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鼎悅
人是社會性群居的動物,生存就必定離不開與人的交往與交流。在成人過程中,學生是在學校這種集體環境中學習成長的,有時學會和他人共同經歷某些事情是比掌握一定的知識更為重要的。在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相較于語文數學這種類型課程,專科課程例如美術課課時相對較少在教學形式上需要教師展現更多的教學智慧。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展現教師魅力,讓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自身……在教學活動發展的過程中,利用小組這一學生活動群體的形式督促學生發展,通過合作或是競爭的形式,借助學生與學生之間產生的化學作用,在小組之間發展改善學生對于美術課堂的態度,改善課堂上的學生學習狀態,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美術常規習慣,美術繪畫習慣等等。
一、課前準備階段的小組合作與競爭
適度的競爭關系,如組內競爭、組間競爭等等有助于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尤其是中低年段的小學生對于教師的贊揚比較在意。過多個人之間的競爭發展效果不如小團體式的“評比”,小組與小組之間的競賽關系可以幫助課堂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同時也能正向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個人的競爭過多反而會影響部分內向學生的自尊心。在組與組之間的競爭關系中,組中的小組長對其他組員進行總監督,適當的競爭意識督促學生,學生帶著一定的共同目標,為了獲得某個“成就”而相互督促,在教學活動中不僅提升學生的參與意識的同時也降低了學生面對失敗時的挫敗感。每一位組內的參與者在成功時獲得整份的成功,在失敗時一起獲得一份失落,帶著“遺憾”為下一次而努力。學生們能更加積極地主動學習,提升學習興趣與動機,從而保證課堂效果。如課堂常規問題,相較于其他科目來說,美術這一學科的工具準備較多,課時較少且并不是每天都有的,部分學生對于工具的準備不夠認真仔細,出現丟忘現象。面對這種情況可以借助小組內監督,組長起引導提醒的作用,課前在小組的范圍內,組長督促組員進行工具的準備和補充。尤其小學中低年級的美術課堂上的常規紀律方面也可以同時采用組內監督與組間競爭的形式來保證課堂的順利進行。
二、美術創作階段的小組分工與合作
如嶺南版二年級上冊《小泥人與泥面具》一課,將小泥人與泥面具分為兩個部分,學生在小組內完成其中之一,為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安排學生進行場景創設,以小組形式設置場景,組內的組員根據場景設想制作小泥人豐富畫面,最后作品以組的形式展現,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創作中,可與同學共享資源,互相探討,也為場景設置添加自己的元素,體驗和他人一起創作的樂趣。
三、借助小組的形式進行作品的展示與評價
美術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提到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如學生在學習嶺南版四年級上冊《漂亮的掛盤》一課時,在進行展示與評價環節中借助學生小組的活動形式,學生分為幾組,學生之間可以根據教師在進行教學流程中與學生一起總結出的創作要點,根據這些特征進行組內甄選,學生們先進行組內評選將作品選出,學生對于自己組內選擇出的作品進行展示分享,互相交流原因,清楚表達出個人及小組意見,小組內的認知感受轉化成為全班學生的共同感受。
四、注意在小組學習形式中教師的引導作用
正確組織教學活動需要教師觀察了解學生群體,根據學生群體的性格差異,從實際情況出發,采取合適合理的方式在學生群體中選擇出合適的人選擔任組長一職,組長不需要擁有最出色美術能力的,而是需要領導能力,能夠借助教師起到督促同學的作用。同時,每位組員都要在學習過程有屬于自己的角色,這是作為教師的角色所需要關注的。教師引導學生尤其是組長要注意在完成自己任務的同時,也要和其他學生一起。在教學過程中不要忽視組內每位學生的活動,對于各種學生的狀態也要注意關懷。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