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老的南京城本是兼備山川形勝之妙,寄托無數文人墨客之思之城。然而擁有得天獨厚優勢的古城并沒有提煉出與歷史文脈相匹配的特質鮮明的文化形象。提升南京城市文化形象,重建南京城市文化自信刻不容緩。南京絨花因其悠久的歷史,國內外深遠的知名度,是南京民間藝術實至名歸的代表,對于提升南京城市文化形象具有積極的意義。民間藝術促進城市文化形象提升研究圍繞南京絨花與城市文化形象之間的關系,這一更具現實意義的話題進行探討,以期為城市人文個性的打造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民間藝術;南京絨花;城市文化形象
城市作為人們生活的集聚地,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載體。一座城市在自身發展演變過程中,會形成一種獨特的城市文化,大到建筑文化景觀,小到街頭泥人攤鋪都可以看作其文化體現,它是城市的靈魂所在。單霽翔曾指出:“在城市這個復雜體系的諸多要素中,文化是核心資源?!盵1]城市的魅力來源于城市文化,城市發展關鍵在于文化內涵。然而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城市發展暴露出一系列問題,最鮮明的表現在于各城市文化的豐富內涵被現代性異化,城市模式的差異性日益混沌。古老的南京城本是兼備山川形勝之妙,寄托無數文人墨客之思之城。然而擁有得天獨厚優勢的古城并沒有提煉出與歷史文脈相匹配的特質鮮明的文化形象。換句話說,南京古城并未給人留下清晰統一的印象,整體特征不夠鮮明,進而導致南京旅游業整體較北京、上海競爭力不強。季玉群將其歸結為“一種文明漂變中的泛妥協性”[2]。因此,提升南京城市文化形象,重建南京城市文化自信刻不容緩。
美國一位學者將城市看作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各種禮俗和傳統構成的統一體。禮俗和傳統的顯性體現莫過于民間藝術。民間藝術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城市是其成長及發展的重要文化空間和實踐平臺。城市中蘊含的隱性精神是民間藝術發展、衍變的重要思想源泉,而民間藝術在汲取豐富文化養料之后,又反過來賦予城市以獨特性和辨識度,給城市帶去活力。因此,民間藝術之于城市發展密不可分,它為歷史和當代的互動搭建橋梁,為社會的有序發展提供無形的文化指導,并負載了城市生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對于大眾審美理念起到教化作用。南京絨花作為極具南京特色的一項傳統民間藝術,以其獨到的工藝形式為世人所喜愛。晚近十年來,絨花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面貌進入大眾視野,煥發新的生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將在前人對于絨花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南京絨花發展進程的梳理,圍繞南京絨花與城市文化形象之間的關系,這一更具現實意義的話題進行分析,以期為城市人文個性的打造提供借鑒意義。
一、南京絨花發展進程
絨花的起源沒有文字記載,吳海燕從古代唐詩中推出絨花工藝起源于唐代,認為絨花是宮花的一種,這也是學界普遍認同的觀點。簪花風氣的盛行為絨花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古代婦女很喜歡佩戴簪花,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唐朝六位貴族仕女簪花戴彩的情況。明代絲織業的繁榮進一步推動絨花的發展,絨花是用絲絨制成的假花。當時云錦業的發達為絨花提供了大量材料,至此絨花有了專門的手工作坊,生產開始頗具規模。清朝時期南京經濟迅速發展,民營手工業也因此得到相應發展,此時是絨花產業最為鼎盛的時期,絨花作坊琳瑯滿目,在南京的三山街至長樂路一帶形成了絨花“花市大街”。
民國時期,絨花的加工大多采用“前店后廠”的家庭作坊模式,此時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也更偏向于在服飾配飾中消費,絨花在民間得到普及。但隨即進入抗日戰爭時期,手工藝行業癱瘓,藝人被迫失業,絨花的發展進入第一個瓶頸期。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重視民間手工藝的保護,手工藝行業恢復發展,絨花也不例外。此時國家針對手工藝行業提出“保護、發展、提高”的方針和“適用、經濟、美觀”的原則,開始進行一系列手工合作社的典型試辦。好景不長,絨花又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進入發展低潮,許多絨花藝人被迫轉行以維持生計,制花產業結束了建國后第一個快速發展時期。改革開放后,雖然恢復了絨花的生產,但人們審美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發生變化,絨花的社會影響力每況愈下。
21世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我國掀起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浪潮。2006年,絨花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新面貌重新進入大眾視野,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二、南京絨花所蘊含的文化意義
南京絨花不僅僅是傳統手工藝的歷史遺存,更承載了多年來文化的變遷,具有歷史和文化雙重價值。
(一)象征文化意義
眾所周知,生命的意義離不開記憶,尤其離不開社會中的“集體記憶”,“離土”的居民非??释ㄟ^民間藝術感受家鄉溫度,喚起文化記憶,絨花中所承載的吉祥、富貴等含義正是社會成員“凝聚性”所在,進而幫助社會構建起一種“無場所的記憶”[3]。民間藝術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一直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最先滋生民間文藝的土壤,也就是當地原有的農業生產方式以及人際關系早已發生變化。此種境況下,凝結在南京絨花等民間藝術中的民間信仰得到延展和創新?!叭缫狻⒏毁F、多子”等本是世俗人民的普遍愿望,深深根植于人類生存及生活的本能,為許多文人墨客不屑一顧,而絨花技藝率直地將其含義融入花朵的造型之中,從不忌諱表現出對這些愿望的追求,因此絨花擁有興盛不衰的生命力。
(二)手工文化意義
機械化生產環境當下,絨花藝術中所蘊含的生活化、非功利性的美因契合人們渴望回歸本真、回歸自然的愿景被再度提起,人本身的創造能力顯得愈加可貴,“手工”的意義被重新發現,全民手作熱潮興起。鮑德里亞認為,進入消費社會,消費者的需求由物轉變為價值,從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轉變為客觀制造出的象征性符碼意義。在手工體驗中,人們希望通過手工體驗的方式補足過度依賴智能產品而產生的空白,完成一項肢體鍛煉以及陶冶情操的過程。無疑,這種良性、健康的休閑文化生活是一種更能體現人的本質價值的消費模式。手工文化還意味著獨特的文化品位和身份地位。季中揚曾將后工業社會中的手工制品消費看作一種標示自我文化身份認同的消費取向。最精致的禮服、最昂貴的珠寶都在于手工定制,消費精美手工藝品是人們對于時尚的追求。絨花制作的“精”和“細”正是絨花得以存續的基礎,它始終堅持高品質,強調量小而工藝精,這種方式將會成為今后高端消費的所在,也為今后建立高端品牌城市形象打下基礎。
三、南京絨花助力城市文化形象提升
南京絨花涵蓋了民俗、藝術、文化等諸多方面,凝聚著這座城市的集體記憶,對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活力和競爭力至關重要?;诖藦囊韵氯c探討絨花技藝是如何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
(一)“物以載道”豐富城市文化形象內涵
民間藝術往往帶有濃厚的地域特征,反映特定歷史、特定民族的生活狀態和精神訴求。中國人自始至終非常注重倫理道德的教化作用,強調藝術的文化價值與社會價值,因此民間藝術造形往往隱喻著倫理道德觀念,這就是所謂的“物以載道”。南京絨花在“形而下”的作品形態中蘊藏了“形而上”的道德觀念,這種“道”的呈現,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大眾的文化心理,對于維持城市的凝聚力具有隱性的張力作用。
每逢“一事三節”,人們熱愛佩戴絨花,例如端午節會佩戴“老虎驅五毒”的頭飾,中秋節佩戴“玉兔拜月”的頭飾。這樣不僅加持了節日的豐富性,傳統節日也會因絨花而有了實際的文化考究。絨花的象征意義較為美好,大多象征吉祥、富貴之意。借用魚(與余同音)表示富足,將魚與蓮花組合,表示連年有余;蝙蝠的蝠(與福同音)表示幸福,將蝙蝠與錢幣組合,表示“福在眼前”;柿子(與事同音)表示吉祥之意,柿子和如意組合成“事事如意”。通過復雜的象征體系,絨花文化寓意具有了普遍性和共享性,這其中包含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也表現出人們樂觀、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對于南京城市本身而言,絨花的發展可以加強市民對于自身文化的認同感,激發市民的文化體驗感、參與感。同時作品的流傳還能進一步在全球范圍內擴大城市知名度,對于城市形象在創意思維的表現力上有所增益。
(二)“工匠精神”促進城市文化形象傳播
機械化生產的當下,一切均以商業利益最大化為核心,“效率高,成本低”是機械化生產的最大優勢。手工藝的成本與價格似乎都不具備與其抗爭的條件,而手工技藝從人到物,從內到外的“工匠精神”是手工藝品最深層的內涵。
談起絨花藝人,周家鳳對絨花技藝深入而極致的追求深入人心,他從業經歷極其坎坷,在經歷數次職業生涯的起起落落后仍然愿意扛起絨花發展的大旗,并集中精力嘗試推陳出新。除此之外,絨花藝人在堅守的過程中延續的還有修身的行為操守,德藝兼求在絨花傳承人趙樹憲身上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趙樹憲是現今南京絨花唯一的非遺傳承人,師承周家鳳,今年他將一幅掛匾《抗疫英雄頌》贈送給江蘇省援助湖北醫療隊,掛匾上的梅花生機勃勃,他認為“梅花有著不畏艱險、勇敢頑強的寓意,用來象征一線醫護人員最為恰當”[4]。藝無止境,手工藝人只有敬畏生靈萬物、心靈富足、以德為先才能做出有溫度、有情感的作品。
“工匠精神”恰恰是民間藝術在城市中最顯著的體現,它代表著手藝人的精益求精、銳意進取。作為城市中手工藝文化傳承的結晶,它對于社會風氣起到引領的作用,并且在城市的發展中由內而外展示出一個城市獨有的魅力。以“工匠精神”豐富和提升城市文化內涵,從而帶動城市形象的提升,最終對城市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三)數字化發展加快城市文化形象建構
絨花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界對其保護極其重視,提出靜態存儲式保護以及動態開發式保護兩種觀點,絨花的數字化發展也從這兩個方面由此展開?;陟o態存儲式保護,位于甘家大院的南京民俗博物館對于趙樹憲予以保護,為其成立相關的工作室,對絨花的制作工藝以及歷史予以梳理,并通過數字化存儲使南京絨花資料以靜態形式得以延續。數字化信息具備獲取的便捷性、形式的多樣性、資源的共享性等特征,以便后人更好的研究與利用絨花技藝。而動態開發式保護是目前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較為主流的觀點。順應時代要求,提升絨花的經濟價值,從而使傳承人的生存得以保障,絨花技藝得以延續?!段囫椿恕贩沁z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創立表明,絨花的發展積極與時代接軌,深入生活。徐浚提出開發南京絨花軟件的想法,將其形態樣式和制作技藝數字化呈現,用戶通過此軟件可以學習了解絨花的制作技藝,從中體驗絨花的手工樂趣。
民間藝術的數字化介入對于城市形象在時間和空間上建構的限制予以消解,同時對于跨階層的文化價值傳播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存儲、保護和發展城市文化空間中的民間藝術對于城市形象話語的呈現非常重要。數字技術與民間藝術的融合更進一步優化了城市文化形象的傳播方式,也較好展示了城市本身的主題和內涵。絨花的數字化發展不僅對城市可持續發展起到助推作用,而且可以較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從內涵層面推動城市形象的建構。絨花源于日常生活,這種創造性的轉化使得絨花可以加快與現代元素的融合,與其他行業嫁接,如影視產業、動漫產業,實現絨花價值意義最大化。與此同時,現階段大眾對于電子產品并不陌生,民間藝術數字化發展可以促進數字化傳統手工藝新常態的形成,文化與文化群體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從整體上推動城市形象的建構。
四、結語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中國,“千城一面”是許多城市發展面臨的困境。張鴻雁曾用八個字來描述南京的文化性格:“底蘊深厚,潛力無窮”[5]。南京擁有著豐富的民間藝術資源,深入探尋民間藝術的內涵可以促進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解決城市發展內在動力不足等問題。當然,我們必須要看到,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欲速則不達,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絨花的應用和實踐,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南京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盡管當前絨花的發展存在后繼乏人、沒有產業化開發等問題,但是蓬勃發展的趨勢已成既定事實。因此,應借此機會重新定位城市文化特征,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意城市形象。
參考文獻:
[1]單霽翔.關于“城市”、“文化”與“城市文化”的思考[J].文藝研究,2007(5):35-46.
[2]季玉群.南京“人文綠都”城市形象的文化解讀[J].藝術百家,2007(6):54-57.
[3]季中揚,胡燕.論中國民間藝術論中國民間藝術的文化內涵及其文化內涵及其當代意義[J].江蘇社會科學,2015(1):205-211.
[4]苗春.匠心澆灌 非遺“絨花”綻芳華[J].決策探索,2021(1):42-43.
[5]王延信.城市精神、城市政策與城市文化軟實力[J].藝術百家,2008(4):1-3.
作者簡介:陳琛,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