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雨龍
唐朝服飾文化是我國古代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唐朝空前繁盛與對外交流擴大化的渲染下,唐朝服飾變得精彩華麗起來,其中唐朝胡服是典型代表之一。現對唐朝胡服的文化背景、服飾特點、服飾類型進行詳細介紹,目的在于充分展現唐朝胡服特色,為人們進一步了解唐朝服飾文化提供支撐,也為唐朝胡服在當今時代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礎。
服裝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既能夠保護人們的軀體,也能起到裝飾與保暖作用。在裝飾功能中,除了塑造人的體態體貌與彰顯人的精神氣質外,還包括向外傳播文化,讓他人通過服裝體會其包含的文化內涵。從文化傳播層面來看,要想在服裝中融入文化元素,就需要充分了解相關文化元素。唐朝胡服作為唐朝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剖析其特色對于更好地吸納文化元素具有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立足歷史視角對其進行剖析有利于服飾文化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時代得以更好地展現。
唐朝胡服文化背景
唐朝在我國古代有很強的存在感,其原因包括社會一度空前繁盛,不僅經濟獲得巨大發展,還在文化層面抵達了高峰,主要表現為寬容開放,多元并存。這與唐朝初期幾代英明君主政治開明、知人善任、格局宏大有著緊密關聯。從客觀層面來看,西漢時期開辟的絲綢之路幫助唐朝與外族建立了良好的交流關系,很多外來事物通過絲綢之路傳入唐朝,這為唐朝胡服的形成與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唐朝胡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唐朝漢服相互融合、并行發展的,很多紡織工藝、染料、染色工藝、色彩圖案、服裝款式等,既有胡服風格,又有漢服底蘊。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唐朝人民對待外來事物十分包容,在大力歡迎胡文化的同時,也沒有忽略對本土文化的發展。唐朝建立之后,對絲綢之路進行了進一步開拓,故其與外族之間的商貿往來也愈發頻繁,大量胡風商品和藝術品進入唐朝,如胡服、胡帽、胡舞、胡樂等,一時間,胡風在唐朝廣為流行,尤其是唐朝初期的“胡服熱”。
唐朝胡服的盛行與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因素密切相關,但是這種“盛行”并沒有貫穿整個唐朝時期。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轉衰,這也對絲綢之路造成了不利影響,表現為從廣泛與外族建立貿易關系到加入諸多限制,甚至唐朝后期絲綢之路一度被迫關閉。即便如此,唐朝胡服依然在唐朝服飾中具有顯著影響力,這說明唐朝胡服文化已經深入唐朝民眾的內心。而從唐朝胡服的具體發展來看,由于唐朝初期國力強盛,對外開放程度頗高,唐朝胡服多姿多彩,類型豐富;進入盛唐時期,“胡服熱”進一步“升溫”,上到達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均對這一服飾類型表現出極大熱情;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力衰退,加之安史之亂的發動者之一安祿山是胡人,使得唐朝人民產生了對胡族的仇恨,胡服、胡風也被大力抵制;安史之亂被平定后,由于回鶻曾在平亂中提供幫助,該民族的服飾文化也得以在唐朝流行,進而形成了回鶻裝。由此可見,唐朝胡服并非一成不變,其是隨著時代發展與具體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
唐朝胡服的服飾特點
服飾形態
在唐朝初期與盛唐時期,胡風十分流行,這促成了唐朝人民諸多方面的變化,比如服飾風格更加自由豪邁,服飾色彩更加鮮明艷麗,服飾圖案更加豐富新穎。這些變化不僅表現在服飾穿著方面,還成了漢人發展與創新服飾的重要推動力。唐朝女子胡服式樣主要受到了印度、波斯等地服飾文化的影響,呈現出翻領、對襟、窄袖等服裝結構,而當女子穿著這樣的服飾時,還會在腰間佩戴革帶等裝飾品,以襯托服飾之美,展現自身形體之美。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漢族人不會過度追求外在美,但是愛美之心乃人之常情,尤其是對于女性來說。當她們接觸到具有更強視覺美感和沖擊力的胡服時,必然會心向往之。
關于唐朝胡服的服飾形態,可以從三方面進行說明:一是首服。首服指的是各種帽飾,包括羃籬、帷帽、胡帽等。羃籬本是胡族戴在頭上用于遮擋風沙之物,在傳入中原后演變為唐朝婦女出行在外遮擋面貌與身姿的服飾,材質多為黑布,目的是更好地遮擋外人視線,但為了方便使用,黑布不會由上而下全部遮擋,而是會露出眼鼻。帷帽是羃籬的替代品,在盛唐時期十分流行,相較于羃籬,帷帽除了能遮擋面容、遮蔽風沙之外,具有更強的裝飾性,但由于遮擋效果不佳,唐朝統治者以“有失禮儀”為由對其多次禁止。即使如此,唐朝時期人們為了美麗仍舊廣為穿戴。胡帽與帷帽差不多同時流行,在唐朝開元之后更是如此。胡帽的種類繁多,有貂帽、珠帽、氈帽、蕃帽等類型,不僅豐富了人們的選擇,還能為人們提供多種功能服務,比如有的帽子設置有兩側搭耳,垂下可覆蓋耳朵和脖子,起到保暖作用;向上翻折則可成為帽子裝飾物,呈現出獨特的裝飾形態。另外,胡帽一般會有相應的搭配服飾,因此,戴胡帽時往往會穿戴一整套服飾。二是身服。身服指的是身體上穿的服飾。唐朝胡服身服中最典型的包括翻領袍、半臂、間色裙等。翻領袍衣袖較窄,衣身長度一般過膝,翻領方式有單翻和雙翻兩種。這種樣式男女兼有,甚至能混穿,因此唐朝很多女子在特殊情況下也會穿丈夫的袍服。半臂類似于我們現在的短袖,有學者認為,這種款式最初為男性服飾,之后才衍生出女子款式。女子款式的半臂有簡潔的特征,穿戴之后能夠與其他服飾形成鮮明對比,有利于彰顯層次感,帶來更好的視覺效果,因而得到了唐朝人尤其是女性的大力歡迎。間色裙是由兩種不同顏色的面料拼接而成的,能夠形成顯著的條紋效果,而隨著面料拼接工藝的成熟,條紋造型也變得更為精細。從視覺效果進行分析,條紋裝能夠展現形體之美,加之其圓弧形的下擺結構,可以在展現穿著者形體之美的基礎上增加動態感。三是足服。足服指的是各種鞋類。唐朝胡服中的足服主要包括烏皮靴、錦靴、翹頭鞋等。唐朝的開放氣息使得靴子進入了正式場合,而且人們在穿著中發現靴子搭配胡服更顯英姿颯爽,因此各種靴子得到了唐朝人的喜愛。烏皮靴顯沉穩,錦靴顯華貴,而隨著實踐經驗的積累,方便行走、能凸顯鞋子美觀的翹頭鞋被開發出來。
服飾色彩
唐代胡服色彩豐富,就具體類型而言,傳統五色觀依然在服飾色彩選擇中發揮著指導作用,但是其又沒有完全受限于五色觀,從外族吸納進來的色彩風格也得到了使用,為新穎獨特的胡服配色方式打下了基礎。漢人內斂,所以所著服飾在色彩上以低調暗沉為主;胡族開放,所以華艷亮麗的色彩充斥于服飾之中。在“胡服熱”的影響下,初唐時期的胡服在色彩表現力上顯著提升,石榴紅、紫色、碧綠色、金銀色等廣為流行;進入盛唐時期,色彩對比愈加強烈,尤其是女性所著的胡服,明艷亮麗,富貴華美,既能將女性的風姿綽約展現出來,又能顯露出些許豪放氣概。唐朝不同時期胡服的色彩搭配風格存在諸多差異,初唐時期雖然引入了更多色彩,但在實際中仍偏向于使用淡色調,以白色、黃色等淡色調為主,在呈現對比效果時,所選色彩較為低調,如黑配白、紅配白等。盛唐時期,補色搭配開始流行,如紅色與綠色、黃色與紫色等搭配方式成為常態,而且,在色彩的明度、純度得到進一步發展后,色彩搭配所形成的對比效果也更為出眾,帶來了更加強勁的視覺沖擊感。中晚唐時期,色彩搭配重歸樸素,較初唐時期更甚,白色成為常用色彩,并且與之搭配的色彩多為同一色系。總體而言,唐朝胡服服飾色彩主要包括紅、白、黑、綠、藍、黃、褐等,在運用比例上以紅色為主,白色與黑色次之。由此可以看出,唐朝胡服服飾色彩始終沒有偏離漢族的主色,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漢族文化強大的同化能力。唐朝胡服服飾色彩之所以豐富多樣,與當時染料、染色行業飛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其支撐多元化色彩呈現于服飾之上,將服飾打造為不同的風格。
服飾圖案
圖案在服飾中發揮著重要的裝飾作用,漢族服飾文化在發展中已經形成多種多樣的圖案類型。胡族服飾圖案傳入唐朝后,不僅進一步豐富了服飾圖案類型,還為唐朝人創造新的圖案提供了借鑒。
唐朝百姓對外來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在接觸到外來事物后能通過初期的照搬與模仿,逐漸將其融入本土文化中。例如,西域傳入的聯珠團窠紋對唐朝胡服服飾圖案產生了很大影響。這一圖案是由多個大小相同的小圓形連續排列而成的,該圖案幾何形狀不固定,可由設計者基于實際需求進行具體確定,因此該圖案具有極強的融合性,能夠與其他圖案進行融合。唐朝人正是利用這一點創造了唐朝胡服獨有的紡織圖案,而在實際應用上,該圖案除了被應用在服飾中,一些唐代工藝品也應用了這一圖案。最初引入的聯珠團窠紋比較單調,在經唐朝人創新改造之后逐漸變得豐富,尤其是內部紋樣往往“成雙成對”。動物紋為唐朝胡服的常用紋樣,比如聯珠豬頭紋、聯珠鹿紋、聯珠對獅紋、聯珠含綬鳥紋等。其中聯珠豬頭紋在唐朝胡服中最為常見,十分經典。一方面該紋樣勾勒方式較為簡單,容易制作與推廣;另一方面,該紋樣在胡族中廣受歡迎,因為它代表著武力,與胡族人崇尚力量的性格十分契合。除了動物紋樣外,植物花紋也在唐朝胡服中廣為運用,寶相花紋就是典型代表,這一紋樣融合了多種植物形態,還借鑒了佛教中寶相花的內在含義,所呈現出的飽滿、富麗、繁華的形態與盛唐景象十分契合。
服飾工藝
唐朝時期,紡織工藝已達到較高水平,并且放之世界也處于領先地位,尤其是織錦工藝更為出彩。唐朝織錦工藝融合了多種外來紡織工藝,不僅工藝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面料風格也更為獨特。在唐朝胡服的翻領袍中,織錦工藝發揮了重要的裝飾作用,主要是在領、袖、門襟等處繡上裝飾圖案。從視覺效果來看,這些圖案與服飾本身融為一體,卻又在某種視角下展現出獨立性。這正是織錦工藝的“杰作”。在染織工藝中,唐朝的染纈工藝最為常用。該工藝在服飾圖案表達上具有獨特作用,表現方式多樣,直接印花、防染印花、扎染印花、套版夾染等應有盡有,能夠滿足人們對不同服飾圖案效果的需求。染纈工藝是較為復雜的,大致流程如下:先是選擇兩塊木板,然后在上面雕刻相同的鏤空圖案,接著將需要染色的面料放置于木板之間并緊緊夾住,此時便能使用染料進行染色。完成之后將木板分開,等到面料風干之后便獲得了相應圖案。唐朝胡服在這些工藝的支撐下不僅獲得了更高質量的面料,而且裝飾效果也更為豐富和精細。很多工藝在歲月長河中由于戰亂頻發而失傳,我們可以從考古挖掘出的唐朝胡服中了解其特點與風格,但是想要復原當時的工藝具有很大難度。
流行妝容
研究唐朝胡服的特點除了從服飾層面入手外,還要探討當時的妝容,因為妝發會與服飾形成搭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服飾的發展。唐朝女子對“整體美”已經有了較高認識,會在妝容、發型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以達到更為精致的效果,因此唐朝人在“胡服熱”的背景下不只吸收了服飾元素,還十分關注妝容。胡族女子在妝容上追求絢麗多彩,并通過個性塑造呈現出讓人過目難忘的絕美艷麗形象,這讓漢族女子十分羨慕,于是開始進行模仿。初唐時期,唐朝女子流行使用飛天髻、細眉等妝容,使得面容清晰可見,一顰一蹙都能盡收眼底;到了盛唐時期,妝容色彩進一步強化,濃妝艷抹成為常態,尤其是眉毛妝型樣式十分豐富,如唐玄宗時期出現了《十眉圖》;隨著唐朝的動亂與衰退,妝容色彩逐漸暗淡,但也有十分顯眼的“血暈妝”,意在表達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與苦楚。唐朝女子妝容的變化,與胡服在唐朝的流行軌跡是契合的,同樣經歷了廣受歡迎、強烈表達到全民抵制、情感蛻變的過程,并且二者也會相互影響,例如在胡服恢復為漢服的過程中,任何與漢服不匹配的妝容都會被摒棄與改變。
唐朝胡服的服飾類型
波斯褲
波斯褲是從波斯國傳入的,后經過改造創新形成了新的特色。這種服飾具有條紋狀特征,一般來說,褲腿呈上寬下窄的樣貌,與現在的哈倫褲十分相似。上文提到的間色裙也具有條紋狀特征,通過對比,能夠發現此二者存在一些聯系,例如制作過程中均需用到雙色拼接方式,或者采用暈染工藝直接塑造條紋效果。關于波斯褲樣貌的研究主要是參考出土文物,例如鄭仁泰墓、燕德妃墓、韋貴妃墓等出土文物中均有很多穿著波斯褲的人物形象,由于年代久遠,色彩已然斑駁,但其服飾外形卻依稀可見。雖然我們對波斯褲的了解主要來源于出土的相關文物,很難從工藝層面做出準確判斷,但聯系唐朝的染織工藝水平也能獲得大概信息。波斯褲主要用于女性穿著,通常會與胡帽、束腰袍服等搭配在一起,其既能襯托女性的形體之美,又能讓人從中體會到唐朝時期自由開放的氛圍。在靴子搭配上,烏皮靴、錦靴、線靴等與波斯褲的風格十分契合,褲子的柔美配上靴子的剛勁,非但不會有不倫不類之感,還會通過相互襯托與渲染使各自的特征更為突出,再結合穿著者的女性身份,“女中豪杰”的印象便會映入觀者腦中。
西域式樣袍服
在古代,袍服無論是在中原還是在西域地區都十分流行。中原地區的袍服往往袖口寬大,自然下垂時能夠覆蓋手臂;西域地區的袍服則是窄袖,會顯得十分干練。尤其是當西域人穿著袍服跳舞時,下擺的長度與寬度能呈現出翩翩之姿,而袖口的狹窄能夠讓舞者的手臂形態得以凸顯,有利于展現手臂的舞姿,將西域人崇尚力量、豪放大氣的風格表現出來。隨著唐朝時期西域地區的袍服傳入中原,其多種優點被中原人所接收,并逐漸融入本土袍服之中,進而形成了兼具胡漢風格的西域式樣袍服。胡服本身并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這與中原服飾“男女有別”存在很大不同,因此當胡服傳入中原地區時,受胡服影響,中原服飾在性別方面的差異逐漸減小。
以翻領袍為例,其在隋代以前其實已經進入中原地區,但由于亂世紛爭不斷,其發展受到了很大阻礙,直到唐朝時期,天下安定之后,翻領袍才開始在中原地區嶄露頭角。考古人員從出土的三彩文物中發現了翻領袍,穿著者有男有女,這說明翻領袍在唐朝時期突破了性別的桎梏,受到了廣泛歡迎。相較而言,男性袍服在外在裝飾上較為簡潔,通常會搭配尖頂帽子,以凸顯異域風格;女性袍服則在裝飾、搭配等方面十分豐富,基于相關記載,女性穿著的翻領袍會在領口、袖口等處繡上花邊裝飾,下裝搭配條紋裝褲子,從色彩到造型上均相互映襯。
回鶻裝
唐朝開元年間,回鶻作為當時北方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與唐王朝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該民族的服飾以華美為主,尤其是女子的服飾秀美多姿,引得中原地區的人們艷羨不已。很多從唐朝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都對回鶻衣裝進行過描寫,這成為現代人研究回鶻裝的重要資料。在研究中發現,回鶻裝也或多或少受到過西域民族服飾的影響,如紋飾、織錦等與大食、波斯等民族服飾十分相近。回鶻裝中的女性服飾和男性服飾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衣擺較長,能夠拖于地面,上衣領口多是翻領樣式,而在裝飾物方面,男性服飾往往沒有邊緣飾物,女性服飾則會添加邊飾。回鶻裝主要是在唐朝中晚期流行開來的,這與唐朝歷史有著一定關聯。安史之亂后,唐朝人民對西域少數民族充滿仇恨,而回鶻在平亂中支持了唐王朝,因而受到了唐朝人民的歡迎,漸漸地,回鶻裝成為唐朝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通過對出土文物的考證,可以得知回鶻裝主要在上層社會流行,原因在于這類服飾對工藝水平的要求較高,且與之搭配的飾品往往價值不菲,非平民百姓所能承受。比如敦煌榆林窟中穿著回鶻裝的女子不僅梳著“鶻髻”,髻上還戴著一頂桃形鳳冠,加之冠上裝飾步搖,面貼花鈿等,呈現出珠光寶氣、雍容華貴的形象。
吐蕃服飾
吐蕃與唐王朝也有著緊密關系,在唐貞觀年間便開始聯姻。在良好的關系下,吐蕃服飾文化廣泛傳入中原地區,并且隨著吐蕃民族的日漸強大,唐王朝更加重視與該民族的關系處理,這又為吐蕃服飾文化在中原地區擴大影響力創造了條件。敦煌壁畫中有很多吐蕃服飾的形象,其通常穿著翻領長袍,腰部系白色革帶,領口呈三角形造型,并以青綠色為主,肩部繡有紋錦圖案,袍袖很長,完全下擺時幾乎能觸及地面。與西域袍服相比,吐蕃袍服同樣采用了翻領樣式,但其袍袖不同于西域袍服的窄袖風格,反而與中原袍服十分相似。另外,在翻領樣式中,吐蕃袍服通常采用三種款式,分別是三角翻領、圓領和直領交叉。傳入中原地區后,吐蕃傳統服飾發生了一些變化,例如與翻領外袍相搭配的短襦衫本來有領子,以便與外袍翻領相照應,體現出由內至外的層次感,而從《步輦圖》中人物所著的服飾來看,其內穿的短襦衫沒有領子,雖然層次感弱化,但卻多了一分簡潔干練。從文化層次分析,唐王朝時期即便有較高的開放程度,但相應的禮儀還是要嚴格遵守,尤其對于女性來說更是如此,短襦衫去掉領子后,變為更為嚴實的圓口結構,能夠起到更好的遮擋效果。
女著男裝款
在盛唐時期,女性社交活動有所增加,騎馬出游、打獵、打馬球、拔河等娛樂活動不再只有男性參與其中,女性也逐漸成為這些活動的常客。這些活動對于服飾有著諸多要求,煩冗復雜的服飾會因為不夠干練而難以滿足活動的要求。胡服的傳入為女性服飾做出改變創造了基礎。
胡服中男女服飾差異較小,其原因在于胡族人往往以游牧為生,來回奔走、顛沛流離是他們的生活常態,無論男女,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適應這種狀態,因此女性服飾即便強調裝飾美感,也不會失去簡潔干練的基本形態。
在胡服的影響下,女著男裝款服飾應運而生,例如女性會穿著翻領袍服,下裝搭配波斯褲,腳蹬烏皮靴,以英姿颯爽、簡單干練的形象去參與娛樂活動。女性終究是愛美的,即使服飾呈現出顯著的男性服飾風格,也會通過一些細節來彰顯女性身份,體現女性美感,例如會在腰帶旁配香囊,選擇花邊更多、花色更豐富的波斯褲等。唐朝胡服中,女著男裝款的出現不僅反映了唐朝的開放程度,也代表著唐朝女性追求自我生活的熾熱情感與勇氣。
參考文獻
[1]吳江.胡服風尚影響下的盛唐宮廷女性服飾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學,2017.
[2]唐凱旋.唐朝服飾的探究[J].西部皮革,2021,43(23):107-108.
[3]孫恩熙.唐代胡服元素在現代女裝設計中的創新應用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