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郭松
摘? 要:鄉村風貌是鄉村發展過程中傳統文化與生存環境特征的外在表現,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時代性和文化性。開展鄉村風貌提升設計規劃不僅對鄉村人居環境品質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還為鄉土文化傳承做出貢獻,因此具有重要的意義。以南寧良慶區大塘鎮山口坡風貌提升項目實踐為例,在其獨特自然資源和人文歷史條件的基礎上,為解決山口坡存在的村內景觀雜亂、風貌特色漸失、村民治理能力較弱等制約鄉村風貌提升的問題,提出了整治鄉村環境、傳承地域元素、發展鄉村微治理等設計策略,以期實現鄉村風貌的傳承和保護,為建設具有廣西地域色彩的鄉村風貌提供參考。
關鍵詞:風貌提升;鄉村風貌;鄉村振興;山口坡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藝術學院研究生教育創新資助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風貌提升設計探索與實踐——以廣西南寧市山口坡為例”(廣藝政發﹝2022﹞41號、2022XJ99);廣西藝術學院校級科研項目“新時期農民主體認知視角下鄉村風貌感知評價研究——以南寧市良慶區為例”(YB202113);廣西藝術學院校級教改項目“新工科背景下風景園林設計類課程多元立體化教學模式研究”(2021JGY27)研究成果。
一、引言
鄉村風貌是農村發展過程中傳統文化與生存環境特征的外在表現,它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時代性和文化性[1]。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鄉村的傳統風貌正遭受到諸如城市化、千村一面、特色喪失等問題的沖擊,這給鄉村風貌提升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國內外學者對其進行了較多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如要從鄉村風貌規劃、設計、建設等方面的政策管控入手,以構建較為系統的控制標準和審查框架,又如整合城鄉規劃、景觀設計、實踐方法等技術應用[2],由于鄉村要素內容的復雜多樣性,針對具體案例的項目實踐研究較少。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鄉村風貌的建設和保護更加受到重視[3],廣西于2018年底啟動鄉村風貌提升三年行動,風貌提升圍繞鄉村規劃、特色風貌、鄉風文明、基礎設置、公共服務等內容展開。作為少數民族聚集的廣西鄉村風貌獨具特色,若無縝密的設計策略研究,勢必會對傳統風貌造成破壞。因此,以南寧良慶區大塘鎮山口坡為對象,探索少數民族地區鄉村風貌建設現狀,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策略和建議,不僅能夠促進該鄉村傳統風貌的保護,也為今后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二、山口坡村基本概況
山口坡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大塘鎮,西鄰G75國道(蘭海高速),南鄰大浦高速,距離大塘鎮政府為4公里,場地周邊交通網絡較為發達,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山口坡屬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條件優越。山口坡原為“龍山村”,于1986年改名為山口坡,整體的村域范圍為0.3平方公里,其中建筑用地為0.1平方公里;至2020年末,全村共有45戶,約180人,以壯族為主,2018年獲評市級鄉土特色示范村屯稱號。
山口坡周邊群山環抱,背靠花甲山前臨荷塘,村內古井清幽,環境優美,建筑樣式為地居干欄式建筑,地面多以紅砂巖鋪裝,青瓦鋪頂。傳統民居和歷史文化保存較好,舉辦有花甲山龍母民俗文化旅游節、香火龍舞和嘹啰山歌等民俗活動。
三、山口坡風貌提升存在的問題
(一)薄弱的基礎條件制約著鄉村風貌提升設計規劃
現場調研發現村內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如用水、用電、通信等一些基礎設施難以滿足村民的生活需求。其中,村內生活飲用水均源自于一口古井,飲用水存在安全隱患;路燈大多處于荒廢狀態,電路線纜出現老化、裸露等情況,用電安全也存有安全隱患;場地功能劃分不合理,村內運動設施衰敗破損,農機具設施也無處停放。設計資料上,地形測量圖和房屋基礎數據缺失,影響設計的準確性。除此之外,建設資金投入有限,人力資源匱乏等問題,也為鄉村風貌提升帶來挑戰。
(二)場所環境雜亂,鄉村風貌日益衰敗
養殖業是山口坡村民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但養殖產生的污染缺少有效處置,加之村內垃圾隨意丟棄,導致池塘溝渠淤泥堆積發臭;村內廣告招牌亂掛有礙觀瞻;危舊老房破損嚴重,殘垣斷壁;公共空間雜物隨意堆疊;管控條例的缺失加劇了環境面源污染。村內植物景觀功能單一,街巷雜草叢生,綠化植物長期無人打理導致鄉村的面貌雜亂無序,極大地危害了山口坡的整體風貌;村內天際線以花甲山為背景,整體輪廓較為完整、起伏平緩,但在視域范圍內部分視線被建筑物遮擋,缺少引導性。
(三)傳統夯土建筑特色漸失,城市風貌表征出現
山口坡存有較多傳統民居建筑,干欄式結構,青瓦懸山式坡頂;建筑背山面水,順應山地地形層疊而上。這些建筑的木制陽臺、披檐、門楣、屋脊、翹腳等裝飾部位還體現出了濃厚的本土文化特色。但由于村內大多村民曾外出打工,返鄉后開始迫切模仿城市居民的審美趣味改善居住條件,但對文化保護的認識不足,導致這些傳統的夯土民居被拆建成獨棟式的現代樓房,使得鄉村整體風貌的發展呈現城市化特征,破壞了傳統建筑肌理、格局風貌。
(四)鄉村治理主體弱化,村民環保意識淡薄
村內年輕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賺取更高的收入,紛紛選擇去鎮、市務工,村內僅留下老人和兒童,這部分人群治理能力較弱,導致山口坡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困難,且由于村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和環保意識淡薄,村莊的物質環境難以維護,造成鄉村傳統肌理與生態環境的破壞。
四、鄉村風貌提升設計策略
(一)與村民深層次互動,切合村民基本需求
從村落和村民的具體視角出發,以全民參與、共同決策為目的,找出村內現存場所與村民習慣需求的差異,明確關鍵問題和地域特性,有針對性地設計出最貼合場地特質的可實施方案。設計團隊深入山口坡,開展以村民個人及家庭情況、受教育程度、生活需求滿意度等為載體的現場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傾聽村民對于村落改造的意見以及后期產業發展規劃的意愿,獲得村民問題集中于供水供電設施基礎薄弱和村內公共空間缺乏等,據此提出以下提升策略: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保障村內的通信、廣播電視、固話和網絡寬帶通村入戶。規范戶外線纜架設,將外露在墻體之外的雨水管道和電力、電信線路作隱藏處理,以保障村民安全。提升村內照明系統,在主干路和公共場所增設路燈,改善村內水電和燃氣質量,完善農村的道路及快遞物流等基礎設施。此外,考慮到村內老年人行動不便的特殊生理因素,還應健全村內無障礙設施設計。
增設娛樂休憩和工具存放的綜合空間。對村民日常活動的原有空置場地進行提升設計,增設滿足村民多樣化休憩需求的棋牌桌椅、運動器械、兒童游玩等娛樂設施。對農用工具隨意堆放的雜亂空間進行合理組織,設立農機具固定存放處,提高場地使用的專用性和便捷性。并在此基礎上,綜合打造多功能廣場空間,合理利用村內有效空地,農閑時供村民進行日常集散、交流、娛樂等活動,農忙時期也可承擔相應的農事生產制作、晾曬谷物等活動[4]。
(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鄉村整體風貌
人居環境整治關鍵在于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的問題,如農村生活垃圾亂堆亂放、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和村容村貌等。實施環境風貌整治,打造適宜的鄉村人居環境和良好的鄉村生態環境,推動鄉村風貌提升,能夠為建設生態宜居鄉村打下堅實基礎。山口坡依據廣西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清三拆”的指導手冊,采用景觀微治理等策略,整合有效空間,達到環境整治和風貌提升的目的,具體有:
清除場地雜物,整治公共環境衛生。根據三清三拆的原則,即清理村莊垃圾、清理亂堆亂放、清理池塘溝渠;拆除亂搭亂蓋、拆除廣告招牌、拆除廢棄建筑[5],主要對村內殘垣斷壁和空閑宅基地進行清理。采取建立公共衛生間、建立完善的垃圾回收處理機制、家禽圈養等措施,搭建農村生產生活一體化模式,實現廁所糞污、生活垃圾和畜禽養殖廢棄物等農村有機廢棄物的就地資源化利用,構建可循環的復合生態系統。
重視鄉村綠化,開展鄉村微治理途徑。鄉村綠化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應因地制宜選擇綠化方式,遵循適地適樹原則,以種植海芋、假蔞、花葉良姜等多年生、易打理且開花結果的鄉村地域植物為主。對村落中心水塘區域的植物主要選擇荷花和睡蓮,并搭配種植菖蒲、水蔥、再力花等對污水有凈化作用的植物,打造具有層次感和節奏感的水生植物特色風貌。此外,基于村民種植時令瓜果蔬菜的習慣,空間營造上采用“三微”,即微菜園、微果園、微花園的方法,整治房前屋后和戶與戶之間的空地,引導鄉村開展自下而上的微更新,有效解決了村內閑置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問題。同時,應合理利用周邊的自然環境資源。山口坡背靠花甲山,前臨荷塘,擁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在設計中以村后花甲山獨特的山形輪廓為背景,以村前荷塘為依托,打造依山傍水的獨特景觀風貌,營造豐富的鄉村視覺效果[6]。通過建筑的山墻高低、屋頂的形式、地形的起伏營造出有序的天際線。
(三)結合地域生活元素,重塑場地特色風貌
地域文化傳承不足致使地域特色風貌漸失,因此需要深入挖掘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要素。山口坡紅砂巖與夯土材料結合的建筑立面獨具特色,在設計中提取壯族文化和挖掘具有山口坡特質的民俗價值點,以鞏固、修復、增添,落位于建筑、景觀、基礎設施等,全方位重塑山口坡的民俗風貌,相關策略有:
重視地域文化,傳承地域材料和傳統技藝。結合地域特色,就地取用當地的傳承材料和技術,將壯族元素和當地特有的鄉土文化符號融入到場地設計中,增強場地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通過發掘當地村民日常生活或風俗活動所涉及的石磨、瓶罐等攜帶歲月記憶的生活器具,打造獨特的生活微景觀。利用茅草、竹子、磚材、鵝卵石等帶有濃厚鄉土特色的材料,進行元素的提煉設計,融合現代設計手法,形成獨具山口坡特色的鄉村景觀風貌[7]。建筑改造上,提取山口坡民居上的門楣圖案以及壯族的螞拐、稻作文化元素符號,采用雕刻、剪影、鏤空的形式應用在建筑的外立面設計上,取祈求農業豐收之意,將建筑風貌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凸顯地域民族特色。對場地內的新建建筑增加與村內傳統建筑相協調的披檐、掛落、翹腳等,與村內其他建筑形成整體風貌的統一[8]。
修復村內獨特的文化記憶點。據記載,村內有一處古建筑曾出過進士、舉人、秀才,此建筑在清代為李家大戶,一進院落。可在現存遺址及史據資料的基礎上,還原和修復村內古井、古戲臺和甲峰書院等帶有濃厚村落記憶的文化景觀。通過對文化元素的發掘和再創新,打造具有傳統場地特征的空間形態,增強居民對場地的認同感、歸屬感,還原日常生活景觀的原真性,重塑鄉村場所特色風貌。
(四)提升村民主體參與性,構建可持續發展鄉村風貌
鄉村風貌建設不僅是對村莊現有資源的重新整合與創造,更多的是要將村民主體的思想意識進行提升,主要體現在培養其對鄉村景觀風貌建設的參與意識,和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上。以此來提高村民對家園風貌整治重要性的認識,從而調動村民積極參與到對鄉村風貌主動的持續維護中。通過調動山口坡村民主動性將小的房前景觀結合農戶使用的老舊物件,進行美化和展示化處理,以期加強村民對村莊的自治意識。
維護村莊整體風貌。主要通過對村內的Logo、村牌、古建等一系列的設計,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紐帶,進而激發農村居民的文化情感。激活村內的活動場所、設施設備,進而深入到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增強群眾參與的便捷性、積極性。催生村民自發長期維護鄉村公共環境的積極性,增加試點戶的示范和宣傳效果。提升村民參與建設自主性。同時,根據前面對鄉村整體風貌在清理村莊垃圾、池塘溝渠、集中圈養雞鴨等方面的整治,設立宣傳標語,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讓群眾意識到整治環境衛生的重要性,喚起村民對村莊環境維護的意識,進而改變生產生活中的不良行為習慣[9]。此外,應當鼓勵當地村民合理利用廢棄物,用有限的、力所能及的財力和物力對村莊公共空間、道路街面、等進行小尺度的改善設計,以減輕環境污染,改善村莊環境。
五、結語
鄉村風貌是當地歷史文化、人文內涵的重要表現,開展鄉村風貌提升設計規劃不僅對鄉村人居環境品質的提升有重要幫助,還為鄉土文化傳承做出貢獻。因此,在鄉村風貌提升的設計規劃工作中也需要把握鄉村風貌的演進歷程和理論研究,以實踐為研究做總結。針對山口坡場地內現存的現實條件薄弱、場所景觀雜亂、風貌特色漸失、村民治理能力較弱等制約鄉村風貌提升的問題,通過深入挖掘村民的實際需求,以“三清三拆”等方式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并結合本土元素重塑特色風貌,最終因地制宜地設計構建出可持續發展的鄉村風貌。
參考文獻:
[1]覃志凝.珠海鄉村風貌導控體系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2020.
[2]王敏,楊淑淇,謝雪霞.基于序參量演變的鄉村風貌有序化組織機制探究——1970年以來國內外鄉村風貌研究進展及啟示[J].江蘇農業科學,2021(17):1-9.
[3]張立,王麗娟,李仁熙.中國鄉村風貌的困境、成因和保護策略探討——基于若干田野調查的思考[J].國際城市規劃,2019(5):59-68.
[4]黃雅娟,王堞凡.常州地區鄉村風貌提升設計研究[J].居舍, 2021(15): 95-96.
[5]廣西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清三拆指導手冊[Z].2019-01.
[6]滿育俊.塑造特色鄉村風貌助推鄉村振興的策略探討——以廣西昭平縣黃姚鎮楊村屯為例[J].廣西城鎮建設,2021(3):22-23,29.
[7]胡青宇,張宇,史超然.鄉村聚落景觀節約型設計策略探索[J].中國園林,2020(1):31-36.
[8]王思雨.鄉村建筑環境提升策略淺析——以渭南市荊川村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1(6):110-111.
[9]郭松,陸彥臻,黃思成.貴州省怎雷村干欄式古建筑群保護與發展對策[J].美與時代(上),2021(2):10-12.
作者簡介:
王楠,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景觀。
郭松,博士,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通訊作者:陳建國,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和鄉土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