖序》的記載,沿途要經過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四個省份,30多個市鎮。第二種是將茶葉就地銷售給山西茶商,再由他們北運至恰克圖等地銷售。在這兩種銷售方式下,產茶地與貿易地之間的距離遙遠,給茶葉的外銷造成了極大不便。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之后,“自粵逆竄擾兩楚,金陵道梗,商販不行,傭工失業。”福建茶商無法運茶到廣州或者上海,只得就近在福州或廈門進行貿易。美國旗昌洋行抓住時機到武夷山茶區采購茶葉,沿閩江順流而下運抵福州,獲得巨大收益,此后茶商便紛紛效仿在福州進行貿易。有學者指出:“福州茶葉貿易商路的開通,是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上的大事。它改變了鴉片戰爭后中國對外貿易的格局,促進了福建茶葉經濟的發展,使茶葉貿易成為福建地方經濟的支柱。”據統計,1953年以后,福州茶葉的主要輸出對象為美國和英國,輸出量逐年遞增。到19世紀70年代末,福州的茶葉輸出量已經位居全國首位。在福州從事出口貿易的茶商除了外國洋行之外,還有福建、廣東、徽州三個地區的茶商在福州經營茶葉生意。
徽州地區的自然環境適宜茶樹生長,盛產茶葉,“云霧多,空氣好,日照強,溫差大,土壤酸堿度適中,有機含量高,是天然適宜茶樹生長的好地方”,故徽州茶商往往在本地進行茶葉的收購和加工活動,依靠長江和京杭運河兩大水系進行運輸,經營范圍以南方地區為主,北京、營口等北方地區也占據著一定的比重。所以說在五口通商之后,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之后,下府茶幫的主要活動區域在福建境內的福州和崇安等茶市,而徽州茶商依托長江和京杭運河的便利條件,主要在上海、北京等地經營茶葉貿易。
經營品種不同
福建和徽州都是我國著名的茶葉茶區,十大名茶中有一半都產自這兩個地區,這與兩地適宜種茶的自然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是由于氣候條件不同,兩地茶葉種類具有明顯差異。根據統計,福建所產茶葉種類十分豐富,有紅茶、綠茶、磚茶三大類,其中紅茶有工夫茶、烏龍、小種、包種等,工夫茶又根據產地的不同分為白琳、坦洋、政和等;綠茶有熙春、淮山、香片;磚茶有紅磚茶和綠磚茶。通常情況下,茶商們在茶季來臨之前就會深入茶葉產區收購茶葉,根據茶葉的種類和數量預付給山戶部分定金,以求能夠第一時間收購到優質的茶葉。茶葉的收購地點通常是在福安、崇安等福建本地的茶產地,經營的茶葉種類自然也多為福建茶。近代以來,隨著外銷茶需求量的增大,原本被山戶們作為“副業”的茶葉種植逐漸受到重視,集中連片的茶葉產區在福建各地出現,這也進一步便利了福建茶商在當地的茶葉收購和加工。
徽州自古便是我國著名的茶業產地,所謂“我國產茶之地,惟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四川、兩湖、云貴為最”,徽州所產茶葉種類眾多,松蘿茶、祁門紅茶、六安瓜片、黃山毛峰等都是馳名中外的優質茶葉?!办ㄖ莓a茶,且品質好?!币话闱闆r下,在每年茶季到來之前,茶商就會以預付定金的方式從茶農或茶販手中預定毛茶,收購完成后就地進行加工,然后將一部分成品茶葉運往上海或廣州的外銷市場,另一部分運往北京等地內銷。與山西茶商向北方顧客銷售磚茶不同的是,徽州茶商的活動區域以南方地區為主,銷售的產品多為精裝綠茶,由漕溪謝氏茶商創制的黃山毛峰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所以由于銷售主體的不同,山西茶商以銷售紅茶和磚茶為主,徽州茶商主要經營本地所產的綠茶?;罩莶枭毯透=ú枭桃粯樱偷厥召徎罩莶枞~,然后進行加工和販運,所以兩者在經營的茶葉種類上存在明顯的差異。
經營方式不同
福建雖然是我國重要的茶葉產區,但是茶農對茶葉種植的重視程度在近代以前普遍不高,他們多數將種茶作為副業,在邊角地種植,甚至曾有人提出過“廢”茶山的主張。近代以后,隨著外銷茶需求量的增大,茶葉能夠為茶農帶來不菲的收益,種植面積才開始逐漸增加,“山中土氣宜茶,環九曲之內,不下數百家,皆以種茶為業,歲所產數十萬斤,水浮陸轉,鬻之四方。”茶葉的集中連片種植為茶商的貿易活動提供了便利。首先是在茶葉收購環節,每年4月至9月的茶季,福建茶商會在產茶區設立茶莊進行茶葉的收購和加工。值得注意的是,這時設立的茶莊實際上是“買賣交易之所和制造手工工場”,設立的時間集中在每年的茶季,具有臨時性質。這一點與徽州茶商長期固定地在屯溪或徽州設立茶號收購毛茶以及加工洋莊綠茶有明顯區別。但是在收購環節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兩地茶商都選擇實行“預付制”,以保證收購的順利進行,即先向茶戶交付部分定金,待茶葉收到后結清尾款。
在外銷茶的銷售方面兩地茶商也存在差異?;罩莶枭探洜I的外銷茶主要是在徽州進行茶葉的收購和加工,然后運往上?;驈V州進行銷售。茶莊設在產地,產地和銷地明顯分開。五口通商后,原設于廣州的洋行為了得到更充分的茶葉供應,紛紛在福州設立分行,洋商們意識到“廣州的榮光已經迅速消逝了,如果我們還想繼續交易的話,就必須在福州設立分行”,怡和洋行、太平洋行等紛紛于19世紀50年代在福州設立了分行。這些洋行為了能夠獲得數量充足的優質茶葉,不再選擇信任茶棧,而是派遣買辦攜帶款項或者其他等價物深入福建各個產茶區,與茶商開設的茶莊直接進行交易,有學者將這種商業行為稱為“內地收購”。這就使得福建茶商的外銷貿易實際上是“茶農→茶商→洋行”的過程,避開了中間的茶棧,并且貿易地點基本上就在產茶地?!皟鹊刭彶璺绞皆诟=O為盛行,福州茶的大部分皆由買辦到內地購買。”還有一點值得注意,一部分被洋行雇傭的買辦如瓊記公司的唐隆茂、寶順洋行的徐潤等,在賺取足夠的傭金后憑借著深諳福建地區茶葉貿易規則的優勢,也開始投資茶葉生意,自設茶廠與洋行進行貿易,這種“買辦”到“茶商”身份轉變的情況在近代徽州茶商中目前還沒有見到。
綜上所述,福建茶商和徽州茶商作為重要茶葉產地的地域性茶商集團,在近代的貿易活動中對我國茶葉貿易產生了深遠影響。面對近代以來復雜的經營環境,兩者都繼承了明清時期誠信經營的經營理念和家族傳承的經營模式,并且審時度勢,進一步拓展了外銷茶貿易。但是伴隨著洋茶的發展以及封建王朝政策的變化,同光年間福建茶商和徽州茶商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除此之外,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所處地域和歷史文化的不同,福建茶商和徽州茶商在經營種類、主要活動地域和經營方式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尤其是在經營方式方面,福建地區洋行買辦深入產茶地收購茶葉,在避免了茶棧剝削的同時也進一步壓縮了福建茶商的生存空間,這是導致福建茶商在近代走向衰落的一個原因。而徽州茶商的茶葉產地和銷售地的分離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其在上海的外銷茶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