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習與實踐,兩者相輔相成,實踐是提升學生知行合一、學以致用能力的良好途徑。中國自古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將禮儀類文化帶入綜合實踐課堂,是契合中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的,也是學校、家長和社會迫切需要提升中學生文化修養的重要部分。以此為理想,筆者開發了《中西餐禮儀》文化實踐課程,借鑒法庭和醫院的教學方式,融合運用了情景模擬的方法,讓課堂的畫面感靈動了起來。筆者以《中西餐禮儀》綜合實踐課程為例,對運用情景模擬的教學方法增強了課堂畫面感進行了梳理和總結。
一、營造豐富氛圍的情景 讓課堂畫面更生動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這種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的只是疲勞而已。”有效逼真的教學場景,能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能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更能讓課堂畫面更生動,更別開生面。
為了營造豐富的場景氛圍,讓學生“觸景生情”,筆者在中餐座次環節,創設了過年大家庭聚餐的情景,并精心準備了以下:
(一)烘托氣氛類
1.課桌拼餐桌,鋪上精美的桌布;2.分組,教室格局變化為三大陣營:主席團、評審團和舞臺組;3.舞臺組毛遂自薦選“導演”,教師在兩大團“聘請”“高級化妝師”;4.屏幕顯示大紅主調的煙花炮竹圖,背景音樂是過年大街小巷都會響起的《恭喜發財》。坐上“餐桌”,眼里是喜慶的中國紅,耳畔回響著年味濃濃的旋律,“身臨其境”的感覺,過年的心境瞬間被點燃,整個課堂陷入了一片“喜氣洋洋”的畫面。
(二)充實場景類
1.角色道具。為了讓模擬更真實,筆者準備了角色道具,有袖標、假發、發箍等。在明確了紀律、安全和流程后,教師給表演組隨機發角色袖標,隨后請“高級化妝師”出場,給各個角色“裝扮”。隨機的角色,有的男扮女裝、有的女扮男裝,活動的氣氛瞬間拔到了沸點。
2.將愛玩進行到底。天性貪玩的學生,在這一刻,突破了平日里的羞澀,釋放出了難得的勇氣。三大陣營的學生在老師及“導演”的組織下,有序地“各司其職”。特別扮演“爺爺奶奶”的學生,付出了極大的勇氣,為藝術獻身的信念一直鼓舞著他們。課堂氣氛的火爆,足以說明學生們已經全身心的融入到了“家宴”的情景中去了。
二、聯結學生經驗的情景 讓課堂畫面更逼真
杜威說過,教育即兒童經驗的改造或改組。學生不是一張白紙,面對新知識時會自覺的將自我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用經驗來初步解讀。筆者注重新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意義聯結,著意從學生能遇到的生活情景轉化為活動主題,從而讓課堂畫面更貼近生活,更逼真。
(一)貼近實際,還原學生生活圖景
生活即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中西餐禮儀》立足平凡的一日三餐,從一張餐桌一雙筷子,到吃出風度,吃出當代中學生的內涵和素養。這樣來源于日常生活場景的選題,學生們似曾相識、如臨其境,從而興趣盎然、躍躍欲試。積極主動的參與熱情,也說明了只有緊貼學生生活的實踐,才能迸發出力量而真正給成長賦能。
(二)引導學生有序演進,充分發表見解觀點
在中餐座次實踐環節,筆者沒有急于直接將座位安排的原則灌輸給學生,也沒有透露任何座次的見解,只是帶著學生循序漸進的創設情境,鼓勵學生放開膽子,用已有的經驗來安排這場家宴的座次。
1.科學借鑒不同的聲音。模擬開始前,筆者會強調門在哪里,但并不指明重點說明門位置的用意;然后會請評審團和主席團各1~2位成員來分享參加過的家宴的座次,同學們爭前恐后各抒己見。顯然,這樣來源于生活中的場景,學生是有經驗的,至于對還是錯,不是這個環節需要特別關注的,學生能勇敢表達,能表述清楚就是最好的課堂畫面了;最后筆者會特別給表演組溫馨提示:別人的建議只是建議,可采納,可摒棄,自己真正做法,還需綜合考慮、判斷。這樣的提示,是讓表演組的學生放下心里的壓力和負擔,不要人云亦云,要學會甄別信息、有效參考,從而培養獨立思考的良好思維習慣。
2.機智引導青春期詼諧表現。待表演組在“導演”的組織下,討論并依次入座后,筆者依然沒有急于下論斷,而是先邀請“導演”介紹座次及安排理由,接著請“演員”逐個自我介紹。源于角色的緣故,有的比較大方,有的則比較羞澀,特別在聽到一家兩口的角色時,學生會哄堂大笑,甚至打趣,正在青春期的同學,有這樣的行為,是正常的。針對這種狀況,筆者不表現太明顯的反應,只是巧妙地將話題轉移到課堂內容。學生這種詼諧的表現,也正說明了他們已全身心地融入家宴氛圍中了,已沉浸在此情此景中了。筆者不動聲色的引導,既消除了尷尬,讓同學間認可了扮演的角色,也給了角色多開口講想法、談體驗的勇氣。
3.及時抓住課堂生成資源立德樹人。表演組介紹后,筆者會再次邀請評審團、主席團,甚至表演組同學,對已完成的座次,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在各抒己見時,難免有表演組學生也會對目前座次持有不同意見。面對此種情況,筆者會適時抓住課堂生成的資源,當著全班學生的面,贊揚這位學生,能以大局為重,活動中沒有和“導演”爭執起沖突,而是先遵循安排,而后再找合適機會發表個人想法,這種胸懷團隊意識、尊重他人,能權衡輕重緩急的精神,值得學習。往往這種情景,教室里都會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建議和評價是學生表達思想的最好時機,在情景模擬教學中,教師只是輔助者、引導者,無需過多干涉學生的“表演”,防止影響思路。在課堂場面掌控上,教師既要保持熱烈氣氛讓學生暢所欲言,又需確保不偏離主題,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及時總結點撥,給學生以啟迪
經過了情景模擬的摸索實踐,學生已非常期待“答案”,這時筆者再適時亮出本環節的知識干貨。同學們個個都聽得異常專注,生怕遺漏了任何細節,學完甚至會主動提出來更換座次,提升認知。
在生動活潑、風趣幽默的課堂畫風中,學生不知不覺暴露出了先前認識的缺失。當問題擺在眼前,這時教師再去巧妙引導、畫龍點睛,借助情景模擬教學方法,強化體驗活動,淡化說教。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識、新理念,這時情景模擬已在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之間架起了有效鏈接的橋梁。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不容忽視,學生與生俱來的表達欲望不容泯滅,教師只有關注到這些,并在情景模擬的活動中靈活運用,才能使整個課堂的畫面感更逼真、更充盈,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也才會更順暢,教學預設的知識才會源源不斷的、潛移默化地流向學生們求知若渴的心田。
三、創設探究反思的情景 讓課堂畫面更新穎
課堂的生命活力,源于畫面感的新穎性、創造性,但如果只是將學習停留在情景畫面的表層,沒有更深層次的思維參與,那這樣的教學也失去了靈動的活力,更失去了應用的發展性。那么,在此次文化實踐課中,筆者又是怎么引導學生進一步增強課堂畫面的新穎性的呢?
(一)及時復盤、深度探索
學生在教師用心創設的家宴情景中,在循循善誘的點撥下,再次體驗了“那情那景”,理解了禮儀的內涵和座次的重要性,懂得了排座遵循的原則,也梳理清楚了個人的定位。然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故筆者在結尾環節,用提問來引導學生復盤總結:家宴的座次是按照什么原則來安排的?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分散不聚焦、無總結。這時,筆者會繼續點撥,將學生思路一步步引導到“按照輩分”相近的區域。思考需要過程,教師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學生在不斷復盤、思考中,漸漸接近知識的真相。
轉換角度,再繼續深入探究,請學生思考:如果回到老家,面對不同的家宴座次安排,你們會怎么做?有同學說現場指正;也有說會自告奮勇幫忙排座等,面對學生這個年齡段特有的、稍顯稚嫩的處事方式,筆者沒有做絕對的是非評價,而是站在朋友的角度,點撥學生入鄉隨俗,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
綜上,在活動末尾,筆者沒有倉促地切換到下一個內容環節,而是按下“暫停鍵”,引領學生復盤提煉,加深學生的思維,讓其不僅僅停留在情景模擬畫面的表面,不流于形式,而是讓學生在體驗后真正有感受,有所思,有所獲,真正能靈活地學以致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趁熱打鐵、舉一反三
復盤總結后,筆者趁熱打鐵,圖片展示了過年來客人的場景:爸爸的好友一家來做客,晚上爸爸為叔叔接風,這樣的場景座次又該如何安排呢?體驗了家宴,變換場景到客宴,大部分學生可以很快轉換思路,加之筆者的點撥引導,經過2~3個學生的探索問答互動,學生最終能正確地對號入座。有了親身體驗,這樣不失時機的新案例,對鍛煉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大有裨益。
情景模擬讓“單調乏味”的文化禮儀類課堂畫風轉變,不再只是簡單的技能傳授和動作習得,而是從行為層面、思想層面,情感層面,讓學生自由探索,自主診斷和復盤反思,知識靈動了起來,如涓涓流水,汩汩流入學生的心田,潛移默化地提升他們的思維和素養,內修素質、外塑形象,加深了學生思維的深度,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學以致用的能力。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