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
這件事雖然過去好久,但當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只要空閑下來我就會想起,并且深有感觸。
2020年11月中旬,我代表鹿邑縣的鄉村教師去鄭州參加河南省第五屆鄉村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優質課評選大賽。經過抽簽,我在比賽第二天講課。于是,我把自己關在賓館的房間里專心準備備選的五個課題。
第二天,先抽簽決定講課順序,我抽的是最后一個,課題也是按照講課順序抽的。我坐在備課室里滿是緊張,心里祈禱:只要不抽到《美麗的顏色》,抽到哪一課都行(在備課的時候,我認為這一課設計得不好)。然而,我抽的課題恰好是《美麗的顏色》。我想:就這樣吧,事已至此,不必糾結。于是,我回到座位上,把講課流程又看了一遍。當我登上講臺那一刻,所有緊張消除,非常流暢地把設計的教學內容展現了出來。
“你是怎么讓學生讀課文的,建立在什么之上?”答辯時,評委問道。
我翻到“自讀課文,探究品格”那張幻燈片,心想:評委是覺得我讓學生讀課文讀得有點突然。于是我解釋道:“這是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學生完成了生字詞的學習,也了解了課文的寫作背景和這篇傳記的特點,以及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本節課導入的時候我已進行了說明。”“現在,這節課你分別從語文課和思想政治課的角度來設計一下。”評委提出要求。
我心想:壞了!評委可能是說我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政課。我為了讓學生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讀過課文之后,后面的拓展環節太多。第一,我先讓學生聯系現實,說出自己從居里夫人身上受到哪些啟發。第二,我又設計了“說說你知道的具有偉大人格的人”和“為居里夫人寫頒獎詞”這兩個環節……我知道這個設計有點欠妥,腦子頓時一片空白。
“現在我想不出如何設計,我回去了好好想想。”多么愚蠢的回答。“那你說一下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等級。”評委接著說。“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等級有三個。”我脫口而出。“三個?呵呵。”評委哂笑了一下。我遲疑了,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么,好像是類似于生字詞的學習、課文內容的理解、寫作之類的。“你教過九年級嗎?”評委繼續發問。“沒有。”我誠實作答。“那你回去問問你們學校九年級語文教師!”評委說。
走出教室后,我長舒一口氣,此時的感覺只能用一個“窘”字來形容。其實,我在設計這一課時,還有一個想法,就是從質疑課題出發,找出文中出現課題的句子,通過理解句子含義、體會句子情感,探究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最后拓展延伸:你認為我們身邊有這樣美麗人格的人嗎?學生很容易便會聯想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典型……可是,當時我竟一個字也沒有說。我已料到,比賽結果一定不會好,果然最終我只獲得省級二等獎。
現在想來,比賽失敗的原因終是自身知識儲備不夠,準備不充分。以后,我要多研究課例,認真鉆研教材,仔細研讀課標,爭取與優秀同行,努力不再和優秀擦肩而過。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