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初中階段是英語學習的重要時期,能夠為高中英語學習奠定基礎。英語學習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教師要從教學內容和學生接受特點出發,展開教學設計,如可以采用學生喜歡的課堂演繹形式。英語課堂教學采用演繹形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獲取英語知識,激活他們的語言思維,還能為英語課堂注入新鮮血液,助力高效課堂、智慧課堂生成。
腳本整合創優設計
課堂演繹不是隨意產生的,它需要一定的載體,這個載體就是腳本。只有教學設計故事性強、富有趣味性,學生參與演繹的熱情才會高漲。設計課堂演繹活動,教師首先要考慮的不是角色確定、分組演繹,而是腳本創編。初中英語教材中有豐富的對話情節,這類內容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因此,教師可以直接將其作為腳本來使用;而對于部分文本內容相對單一、不能直接作為腳本的情況,教師可以發動學生對內容進行升級,完成趣味創編。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時,教師可選擇Section A中的部分內容讓學生進行演繹。為讓學生對故事內容和情節有清晰的感知,教師可以不直接讓學生對這部分內容進行復刻,而是發動學生創編課本劇腳本。 “Please expand this part according to your own cognition.”學生聽到這樣的話語會感到興趣十足。這部分內容雖然簡短,但故事主題富有吸引力,涉及多個角色,學生可自行組成小組,對內容進行不同形式的拓展和延伸。
學生自主創編,教師積極參與,在多元互動中,腳本的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促進演繹活動順利開展。
角色分工對號入座
角色分配很關鍵,它是演繹活動能否成功的突破口。確定好腳本后,教師就要從角色分工著手,組織課堂演繹。分工過程中,教師往往喜歡指定誰飾演什么角色,呈現出來的效果雖然很好,但也會存在很多問題,如教師往往喜歡把演繹的權利留給優等生,后進生和中等生的權利受到了忽視。因此,教師對此要有清晰認知,將更多選擇權留給學生,并要積極引導,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演繹,體會演繹活動帶來的樂趣。
例如,學習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2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時,Section A中的對話涉及兩個人物,分工設計相對簡單,但教師要想取得較好的演繹效果,就必須對學生群體進行科學的分工。首先,教師將學生分為兩組,想要扮演Interviewer的學生為一組,想要扮演Scott的學生為另一組。其次,教師采用隨機抽取的形式,確定每個角色。最后,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對角色塑造進行互動交流,在交流中,人物模型逐漸顯現出來。因此,角色分工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幫助學生認清每個角色的特點,綜合考慮自身能力,進行演繹。另外,為達到更好的演繹效果,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角色特點進行深度探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感受更加深刻,思維活躍度也更高。
表演形式趣味多元
演繹活動最重要的一步是形式選擇。通常來說,課堂演繹形式眾多,常見的形式有角色演繹、啞劇、舞蹈等。但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形式都符合演繹需要,教師要從契合性角度出發,進行適當篩選。在具體操作中,如果教師給學生定制的表演形式不符合學生的興趣點,學生參與積極性就不高,演繹效果自然無從談起。因此,教師可以給出一些具體表演形式,讓學生結合自身特點和文本特點進行自主選擇,當學生能夠做出科學有效的規劃時,演繹活動就成功了一半。學生自主選擇演繹形式,主動參與,熱情高漲,課堂成效顯著。
例如,學習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8 “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時,這一單元內容非常適合采用課堂演繹的形式呈現,教師可從演繹形式這一獨特視角出發進行思考。“Here is a map. Can you design the best route according to their needs?”學生思維活躍,紛紛展開討論,在問題指引下,各種個性化觀點層出不窮。就這樣,在地圖、學生、問題三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學生積極主動展開角色演繹,教師也一起參與到討論交流中,給學生提出各種不同的建議。在熱烈的探討氛圍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逐漸達成共識,為課堂演繹順利展開提供了保障。文本中的一幅插圖本來平平無奇,但經過教師巧妙設計后,被學生融入許多嶄新事物,激活了創新思維,想象力和思維得到延伸,知識學習不再枯燥乏味。
演繹組織科學有序
課堂演繹是一項綜合性實踐活動,在組織過程中必須讓流程更加科學嚴密。只有關注演繹組織,才能確保學習活動順利推進。演繹過程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即使做足了準備,還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教師及時進行指導,給學生提供更多指導意見,讓他們順利進入學習狀態。只有確保良好演繹秩序,學生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知識的價值,英語學習也才會彰顯其工具性特征。
例如,學習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9 “What does he look like”時,教師做出針對性布設:“Take the study group as the unit,sort out the content of Section A 1a,create the textbook play,design.”學生顯得格外激動。他們從文本中尋找信息資源,然后進行相應的梳理和整合。教師布置的任務清晰明確,學生準備充分。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走進各個學習小組,對他們的演繹流程進行指導。經過一番精心準備,課堂演繹正式開始,教師退居“二線”,學生組成的評委團上線。在觀看、監督中,演繹活動順利推進。從以上操作流程可以看出,課堂演繹方案確定后,教師沒有置身事外,而是在放手讓學生自主演繹的基礎上進行全程監督,確保演繹活動的順利推進。
初中階段,學生思維異常活躍,但對知識的認知相對較淺,且組織性和紀律性相對較差。因此,教師要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組織活動,在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的同時確保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確保課堂演繹的助學效果得到顯現。
課堂演繹是語言類學科的重要方法,具有開放性、動態性和直觀性等特點,能夠給學生帶來多重感受和啟發。在進行英語課堂演繹設計時,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從腳本整合創優設計、角色分工對號入座、表演形式趣味多元等不同層面展開挖掘和探索,給學生提供組織、展示、演繹的機會。面對豐富多元的課堂演繹形式,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積極性較高,在潛移默化中掌握知識,拓展視野,滿足英語學習需求。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