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楠楠



摘要:“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存在不少“假學”的情況。由此,提出為“真學”而教的應對舉措:讓學生“真學”,就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找準學生理解的障礙點,幫助學生突破認知定式;要緊緊抓住知識的本質開展教學,引領學生經歷完整的操作過程;要正視學生的學情,讓學生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真正接受知識。
關鍵詞:“真學”;“假學”;認知定式;過程;理解
近幾年,許多教育界的學者發出了“讓學習在課堂上真正發生”的呼吁。筆者也不禁反思:在當下的數學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是否真正發生了?是否存在“假學”現象?如何為“真學”而教?在一些教研活動中,筆者聽過不少教師教學“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這部分內容,發現存在不少“假學”的情況。由此,提出為“真學”而教的應對舉措。
一、要突破認知定式
(一)案例描述
師(出示圖1)瞧,一位小朋友去買羽毛球,你從圖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又提出了怎樣的問題?
生一共有46個羽毛球,平均分給2個班,問每個班分得幾個羽毛球。
師那你會列式嗎?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生46÷2=23(個),我是像乘法計算那樣,先算個位6÷2=3,再算十位40÷2=20,最后算20+3=23。
師我們也可以先算十位40÷2=20,再算個位6÷2=3,最后算20+3=23。
(學生滿臉疑惑:剛學過的乘法不是一再要求從個位算起嗎?但還是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二)案例分析
類似上述案例,直接扭轉學生的思維從“先算個位”到“先算十位”的做法非常常見。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1)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把首位不夠除(54÷2)的情況安排在了下一課時,這里不好對比溝通;(2)教師認為46÷2=23的除法豎式書寫才是重點,想更快地進入除法豎式算法的教學,覺得在此糾結會浪費時間。
仔細想來:加、減、乘法豎式計算都是先算個位,怎么除法就從高位算起了?上一次學習除法還是表內除法的豎式,商就是一位數,沒有關注先算哪一位,況且46÷2,先算哪一位,結果都是23,為什么教師就360度大轉彎“強迫”學生先算十位了?這沒有給學生的思維留出緩沖的時間和空間,沒有對先算個位的想法作出相應的肯定。這樣的教學有悖于學生立場,沒有關注到學生的認知起點和理解障礙點,引發的是一種“假學”。
筆者以為,應該從學生已知的除法估算入手,先引導學生初步建立除法口算與乘法不同的印象,給思維一個緩沖,再引入新授內容更為妥當。
(三)案例改進
師同學們,我們來玩一個猜一猜的游戲,好不好?[板書:6( )÷2=?]商是幾十多?你是怎么想的?
生商是三十多,因為60÷2=30。
師[板書:( )4÷2=?]商又是幾十多?
生好像猜不出來。
師為什么不行?
生因為不知道十位是幾。
師那把4換到十位呢?為什么現在又行了?
生4( )÷2的商肯定是二十多,因為40÷2=20。
師那你覺得做這樣的除法估算的秘訣是什么?
生先算十位,用十位上的數除以除數,商就是幾十多。
師看來呀,要想快速地估算出除法算式的商是幾十多,還是得先算十位。那到底是四十幾呢?(出示圖1)我們來看這道題……
讓學生“真學”,就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找準學生理解的障礙點。障礙點在哪里,突破口往往就在哪里。針對學生“為什么先算十位”的疑惑,教師設計了估算環節,通過制造認知沖突,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將思考聚焦到“除法估算先算十位”這樣的核心上來,掃清了學生學習的障礙,為接下來教學“先算十位”提供了緩沖,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初步建立乘、除法估算方法不同的印象。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進入例題的學習,有效幫助學生避免了舊知對新知的干擾。
二、要經歷完整過程
(一)案例描述
師請大家來看,老師這有46根小棒,誰能上來擺一擺、說一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分4個十,每份2個十,再分6個一,每份3個一,合起來就是23。
師(結合圖2)他說得多好呀!瞧,和我們口算的過程是一致的,都是先分4個十,再分6個一。那46÷2的口算我們掌握了,筆算該怎么寫呢?
(二)案例分析
這個案例中,教師示范到位,學生將擺小棒和口算的過程融為一體,教學流程看似順理成章、十分流暢。可是仔細想來,這里的操作只有擺小棒,而且只是一個學生上黑板分。如果換一種學具,學生還會分嗎?如果只給靜態的圖片,甚至只給算式呢?學生頭腦中已經形成口算的算法了嗎?顯然沒有。這樣的教學流程其實是不扎實的,并沒有抓住算理的本質。
操作活動講究三個層次:(1)行為操作。學生通過操作學具,如擺小棒、圓片等,得到計算結果。(2)表象操作。學生在頭腦中將行為操作的過程像“放電影”一樣進行回放,這是一個“壓縮”的過程,作用是提煉方法,逐步從具體走向抽象。(3)符號操作。借鑒行為操作和表象操作對抽象的算式進行演算。顯然,本案例中沒有將行為操作落實(僅有一個學生、一種學具),忽略了表象操作和符號操作(直接過渡到了豎式書寫),只能是一種流水線式的“假學”。
(三)案例改進
1.自主探究,初步理解算理
師46÷2得多少呢?你怎么算得這么快?
生40÷2=20,6÷2=3,20+3=23。
師你是根據數的組成,口算來完成的。誰能結合我們口算的過程,來擺一擺、分一分?
(學生自由操作小棒以及可以卡扣在一起的小方塊、小圓片等學具。)
師大家用不同的方法算出的結果都是23。比較這些不同的方法,在計算的順序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結合圖和算式,想一想。
生不論口算,還是分小棒、小方塊、小圓片,都是先分4個十,再分6個一。
師是的,雖然方法不同,但道理都是相通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除法,簡單嗎?有信心了,那我們繼續往下學。
2.層層遞進,深刻理解算理
師(出示36根小棒的圖片)3個小朋友有36根小棒,平均每人多少根?
(學生回答后,教師PPT呈現分小棒的動態過程。)
師(出示48根小棒的圖片)48÷4先分什么,再分什么?
(學生回答。)
師(出示圖3)246÷2這道算式有點不一樣,你能看懂圖嗎?誰來說一說先分什么,再分什么,最后分什么?
(學生回答。)
師不知不覺中,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我們都會算了,真了不起!接下來,老師繼續增加難度:不給圖了,你能自己在頭腦中想一想嗎?(出示算式:26÷2,482÷2)任選一題,說給同桌聽一聽。
(學生回答。)
師看來,沒有圖,我們在頭腦中想一想同樣能夠算出正確答案。回憶一下,一開始我們用學具分一分,接著看圖想一想,后來圖也沒有了,看算式直接在頭腦中想一想。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幾步來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呢?同桌兩人互相交流。
(學生交流明確: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先算十位,再算個位,分兩步來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先算百位,再算十位,最后算個位,分三步來算。)
這里,緊緊地抓住了操作活動的三個層次:第一環節,通過擺小棒、小方塊、小圓片等活動完成了行為操作;第二環節,細分了“分一分,算一算”和“看一看,算一算”兩個層次,實現了表象操作的目標,最后的“想一想,算一算”和小結達成了符號操作的目標。在環環相扣的同時,做到了近期和遠期目標相結合,為后面進一步學習除法豎式的書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要達成深刻理解
(一)案例描述
師我們已經能口算出答案了,但光會口算還遠遠不夠,你會用豎式計算嗎?請大家在練習紙上試一試。
(學生寫豎式計算過程,錯誤的和正確的寫法都有。)
師看來關于豎式的寫法,我們發生了一些分歧。那46÷2的豎式到底該怎么寫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正確的豎式)和部分同學的寫法是一致的。這個豎式這樣寫是有它的道理的。實際上,我們寫的豎式的計算過程和剛才分小棒、口算的過程是一樣的……會寫了嗎?那我們再來練習兩道題。
(二)案例分析
這個案例中,錯誤寫法的學生沒有得到教師的關注,被忽略了。這些學生就一路看著教師的臉色,揣摩教師的心思,被迫無奈地直接接受了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并未真正理解為什么有這樣的數學規定。如何讓學生對這種數學規定在理解的基礎上接受,是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三)案例改進
師我們已經能口算出答案了,但光會口算還遠遠不夠,你會用豎式計算嗎?請大家在練習紙上試一試。
(學生寫豎式計算過程,錯誤的和正確的寫法都有。)
師(出示圖4和圖5)看來關于豎式的寫法,我們發生了一些分歧。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下面我們請兩方代表各自說一說自己的理由。
生我覺得右邊的寫法是對的,它更能幫助我們一目了然地看出分的過程,先分4個十,再分6個一,一步一步,條理非常清晰。
生我不同意,我們在寫乘法豎式的時候,一開始也是一步一步分層寫的,但是后來書上要求我們合并起來,因為這樣更簡潔。我覺得除法也應該這樣簡潔地寫,所以左邊正確。
生我也覺得左邊正確,因為我們以前寫13÷2這樣的除法豎式時也是只寫一層的,沒有像右邊那樣寫兩層。
生我來回答你的疑問。寫13÷2的除法豎式時,因為它只分了一次,所以只寫一層;而這里的46÷2分了兩次,所以要分兩層,并不矛盾。
生我也不同意左邊的寫法。因為很多同學是知道口算的答案直接上商寫的23,然后算2×23=46,一次性寫的46,我覺得這是“假算”。以后遇到更復雜的算式,我們是不可能一次性上商的,還是應該像右邊這樣一步一步有條理地分層去算。
師(出示5678÷9,6789÷37)你說的是像這樣的算式嗎?
(學生嘗試豎式上商,發現困難重重。)
師這樣的除法,你也能一眼就看出結果是多少嗎?
生不能。
師是的,不能一眼看出商是多少,也就不能一步分完。現在你對于這兩種除法豎式有什么想說的?
生我們寫除法豎式時還是應該像右邊這樣,先算十位,再算個位,一步一步有條理地算下去。
師老師要為剛剛發言的所有同學點贊,你們敢于質疑,敢于思考,敢于聯系前面的知識,講道理、不爭吵,數學能力和品格都相當高。像右邊這樣寫其實是有它的道理的。實際上,我們寫的豎式的計算過程和剛才分小棒、口算的過程是一樣的。我們來看……
上述教學中,教師“放大”了學生的分歧,把學生的疑惑拿出來“曬一曬”,放手讓學生去爭辯,使學生在爭辯中發現錯誤寫法的弊端,以及乘、除法在豎式書寫中的異同——乘法是為了簡潔,而除法不可以為了簡潔而降低計算的正確率。在爭辯中,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印入學生心中,學生也獲得了“帶得走”的學習能力。學生只有在內心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夠真正接受這樣的數學規定,才是“真學”。
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2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