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飛翔
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力度,可以強化人們對本民族本地區傳統文化的標識和身份認同,同時也可以加強區域民間文化自覺和堅定文化自信。通過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加大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力度,進一步提升全民文化自信。汕尾市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擁有被稱為“中國戲劇活化石”的白字戲、正字戲、西秦戲、皮影戲等,但目前也面臨著非遺文化產業消費熱情不高、非遺文化傳承后繼乏人、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資金投入不足等困境。加強汕尾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力度,能夠有力促進汕尾的文化產業以及經濟社會等的全面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汕尾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和傳承現狀
汕尾,是一座擁有輝煌歷史的千年古邑,這里人文薈萃,物華天寶,人民安居樂業。通過長期的民族融合,汕尾逐漸形成了中原文化、越甌文化和閩南文化,同時還具有海洋文化等多種文化特征,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長期以來,汕尾人民努力繼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創作人民喜聞樂見、耳熟能詳的傳統民間文化藝術,其價值之高、數量之巨,居于全國前列。
汕尾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海陸豐地區在長期的民族融合和發展過程中,誕生了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精品,比如在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消費習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等幾大類中就有58個非遺項目入選了汕尾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陸豐皮影戲于2011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28個項目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汕尾漁歌、陸豐大安滾地金龍、陸豐皮影戲等9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據不完全統計,汕尾已擁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近20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傳承者和學習者近3000人,在廣東省地級市排名中名列前茅。
汕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特征
汕尾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遍特征,譬如地域性、歷史傳承性、社會性等。汕尾非遺項目依托于人而存在,并以語言、文字、音樂、美術、舞蹈和風俗等對應的生活方式和傳統技藝作為表現手段,同時以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承,深深地刻上了家族群體的烙印。汕尾的先祖們通過文字或口頭方式把相關的技藝傳授給后人,讓汕尾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財富得以流傳下來,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保留了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面貌。比如陸河縣東坑地景,是陸河縣東坑鎮一年一度必不可少的鬧元宵巡游活動,其以傳奇小說為創造背景,通過分析解構歷史人物,制作成如《西游記》《八仙過海》《天仙配》《牛郎與織女》《八仙騎八獸》《金山戰鼓》《三星拱照》等戲劇情景節目。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傳統藝術的民俗活動在繼承、保留、創新的同時,又不斷地被賦予新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內涵價值。
汕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重大意義
汕尾非遺文化是廣東省特有歷史文化傳統的產物和文藝精品,反映了海陸豐地區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發展狀況、社會生活變遷以及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背景,完整記錄了海陸豐人民在藝術創造方面的點點滴滴,故此,加強海陸豐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是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和主要依據。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濟不斷向前發展,人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流動人口不斷增加,導致汕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面臨傳承后繼無人、文化環境生態惡化、傳承自覺性缺乏等困境,這是汕尾市委市政府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因此,加大對汕尾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十分緊急和必要的。
汕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面臨的困境和挑戰
汕尾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消費熱情不高
近年來,隨著汕尾經濟不斷發展,汕尾市居民在物質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后,開始追求精神方面的滿足,對文化產業的重視程度在產業結構服務化的推動下也不斷提高,在精神方面的消費意愿顯著增強。但是汕尾非遺產品的品種比較單一,市場化程度較低,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目標消費群體開發程度不夠。譬如來到汕尾旅游參觀的外地人,更愿意品嘗汕尾當地的海鮮,去漫長的海岸線看美麗的沙灘,或者去紅宮紅場、彭湃故居參觀等,大部分人只對汕尾的“紅、藍、綠、古、特”產業感興趣,而對海陸豐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知之甚少。在對汕尾游客的調查中可以發現,80%以上的受訪者更愿意在汕尾的特色小吃、旅游景點、藝術品上消費,而只有不到15%的受訪者愿意在傳統戲曲、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尤其是文藝演出門票、藝術品交易等方面消費,且這部分的消費人群多以汕尾老年人為主。沒有將非遺資源與潛在的消費需求進行有效結合,是影響汕尾非遺產業向前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汕尾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后繼乏人
現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相關的專業人才,后繼乏人。在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定的生活環境、人際交往、社會場景都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時,人們可選擇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樣化。隨著人們工作和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審美和娛樂逐漸“快餐化”,這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工作帶來了困難。如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汕尾漁歌,面臨著嚴重的人才斷代,第一代聞名全國的漁歌歌手先后離世,現在的第二代漁歌歌手蘇少琴、蘇香花等人均已過古稀之年,五十歲左右可以算作漁歌歌手中的年輕一輩,但其中能歌善舞者也較少。千百年來,汕尾漁歌基本上是靠老一輩歌手的家族接力傳承,如今隨著年輕一代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家族性傳承名存實亡,長此以往,漁將不歌,獨具風格的汕尾漁歌必將衰弱。
汕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和開發資金投入不足
現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和財政部門的資金支持,但無法支撐非遺文化的長久發展。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中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傳統戲劇和民間音樂活動一樣需要經濟的支撐,創作、排練、演出,樣樣少不了錢。沒有一定的活動經費,這些活動就很難開展。過去演唱漁歌的要求比較簡單,船頭船尾、岸邊海灘都可自發進行,且觀賞表演的費用較少甚至無需花費。隨著時代發展,表演者和觀眾對演唱的要求逐漸提高,場地、舞臺、燈光、音響、服飾等方面的費用大大增加。倘若是大型演出或赴外地演出,花費會更高。政府的扶助畢竟有限,面對沉重的經濟負擔,民間自發組織者難以承受。因此,傳統戲劇和民間音樂以及民間風俗活動不能穩定、持續地開展,將會影響非遺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汕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啟示與對策建議
加強政府主導非遺保護,認真落實非遺工作責任
一是完善關于非遺文化項目保護的法律法規。《汕尾市稀有劇種傳承保護辦法》于2020年11月10日由七屆汕尾市人民政府第83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21年4月1日起施行,這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法律層面上更加完善。但目前法律法規在非遺的保護方面仍面臨專門品類項目不全、法律法規覆蓋面不廣等問題,制約著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因此積極推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法律體系建設刻不容緩,須嚴格貫徹落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瀕危戲曲項目的保護。
二是加大非遺基地建設的扶持力度。汕尾市政府在主導非遺文化保護的過程中,要扮演好“服務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踐行“店小二”精準服務精神,讓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為建設好沿海經濟帶靚麗明珠,汕尾市政府應以降低碳排放、節約資源為發展目標,大力促進非遺的專業化、現代化和智能化建設,堅持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開發,堅持公益性和社會效益優先,積極引導民間和社會資本參與非遺基地的建設。
三是政府運用宏觀調控手段,鼓勵發展非遺特色文化產業。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市場上很容易出現同類惡性競爭的現象,這需要政府及時干預和調控。宏觀調控手段包括稅收、財政補貼、資金投入、信貸等方法,有利于市場正常、合法、合理的競爭和發展。
加大非遺傳承人保護力度,積極培育非遺產業后續人才
一是加快非遺專業人才的培育,建設非遺文化傳承人才庫。創造良好的非遺文化政策環境,提供較好的物質生活保障以及廣闊發展前景的研究平臺,能夠吸引對非遺文化有濃厚興趣的精英人才加入,并利用互聯網和智能化為推動汕尾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開拓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二是積極與省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為汕尾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提供人才資源儲備。市委、市政府要發揮牽頭帶動作用,推動汕尾非遺文化產業基地與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簽訂合作協議,做好高校的學科建設,設立專業課程及教學體系,加快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及非遺文化產業的復合型人才,使高校成為非遺文化產業人才的“孵化器”。
三是立足本土,從娃娃抓起,培養新時代非遺文化的接班人。聘請專家學者編寫非遺文化的校本教材,引進汕尾各中小學課堂,拓寬傳承空間,切實解決好非遺文化“傳宗接代”的問題。同時建立民間自發和政府保護相結合的傳承機制,提高汕尾非遺項目的品牌意識,打造拳頭產品,建立相關文化產業園,擴大汕尾非遺文化品牌的影響力,提升藝術品位,推動汕尾文化產業和經濟向前發展。
大力推進市場化的有效運作,促進汕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蓬勃發展
一是充分挖掘和開發利用汕尾非遺項目的文化內涵,促進非遺產業的健康發展。提高非遺文化產業在文化市場中的競爭力,打造一個非遺文化項目的品牌型產品,拓寬民間美術(捷勝泥塑)、民間舞蹈(英歌舞、滾地金龍)、民間音樂(汕尾漁歌、海豐八音)、民間戲曲(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民間信仰(鳳山媽祖、玄武石廟會)、消費習俗(陸河擂茶)、歲時節令(河田高景、東坑地景)等文化藝術市場,實現傳統藝術的更新換代,讓民間藝術煥發出勃勃生機,實現非遺文化產業新的發展和突破。
二是加快非遺文化產業創新研發,實現非遺產品附加值增值。努力使傳統藝術適應現代市場的文化消費需求,實現新的突破。適應新型短視頻等新媒體的崛起,創造短平快等形式簡短、輕松、幽默、新穎的文化產品,豐富非遺文化的表達內容,利用多渠道宣傳和推廣非遺文化,彰顯汕尾地域特色的文化優勢,提高非遺文化的影響力和市場關注度。如汕尾“錢鼓舞”、麒麟舞和汕尾漁歌陸續登上央視大舞臺,讓全國觀眾和專家感受到汕尾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三是創新非遺文化產業經營管理模式,推動非遺產業轉型升級。加大對非遺文化從業隊伍的扶持力度,如組建各個“工作室”,進行合作加盟,信息資源共享,同時尋求政府財政支持,優化各個非遺項目的資源配置,遵循文化市場的發展規律,推進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強非遺產業與市場商業的有序合作,提高非遺文化自身的創作效率。
一個地方沒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固然可悲。但是一個地方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卻不知如何保護傳承、開發利用,發揮其經濟效益,同樣可悲。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就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非遺文化只有真正融入人民群眾的生活中才能進一步被繼承弘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想要做好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的工作,需要汕尾市正確處理好傳承和發展、保護和開發、政府主導扶持和市場化運作等的關系,要深刻把握發展機遇,整合資源和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動汕尾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讓汕尾的非遺文化產業走上健康、持續、良性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周濤.論行政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07(03):134-140+94.
[3]羅合如.漫談正字戲[J].戲劇報,1958(24):2.
[4]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5]趙宇鳴,康凱.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政府行為外部性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9(01):32-36.
[6]羅光釗,林漢齊,鐘訓成.南海漁唱:汕尾漁歌[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
[7]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8]李維武.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對習近平文化觀的思考[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71(03):5-12.
[9]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