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起
勞動教育是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勞動態度,熱愛勞動、養成勞動習慣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離開勞動,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勞動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成就幸福美滿人生的途徑。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至關重要。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例如,教師在教學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時,可在學完古詩的基礎上適時引導:“古代的孩子那么熱愛勞動,作為新時代的少年,你們每天都做了哪些有意義的勞動呢?”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后在班內匯報,總結出他們做的有意義的勞動:拖地、洗碗、幫助鄰居奶奶取快遞……勞動的意義在這里滲透,正確的人生觀在學生心中扎根。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例如,我在教學《竹節人》時,讓學生每人動手做一個竹節人,并加上“武器裝備”,給自己制作的竹節人取一個與眾不同的名字,拿到班內比一比,看誰的勞動成果最優。學生的興致別提有多高了!3天后的課堂評比真是別開生面:一個個竹節人栩栩如生,威武霸氣,學生的創造力讓我驚詫。手工勞動制作和比賽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是對課文內容的延伸,更重要的是通過勞動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一是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品質。在教學古詩《憫農》時,我以種植大米為例,制作了一個動畫課件,展示了從插秧到米飯端上餐桌這一過程,讓學生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明白了勞動的意義。這節課不但使學生領悟了古詩的含義,而且在他們心中種下了勤儉節約的種子。二是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在教學《青蛙賣泥塘》時,我抓住“青蛙為什么不再賣泥塘了”這一問題,層層深入,最終讓學生明白:勞動創造了美好的生活。然后,我布置了動手作業:整理自己的文具、書包、房間,堅持一個星期的人有獎勵。學生的勞動熱情很高。一個星期后,大多數學生得到了獎勵,交流了勞動的感受及整理的方法。這樣做不僅深化了課文內容,也讓學生明白了美好生活要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的道理,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弘揚勞動精神,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美麗的道理,對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把握好教材,從生活實際入手,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地把勞動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并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通過勞動創造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書寫偉大祖國燦爛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