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旅融合是新時代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客觀趨勢,是新時代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2021年,舟山嵊泗列島的花鳥島成功舉辦了第二屆花鳥島國際藝術節。藝術節聯合國內外藝術家、高校、優秀藝術工作室等共同舉辦,其中藝術作品囊括架上繪畫、公共裝置、影像等,藝術節的舉辦為花鳥島的旅游業增添了“文化氣息”,為鄉村海島文旅建設提供了嶄新的思路,藝術的介入使得花鳥島的旅游業逐漸轉型升級為“文旅融合”。
關鍵詞:藝術介入;海島文旅;花鳥國際藝術節;鄉村振興
舟山群島是中國第一大群島,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漁業、旅游資源。嵊泗列島位于舟山群島的東北面,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列島風景名勝區,素有“海上仙山”的美譽。花鳥島屬于嵊泗列島的一部分,其位于嵊泗列島的最北面,其形如展翅欲飛的海鷗,島上花草叢生,林壑秀美,故得名花鳥島。自2013以來年,嵊泗縣委、縣政府趁著鄉村振興、美麗海島建設的熱潮,加快了基建的修建速度,成立了專業的景區運營公司,并且推行了“定制旅游”的思路,在保持自然原生態的前提下,使花鳥島獲得嶄新面貌。2017年,由于電視劇《歡樂頌2》的熱播,其中電視劇片段取景于花鳥島的消息也不脛而走,使花鳥島獲得大量曝光,旅游人氣上漲。如今,島上有民宿60余家,外來投資者和本地居民投資建設各占一半。近年來,花鳥村先后獲得“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榮譽稱號。
藝術介入指藝術家進駐特定的場所空間(如城鄉社區、政府企業、車間廠房等)進行的創作活動。參與藝術介入的藝術家會以當地的文化資源、文化素材或者特殊的文化積淀進行藝術品的創作與生產,進而實現資源活化、審美教育和經濟帶動等不同社會效益和經濟效應[1]。繼2020年成功舉辦花鳥國際動畫藝術節以來,2021年嵊泗列島的花鳥島又成功舉辦了第二屆花鳥島國際藝術節(下文統稱為“花鳥島藝術節”),花鳥島藝術節由嵊泗縣人民政府舉辦,并聯合國內外藝術家、高校、優秀藝術工作室等共同舉辦的當代藝術節,其中藝術作品囊括架上繪畫、公共裝置、影像等,藝術節的舉辦為花鳥島的旅游業增添了“文化氣息”。
一、花鳥島藝術節的現狀分析
自2020年以來,為避免海島旅游同質化,花鳥島結合自身特點,讓藝術介入自身的海島文旅特色打造,著手創建具有差異化的“藝術花鳥”主題島。在2020年花鳥島國際動畫藝術節做出成功嘗試以后,第二屆花鳥島國際藝術節在藝術作品的展示類別與藝術節活動板塊方面做了許多的衍生,使當代藝術對花鳥島的介入程度逐漸加深。
(一)藝術節主題深化
2020年,首屆花鳥島動畫展主要聚焦于生態和環境的議題,藝術家在花鳥島上共同探索“棲息之所”的主題。在首屆藝術節中藝術家創作了許多關于自然生態的藝術作品,如藝術家曹澍的作品——“懸崖上的模型”“行走的羊”等,其中“懸崖上的模型”,利用3D渲染影像與4K實拍影像結合一個連續長鏡頭,在廢棄的海邊房屋中穿梭,真實和虛擬之間交融,化為一片海邊的瓦礫,此作品以藝術影像的方式記錄花鳥島的生態。還有藝術家李昂的作品“麻木”以一種百合花品種,與島上揀取的枯死植物枝條結合。當花蕊墜落的時候和人類墜落過程形成自然與生命體本寓呼應的奇妙效果。由此可見,首屆藝術節主題更多還是側重于對人與自然、環境的思考。
隨著藝術介入的加深,第二屆花鳥島藝術節的主題發生了變化,從起初僅僅關注人與環境的關系深化為關注花鳥島內多元共生的藝術生態打造。第二屆花鳥島藝術節聚焦藝術與海島的“在地連結”,首倡并強調以青年藝術家為主體,注重發展以藝術生態可持續、社區藝術合作以及多樣化的在地藝術表達形式為內容的主要藝術節。如來自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藝術家Grace創作的《結繩記事》,她向漁民們學習他們的傳統繩結,然后收集并利用花鳥島當地隨處可見的漁繩和魚漂作為裝置材料,將它們編織組合在一起,從傳統生產生活和民俗文化等不同方面來探索當地人的身份認同和歸屬感。還如來自東京藝術大學的鐘亮,他以島上破敗的老房子為藝術素材,探索人與海島之間的關系,創作了《紅骨頭》這個戶外藝術裝置,啟發人們思考房屋與土地、人與鄉村之間情感連接的問題,裝置整體融入自然,引人思考。藝術裝置的介入,使得花鳥島上的景觀發生了變化,這些從天而降的“裝飾品”,開始賦予花鳥島嶄新的地理面貌、文化景觀。
為了順應主題的深化,第二屆花鳥島藝術節在活動板塊上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在吸收第一屆藝術節的經驗下重新整合,對原來的藝術家駐留項目、展覽單元、游戲單元和流動展映四個板塊進行了整合創新,最后調整成三個板塊——視覺藝術展覽篇、參與式藝術活動篇以及國際藝術論壇篇。其中國際藝術論壇篇是全新的板塊,研討會的開展增加了花鳥島藝術節的學術性。
(二)藝術介入廣度增加
首先,從藝術品展出的空間來看,首屆花鳥島藝術節除了在花鳥島美術館進行展出外,還在海上會客廳、主商業區建筑外墻、游客服務中心一樓設置了藝術學院專場,參與院校包括了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等藝術院校,并于佛手石、燈塔、坑道美術館、陸離民宿等公共區域安放了其他駐地藝術家的作品,由此可見在首屆花鳥島藝術節舉辦之時,藝術介入花鳥島的范圍就已經較廣。而第二屆花鳥島藝術節則在第一屆藝術節的基礎上,繼續擴大了公共藝術裝置展出的范圍,自燈塔向西南延伸至在山丘上無人居住的老舊房屋,以及花鳥島南岙沙灘等。
其次,從受邀藝術家與藝術形式來看,第一屆花鳥島藝術節的受邀參與者主要集中在國內的藝術家與藝術院校之間,而第二屆花鳥島藝術節則擴大了受邀藝術家的廣度,展出了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從國內來看,視覺展覽板塊上除了有來自上海理工大學公共藝術專業的畢業展——“鯨落有生”以外,還有由上海林同炎李國豪土建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第一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毛項杰院長發起,韓春陽策展的“美學海岸”項目,“美學海岸”于花鳥島美術館展出,其中包含了陳硯秋、康寶華、馬海峰、牛蓉、沈云霞、王令杰、郝經芳、宣琛昊、詹丹馥等十位藝術家近期創作的藝術作品。從國外來看,來自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和東京藝術大學的藝術家為第二屆花鳥島藝術節視覺展覽板塊做出卓越貢獻(如表1),同時于花鳥島美術館內還呈現了“巴塞羅那-研學之旅”的展覽單元,其中伊瑪·阿隆索的色彩鮮明的抽象繪畫作品與米克爾·普拉納斯·羅塞洛的陶瓷作品,形成了多語境的對話。從藝術作品分類上看,第二屆藝術節展出的作品較上一屆展出的作品增加了行為藝術、視覺藝術項目等藝術形式。
花鳥島藝術節聯合了國內外的藝術力量,在花鳥島這座小小的海島上打造了立體、多樣的當代藝術體系,深化了藝術對花鳥島文旅介入的廣度。
(三)藝術項目多元化
花鳥島藝術節主辦方基于首屆藝術節舉辦的經驗與積累的藝術資源,在第二屆花鳥島藝術節中特邀著名策展人陸蓉之擔任本次藝術節整策師。藝術節借助策展人的力量,整合優化了國內外優質藝術資源,邀請到了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巴塞羅那自治大學&EINA設計與藝術學院和巴塞羅那大學&ESCAC電影與視聽學院、國潮車間以及高孝午工作室共同參與。
除此之外,第二屆花鳥島藝術節還致力于攜手文化產業,多元化發展。首先,藝術節聯合上海容納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策劃了國漫攜手旅游景區:“鳥語花香,哪吒遠航”——《我是哪吒2之大鬧東海》發布,開啟了動漫與文化相結合的藝術之旅。其次,本次花鳥島藝術節還得到了線上平臺得物APP與阿里拍賣的大力支持,2021年7月17日花鳥國際藝術節×得物“跨界藝術”線上專場將正式上線。此外,秉持藝術引領,設計賦能,數字振興的理念,舟山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和阿里拍賣就“數字海島”達成全面合作協議,嵊泗縣人民政府和阿里拍賣就“數字花鳥島”達成全面合作協議,并由九丸科技為這次戰略合作提供全面技術服務,為花鳥島建立起自己的文化產業提供了一個好的開端。
在藝術介入下,花鳥島藝術節幾乎滲透到了整個島嶼的每個角落,為花鳥島的文旅建設增加了全新的藝術內涵,為打造海島文化旅游做出了思路上的貢獻。
二、花鳥島舉辦藝術節的優勢
(一)島嶼人文地理環境
目前不少當代藝術家意識到,鄉村有大量的土地可以供他們創作大體積的藝術作品,且相對于城市,鄉村是一個更加自由的空間,藝術家基于對創作空間和對遠離城市的創作氛圍的向往,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前往鄉村,鄉村成為當代藝術保持其先鋒性和對社會反思的重要實踐對象[2]。花鳥島的人文地理環境為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較好的創作空間。
花鳥島是舟山群島1390座島嶼中的一座小島,距離舟山市政府所在的舟山本島距離較遠,因其酷似海鷗的形狀而聞名。花鳥島旅游業開發時間較短,總體開發程度不高,自然生態與海洋景觀沒有遭到嚴重的破壞,整體村落的原貌仍舊保留。目前島上年輕人員大多選擇外出務工,仍然留居的居民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漁民,整體來講地廣人稀。且島上到處留存了許多充滿歲月痕跡的老舊房屋,為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物理空間。
花鳥島上有一座歷史悠久的花鳥燈塔,燈塔文化和海洋文化浸潤花鳥鄉的角角落落,對花鳥島當地居民生活現狀的觀察、壯麗海洋景觀的遐想與對燈塔歷史故事的挖掘,為藝術家對花鳥島進行藝術介入提供了廣泛的思維想象空間。
(二)傳統文化束縛弱
由于海島大多遠離大陸,交通不便、文化教育傳播受到巨大阻礙,因此大多數的海島都缺乏發源于海島本地的深厚的人文資源。長期以來,海島政府在開發海島旅游業時,并沒有把海島文化旅游放在大文化中去研究,始終圍繞海島本身來研究海島文化旅游,使得海島文化的研究視野始終非常狹窄[3]。海島的文化旅游成了紙上談兵,花鳥島的文旅建設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但凡事都具有兩面性,海島雖然沒有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卻可以汲取當下最活躍的文化藝術創造力量——當代藝術。甚至,正是因為沒有濃厚的傳統文化的積淀與束縛,當代藝術可以于海島之中獲得更加自由的創作空間與更小的阻力,當代藝術家憑著對海島當地的景觀、民風民俗、燈塔文化的感悟與思考,創作全新的當代藝術作品,賦予海島一個嶄新的文化定位,花鳥島國際藝術節則在舟山花鳥島應運而生。
三、現存問題分析
(一)藝術介入在地性依舊較弱
藝術介入在地化要求本地居民是參與者與受益者,要求藝術家充分利用本地的資源,通過社區賦能教育培養村民的意識和能力[4]。但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第二屆花鳥島藝術節中不少作品從多層面、多角度去聯結人與島之間的關系,并增加了與花鳥島當地居民、游客的互動活動。但針對于當地居民開展的藝術項目與活動只在全部內容中占了很小的比例,藝術介入的在地性總體還是較弱。
而且花鳥島藝術節依靠當代藝術,差異化地發展海島文化旅游固然是全新的嘗試,但花鳥島的原居民在長期勞作生活中,早以形成屬于自己的鄉土話語體系。如果花鳥島藝術節只是在形式上注重藝術的介入,那么固然外來投資者與旅游休閑者可以獲得受益,但本地村民卻面臨著社區文化的危機,花鳥島的海島文旅打造也就只能浮于表面。
公共藝術裝置后期維護也將成為一個問題,如果無人打理,也許會對花鳥島的自然生態產生破壞,這對花鳥島文旅的發展全無好處。
(二)藝術介入的效果需要時間來證明
作為藝術介入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舉辦持續了整整十七年之久,卻到近十年才獲得收益,逐漸脫離政府的扶持,海島鄉村文旅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一部分,藝術介入文旅也同樣需要時間的證明。
首先,藝術不一定能持續介入文旅,如2004年于浙江臺州舉辦的第一屆中國玉環海島文化節舉辦后雖然獲得了一定成功,但在2009年舉辦第二屆之后,就再無后話,玉環島海島藝術節對玉環本地文旅發展的影響與意義也無法得到具體考證。其次,藝術的介入不一定有可持續性的發展,如碧山豐年慶中本地村民身著原始的稻草裝演出本地的祭祀舞蹈,同時還展出了34項民間手工藝,這些文化藝術活動雖然在舉辦期間確實提高當地的曝光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旅游人數,提高了原居民的收入,但藝術節過后,一切都恢復了原樣。
因此,目前看來,雖然第二屆花鳥國際藝術節獲得了不少的好評與肯定,增加了媒體的曝光,提升了旅游人數,但最終藝術介入文旅的效果如何依舊有待考證。
四、對策探討
(一)打造藝術花鳥IP形象
嵊泗政府基于花鳥島藝術節的舉辦,一直致力于打造“藝術花鳥”的文旅品牌,但“藝術花鳥”還缺少一個明確的藝術IP形象。文化IP特指一個國家和民族有影響力、知名度的無形資產,具有明確的價值觀、鮮明的形象和動人的故事等特征。一個良好的IP有著明確的價值觀,如果花鳥島藝術節可以設計一個明確的IP形象,可以幫助嵊泗政府更加明確未來“藝術花鳥”的發展定位,將當代藝術的元素更好地融合進花鳥島“定制化文旅路線”的思路當中。而且,一個鮮明的藝術IP形象可以強化花鳥島在消費者腦海中的印象,增加對“藝術花鳥”的品牌認知度。如北京大學鄉創團隊為白馬花田設計的“花田小白”的藝術IP形象,其形象軟萌可愛,不但展示了巴文化的巫術傳統,還表達了土家族的通靈信仰,因此打造一個明確的藝術形象,不但可以表達當地的文化特色,而且還可以通過這個藝術形象講述當地的文化故事,給人以鮮明的記憶點。
目前“藝術花鳥”只有一個抽象的品牌標識。如果嵊泗政府希望“藝術花鳥”可以持續發展,花鳥國際藝術節能夠不斷擴大自身影響力,設計創作一個貼合花鳥島本身海島氣質與海島文化的藝術IP形象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拓展文創紀念品的廣度
藝術介入海島文旅的一個要點在于,要開發符合當地文旅氣質的旅游文創產品,從而為文化旅游帶來一定的創收。目前花鳥島藝術節開發的旅游文創產品雖然設計精美,但種類少、實用性弱、價格高,總體游客消費熱情不高。
花鳥島藝術節的舉辦將大量優秀的國內外藝術家、藝術工作室召集到一個空間進行駐地創作,駐地藝術家可以利用自己長期積累的審美知識與創作經驗進行創新,為花鳥島的旅游文創產品拓展廣度,紀念品可以不僅僅局限于書簽、徽章等物件,還可以拓展到首飾、日用品、室內擺件上,多樣的文創紀念品可以吸引游客的目光,增加消費者的購買興趣,從而提高創收。
(三)助力海洋燈塔文化
花鳥島的文旅打造固然要有“藝術花鳥”的一席之地,但其實在花鳥島長期的發展中,花鳥島的燈塔文化更加具有海洋文化特色,歷史更加悠久。花鳥燈塔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是當時中國海關海務科籌建燈塔計劃中的首批燈塔之一。花鳥燈塔不但是花鳥島上沉默矗立的一本花鳥歷史教科書,也是當年帝國主義侵略近代中國的見證者。現今花鳥燈塔仍然在發揮自己的作用,它對來往于上海、寧波的船舶都有著重要的引航作用。
燈塔于花鳥島而言更是一種重要的海洋文化象征,雖然在歷屆花鳥島藝術節中,都不乏關于花鳥燈塔的作品,但大多流于表面,如果可以更深入的將花鳥燈塔文化與當代藝術相結合,創作關于燈塔的新故事,通過畫作、影像、文創產品等方式展現,突出燈塔文化在花鳥島整個海洋文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將藝術真正介入到花鳥島海島文旅的文化建設中去,使花鳥島的燈塔文化煥發新的活力,就能為花鳥島的文旅建設增添新的文化內涵。
五、結語
文旅融合是新時代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客觀必然,是新時代解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一矛盾的有效路徑選擇,是新時代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有力抓手,是新時代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藝術介入則是新時代鄉村文旅建設的有效手段,藝術介入的力量將會給海島文旅建設帶來新的氣象,海島不再是被城市遺忘的的“故土”,也不再是遠方游子用來興嘆的“鄉愁”,而是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趕超”。隨著藝術介入的不斷嘗試,花鳥島的海島文旅建設未來也會更加光明。
參考文獻:
[1]向勇.新發展階段鄉村文創的價值邏輯、行動框架和路徑選擇[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1(4):83-88.
[2]胡娜.從新時代藝術鄉建的發展看藝術社會功能的實現[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1(4):96-102.
[3]劉宏明. 海島文化旅游開發的對策研究——以嵊泗為例[D].杭州:浙江大學,2004.
[4]王寶升,尹愛慕.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多個案比較研究[J].包裝工程,2018(4):226-231.
作者簡介:莊涵迪,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