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博物館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展示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河南博物院作為展現中華文明發展歷程的重要參與者,近年來開發設計的文化創意產品頻頻“出圈”,受到了國內外友人的喜愛。現重點從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設計入手,剖析互聯網時代河南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受到市場熱捧的原因,提出將精準定位用戶畫像、傳承弘揚傳統文化、體驗設計趣味互動、創意引領實用至上、科技賦能IP結合開展創新設計策略應用于河南博物館的開發與設計,為河南博物院文化創意產品在“互聯網+”時代大放異彩提供理論支撐,助力我國文化創意產品的發展。
當今時代,“互聯網+”在全方位、多層次改變人們生產生活的同時,也日益擴充和重構了人們了解遺產與文化的方式。河南博物院把握時代脈搏,設計出一系列文化創意產品。藝術形態層出不窮,與河南悠久的文化遺產深度融合,演繹出一道道“鮮美”的文化盛宴。本文嘗試探究“互聯網+”背景下河南博物院的文化創意產品如何借助河南豐富的文化遺產,在創意產業發展中疊加、融合創意設計,并推出大眾喜愛的文化創意產品,以期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河南博物院近年來的文創發展
河南博物院的資源賦能
“泱泱華夏,擇中建都”,河南地處中原腹地,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先民繁衍生息于此,它是華夏民族成長的搖籃,對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領導并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與進步。河南也是華夏文化的地理中心,集中了黃河文明的歷史遺存、文化景觀。“伸手一摸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是秦磚漢瓦”形象地說明了河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名都在此相望,文化在此厚積,數不完的先賢誕生于斯,成長于斯,造就了中原大地廣納百川、輻射四海的文化特質[1]。
在這片沉甸甸的大地上,河南文博事業同樣發展得如火如荼。河南博物院始建于1927年,是國內成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河南博物院坐擁中原文化、黃河文化,是華夏文脈之窗,擁有九大鎮館之寶:賈湖骨笛、婦好鸮尊、蓮鶴方壺、云紋銅禁、杜嶺方鼎、武則天金簡、玉柄鐵劍、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四神云氣圖壁畫。河南博物院作為一座見證中華文明發展足跡的文化藝術寶庫,展現了中國的發展歷史。
河南博物院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
河南博物院在文化創意產品上探索新視角,展現新技術,推出新文化創意產品,在文旅融合發展中名列前茅。河南博物院把握新時代“把博物館帶回家”的公眾需求,實現了“大文創”的高起點和跨越式發展,以及文化創意產品浪潮線上與線下齊發力。近年來,河南博物院文化創意產品與時俱進,守正創新,在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上下了一番苦功,不斷推陳出新,大放異彩。
河南博物院文創產品三年實現彎道超車:2019年原創文創產品僅有102款,文創產品店鋪營業面積只有18平方米;2020年文創產品增加到720余款,文創產品經營面積擴展到1000多平方米,并開通了1家線上官方淘寶店鋪;2021年文創產品猛增到1531款,新增規劃設計文創產品經營面積達到1500余平方米。近幾年,河南博物院打造了火爆出圈的以體驗為主的“考古盲盒”“古錢幣”巧克力、“唐宮夜宴版仕女樂隊”系列盲盒等文創產品品牌和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大賽、“博物雅堂”“文化地攤”等系列文創活動品牌。玩得轉、吃得飽、喝得好、用得上的河南博物院文化創意產品,正全方位、快節奏地進入人們的美好生活,它在促進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美好生活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互聯網+”背景下河南博物院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研究特征
精準定位用戶畫像
河南博物館文創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精準定位用戶畫像。如今,以95后、00后為代表的Z世代人群已成為河南博物院文化消費、文化共享的主力軍。
用戶思維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Z世代人群的特點是愿意為自己的興趣付費,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認同感。他們多數是因興趣愛好一致而形成的社會群體,大多喜歡有趣俏皮的形象;他們更關注“趣緣”帶來的認同,而這種認同并不以商品價格的高低為準,而是以獲得各自“圈層”承認的普遍審美為準[2]。
河南博物院契合了當下Z世代消費群體的消費觀念,其推出的“云紋銅禁·小醉貓冰箱貼”、玉佩棒棒糖,深受年輕人的喜愛。“云紋銅禁·小醉貓”冰箱貼保留了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館之寶之一云紋銅禁的青銅器形象,體現了莊重瑰麗、神秘浪漫的氣質,另有一只醉醺醺的黑白相間的醉貓手握酒瓶,趴臥其上,呆萌的形象似乎是在提醒大家“美酒雖好,切莫貪杯”。鑒于年輕人對創意滿滿的文化創意產品的喜愛,河南博物院重點針對這一群體的需求精心研發各類文化創意產品。總而言之,推動河南博物院文物“活化”與“破圈”,引領文化消費,實現文化傳承,意義重大而深遠。
體驗設計趣味互動
文物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有“凝固的歷史”之美譽。從迷你版的文物主題紀念品,到各式各樣文物形狀的巧克力、冰激淋,文化創意產品盛行。現如今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出現了同質化比較嚴重的現象。在此背景下,文化創意產品如何脫穎而出,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成為一個問題。對此,河南博物院文創團隊積極思索,致力于利用豐富的館藏文物資源設計出滿足消費者喜好的、有趣的文化創意產品。
“互聯網+”背景下,互動體驗成為判斷文創作品優劣的重要依據。為此,河南博物院的文化創意產品拓寬了文化創意維度,增加了體驗設計,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深刻內涵與文物中的故事內容,并將其傳達給廣大群眾。體驗設計是指將消費者參與融入文創設計,在設計時以消費者的趣味體驗為要點,讓消費者在使用文化創意產品時產生美的體驗。設計師李永銓在《消費森林·品牌再生》一書中說:“人們在購買產品時,事實上是在產品中尋找感覺、身份和故事,人們實際上是在購買情感和價值認同。”在“互聯網+”背景下誕生的文化創意產品,在滿足消費者基本物質需求的同時,還必須講究趣味互動與情感認同的雙重體驗。
近年來,河南博物院創作并發布了“失傳的寶物”“文物修復大師”考古盲盒等一系列文創產品。“失傳的寶物”“文物修復大師”與時下非常流行的“盲盒”方式相結合,與市面上常規的盲盒設計不同。不同之處在于一般盲盒拆盒開啟后即為失效。“失傳的寶物”系列考古盲盒文化創意產品,為了模擬真實的考古感受,無處不彰顯考古專業性。盲盒里用來包裹“文物”的泥土也充滿文化氣息,產品包括考古鉆探神器洛陽鏟(微縮版)、專用小刷子等工具,讓體驗者可以使用迷你版“洛陽鏟”體驗考古過程,化身“文物專家”,通過對“泥土”的分析與判斷,刨去厚土,定位“寶物”所在地。其考古盲盒中的“寶物”(文物微縮仿制模型)涉及十二生肖獸首印章、大將軍虎符、武則天金簡及杜嶺方鼎等。其能讓體驗者在找“文物”的過程中感受到驚喜、代入與滿足,激發青年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興奮點,使其在這一體驗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學習到器物的材料、工藝、形態等各種文物知識,提高其文化素養。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博物館凝聚了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是承載民族歷史記憶和感情、傳達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其存在使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傳,是中華兒女從過去到未來的精神紐帶。而如何將潛藏于其后的文化優勢發揮到極致,研發設計具有豐富民族性、時代性和審美價值的,具有深刻文化內涵,能夠普惠社會公眾并能較好地履行傳承文化責任的文化創意產品,是現階段值得博物館文創衍生產品設計相關人員深刻思考的重要問題[3]。
文化創意產品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既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又讓傳統文化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展現給世人。河南博物館融“傳統”與“新潮”于一爐,讓厚重的歷史看起來新奇有趣。比如河南博物院文化創意系列產品“散落的寶物”和“傳拓盲盒”。“散落的寶物”系列文化創意產品分為玉器類、陶瓷類、青銅器類、壁畫類,對文物藝術藏品形象按比例縮小進行模仿制作,深度還原文物細節,通過挖、粘、補、描等修復流程,探索歷史的本源。“傳拓盲盒”系列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提取了周口市博物館的“百忍圖贊”石碑元素,抓住碑帖的特點進行再創作,再將紙張緊覆在縮小復刻的“百忍圖贊”文化創意產品上,用墨撲印,拓印出文字和圖案,這種起源于東漢的技法,叫做傳拓。文物作為承載文明的信息載體,金石傳拓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體驗中賦予了文物新的藝術表現力,對于文物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如此,不少網友還實地“打卡”周口市博物館,只為親眼看看“百忍圖贊”石碑。利用文化創意產品作為傳播載體吸引愛好者到文物所在地“打卡”,可以使考古和文物不再是“神秘的仰望”,同時使文物回歸“鮮活”。
創意引領,實用至上
河南博物院憑借新穎的“考古體驗”在互聯網多次走紅,其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著力于“創”的方面。河南博物院的文化創意產品將文化和創意相結合,對文化元素進行個性化演繹,去尋找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契合點,設計出符合當代消費者需要和喜好的文化創意產品,迎合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要。
同時,河南博物院文化創意產品也非常重視實用性[4]。文化創意產品的基礎是日常生活用品。文化創意產品要想走進人們的生活,實用性非常重要。“饕餮乳釘紋四方杯”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靈感源自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館之寶之一的“杜嶺方鼎”。文化創意產品四方杯的造型是基于杜嶺方鼎的形制進行的再創造,造型更加現代化。在局部設計中,既保留了乳釘紋的特點,又在局部區域進行了適度的減法設計。對稱倒三角的排列更體現了韻律感和節奏感,并且起到了很好的防滑作用。對于紋路上最為傳神的雙目采用描金的設計手法,晶瑩剔透的玻璃材質傳遞了饕餮神獸獨特的神秘感。文化創意產品“紙是有點難”的表面采用天然環保水性油墨來印制每件器物的照片及相關歷史知識,并列舉了一道道考查器物知識的精選題目讓用戶“答題”,“除了上廁所還能學歷史”,把創意和實用相互結合的設計發揮得淋漓盡致。
IP結合科技賦能
一群“唐朝胖妞兒”在博物館“復活”,用婀娜的身姿,將觀眾帶入大唐盛世夢中。唐宮夜宴IP文化的興起,不僅使節目中的文物原型繪彩陶伎樂女俑聲名鵲起,河南博物院更是因其“美”登上了熱搜。緊接著的《元宵奇妙夜》也是在河南博物院實景拍攝而成,演員們化身“博物館在逃文物”,用“5G+AR”這樣的“黑科技”,使河南博物院一個個國寶級文物浮出水面。引領觀眾跨越歲月,欣賞大唐文化的瑰麗,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技術給優秀傳統文化呈現方式賦能,不斷構建特色文化IP,增強其在互聯網中的優勢。
河南博物院文化創意產品致力于科技賦能,其也是重要的數字化舉措之一。河南博物院傾力科技賦能,把幾件館藏文物“搬”到App“地下室”。用戶可以通過App變身為數字化的“考古官”,在仿真的考古現場,借助各類考古器具沉浸其中,進行尋寶。與此同時,河南博物院文創還不斷更新考古盲盒等產品,演繹激發公眾興趣的“線上穿越大戲”。
同時,河南博物院在某支付軟件中推出了全國首個AR“彈幕”服務,觀眾可以在鑒賞文物的同時用“彈幕”的方式發表精彩評論,與其他打卡者隔空交流。河南博物院充分運用創意科技等手段,加大對數字化服務的提供,利用優秀文化資源,將其中蘊含的價值內容與數字技術進行有機結合,使之得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時使文化創意產品的作用實現了線上與線下的融通,共同增強了文化傳播效應。
在“互聯網+”語境下,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是互聯網和優秀傳統文化深度結合的結果。文化創意產品不僅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還促進了我國文化產業的良性發展。河南博物院文化創意產品以其優秀的傳統文化特色為基礎,準確定位用戶群體,將妙趣橫生的趣味互動融入產品設計,在注重設計創意的同時兼顧實用價值,將國風之美與技術深度結合,頻頻打造文化IP熱點,勾起藏在年輕一代骨血中最深的家國情懷。河南博物院的文化創意產品閃亮出圈,獲得了國內人民的關注和喜愛。而梳理河南博物院文化創意開發設計的特征,對于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趙爽.“一帶一路”背景下博物館藝術衍生品的品牌化研究[D].鄭州:華北水利水電大學,2021.
[2]邢航.盲盒青年迷群的身份認同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21.
[3]葛佳琪,于煒,王婷.故宮文創產品設計解析及借鑒意義研究[J].設計,2018(05):103-105.
[4]焦斌.格式塔心理學在河南博物院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設計,2021,34(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