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



摘要:數學知識是客觀的,而學生的認識是主觀的,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建構是依賴于個人經驗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從自身對知識的理解出發組織教學活動,意識不到同樣的問題在學生的眼中是復雜且有挑戰性的。教師要多想想“學生會怎樣思考”,在學生經驗與學科知識之間搭建利于學生建構新知的通道。通過對《認識11—20各數》一課教學案例的分析與改進,說明如何基于學生的已有經驗設計并實施教學。
關鍵詞:學生經驗;教學診斷;《認識11—20各數》
數學知識是客觀的,而學生的認識是主觀的,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建構是依賴于個人經驗的。正如大家熟悉的一個例子中所描述的那樣:“魚在水中生活,不了解陸地上發生的事情,因此向青蛙打聽。青蛙向魚描述了陸地上的鳥、牛、人等。魚根據青蛙的描述,在頭腦中想象出豐富的畫面:鳥是在魚身上長著翅膀的,牛是在魚身上長有四條腿的,人是在魚身上長著四肢用魚尾走路的。魚根據自身的經驗對新知識進行了重構。”數學學習過程也是學生借助外部環境對學習素材的加工、重構。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認知建構過程,并且從學生的建構視角出發去設計教學環節,幫助他們在自身經驗的基礎上更合理地認識所學習的數學知識。
然而,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從自身對知識的理解出發組織教學活動,也就造成了很多教師(尤其是新教師)會面臨的教學困惑:“這個例題太簡單了,最多20分鐘就全都教完了,怎么才能上滿40分鐘呢?”教師意識不到同樣的問題在學生的眼中是復雜且有挑戰性的。對此,多想想“學生會怎樣思考”,在學生經驗與學科知識之間搭建利于學生建構新知的通道,教學便會順暢高效很多。下面,通過對一個教學案例的分析與改進來說明。
一、案例描述
W老師是新教師,教態親切,能和所教的一年級學生很好地交流溝通,教學工作認真負責,經常閱讀教育雜志中的教學設計,并且會在備課和課堂教學中借鑒使用。她執教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11—20各數》的片段如下:
師(課件出示一些貼紙)同學們,這兒有多少張貼紙呢?我們一起來數一數。
(全班學生一起數,數出有12張貼紙。)
師你能用小棒表示嗎?請你數出12根小棒,貼在小磁板上,同桌互相檢查數得對不對。
(學生數小棒,同桌互相檢查。多數學生是將12根小棒堆在一起數的,也有學生將12根小棒1根1根地擺成一排。)
師你能動手移一移,擺一擺,讓人一眼就看出是12根小棒嗎?
(學生調整小棒的擺放,等學生擺好后,教師選擇學生的小磁板貼在黑板上展示。)
師(板貼第一種擺法,如圖1所示)他是怎么擺的?是12根嗎?我們一起數一數。
生是12根,左邊有6根,右邊有6根。
師6根6根地擺,是12根嗎?(生答“是”)能一眼看出來嗎?(生答“不能”)不能一眼看出來,要數才知道。(板貼第二種擺法,如圖2所示)他是怎么擺的?
生他是3根3根擺的,3、6、9、12根。
師能一眼看出來是12根嗎?
生能看出來。
師(板貼第三種擺法,如圖3所示)這位同學是怎么擺的?
生他是2根2根擺的。
師能一眼看出是12根嗎?
生能。
師能嗎?
生能。
師(板貼第四種擺法,如圖4所示)看這位同學的擺法。
師左邊擺了10根,右邊擺了2根,能一眼看出是12根嗎?
生能。
師我們通常是這樣做的,數出10根小棒,就捆成1捆。10根1捆,就是以前學過的10個一是1個十,誰能這樣說一說。
(教師出示圖5,并請學生復述。)
師反過來,就是1個十是——(生答“10個一”)現在好擺了吧。像這樣調整一下,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再擺一擺,擺出12來。
(學生按教師的要求,將10根小棒捆成1捆,再擺2根小棒。)
師現在我們怎樣擺12根小棒?
生先擺1捆,再擺2根。
師古人也是這樣擺的。
(教師介紹數學史,講述石子計數的方法,再將石子替換成小棒。)
二、案例分析
上述片段僅僅是新授課的一部分,后續的教學過程有序、開放,練習層次分明,W老師上了一節很好的數學課。就這一教學片段而言,我們對一個現象非常感興趣:當W老師提問“能一眼看出是12根嗎”,學生對不同的擺法基本都說“能”。這是為什么呢?
先來看教學內容。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10以內的數,能正確、熟練地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絕大多數學生都已經接觸過比10大的數,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難度似乎不大。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又非常重要,因為對11—20各數的認識是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基礎。要使學生掌握11—20各數的讀寫,必須先讓學生理解這一個數里有幾個十和幾個一。因此,教材首先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組織學生通過操作活動先認識“10個一是1個十”,以此為基礎繼續擺小棒,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認識11—20各數。配套教師用書中明確指出,本節課要組織三個層次的認數活動:第一層次,認識“10個一是1個十”;第二層次,認識12;第三層次,認、讀11—20各數。
不難發現,W老師基本省略了第一層次,直接開始從認識12入手。W老師認為,如果從第一層次入手,似乎給了學生較多的暗示,學生雖然更容易擺出1捆加2根小棒來表示12,但是這樣的教學局限了學生的思維,沒有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而且開放性不夠。所以,W老師借鑒了他人的教學設計,請學生自己擺出12根,這樣學生就會有不同的擺法;再通過“怎樣讓人一眼看出來是12根”這樣的提問,讓學生比較不同的擺法,發現用1捆加上2根小棒最方便。W老師對于課堂中的生成(問學生“能一眼看出是12根嗎”,學生基本都回答“能”)也很困惑。按照她的預設,對于其他的擺法,學生應該都會回答“不能”,然后通過比較優化擺法,從而體會用1捆小棒表示10根來擺小棒最方便。
學生為什么對不同的擺法基本都說“能”呢?課后,筆者和學生進行了交流,發現學生說“能”的原因有這樣幾方面:這些擺法是學生自己擺出來的,而且他們知道這些小棒是12根;對教師的提問“能一眼看出是12根嗎”,學生也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他們會將問題理解為“你知道這里有12根嗎”;另外,低年級學生總是期待自己的學習行為得到老師的肯定,因此要表現出自己“能”的樣子。
怎樣真正幫助學生理解用1捆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來表示12最好?其本質在于規定了1捆小棒就表示1個十,因此在數小棒的根數時,看到1捆就知道表示1個十,只需要再數單根的小棒有多少根,和1個十合起來就是十幾。讓學生認識這點需要有相應的體驗活動。學生的不同擺法都是對“12”的不同表示方式,因此在關注擺法優化的同時,也可以關注多樣化,因為這樣可以豐富學生對12這個數的認識——12可以是12個1,也可以是2個6,還可以是1個十和2個一,等等。
和W老師反饋了學生的想法,她說:“真沒有想到學生會這樣想。”是啊,教學設計需要尊重學生的現實經驗,了解學生的思維活動,這是非常重要的。對教師來說,面對學生的不同回答,不應該用“正確”或“錯誤”這樣簡單的判斷為指向,而是更應該關注學生為什么會得到這樣的結果,通過讓學生復述自己的思考過程,再現思維活動,從而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我們所說的尊重學生,需要蹲下來和學生說話,但這只是一種外部行為,而了解學生、從學生的現實經驗出發設計教學過程才是尊重學生的核心。
三、案例改進
上述《認識11—20各數》一課教學,可做如下的改進:
(一)情境引入
師小熊在文具店買了一些鉛筆,你能數一數小熊一共買了幾支鉛筆嗎?
(課件呈現情境圖,學生數出一共有12支鉛筆。)
師剛才啊,我們是一支一支地數,數出有12支鉛筆。如果請你用小棒表示鉛筆,你能想一個好方法讓人一眼就看出有12支嗎?想一想,在小磁板上展示你的擺法。
(學生在小磁板上擺小棒,教師巡視,并選擇不同的擺法貼在黑板上。板貼如圖6所示。)
(二)比較優化
師同學們真厲害,想到了這么多不同的擺法。下面請這五位同學自己說一說,你是怎么擺的。
生我是2根2根擺的。
師我們一起數一數,2,4,6,8,10,12。同學們,擺幾個2就是12?
生擺6個2就是12。
生我是3根3根擺的。
師你帶著同學一起數一數。
(全班學生齊數:3,6,9,12。)
師3根3根地擺,擺幾個3就是12?
生擺4個3就是12。
生我是先擺2個5根,就是10根,再擺2根就是12根。
生我先擺6根,再擺6根,就是12根。
生我先擺10根,再擺2根,就是12根。
師謝謝同學們的發言。真沒有想到,12有這么多不同的擺法。可以是6個(生答“2”),還可以是4個(生答“3”),還可以是2個5,再添2根,還可以是2個6,還可以先擺10根,再擺2根。自己擺,只能想到一種擺法;互相說一說,我們就知道了更多的擺法。(稍停)看最后一種擺法,前面我們學過10根可以捆成1捆。
師(出示圖7,將最后一種擺法中的10根用皮筋捆成1捆)這捆小棒有幾根?
生10根。
師把10個1根捆成1捆是10根,就表示1個十。我們就說10個一是1個十,反過來,1個十里有——
生10個一。
師我們看到1捆,就知道它表示1個——
生十。
師這五種擺法,你認為哪一種能讓人一眼就看出來是12根?
生最后一種擺法一眼就能看出來,因為看到1捆就是10根,再加上2根就是12根了。
生我喜歡第四種方法,因為2個6很容易看出來。
師同學們的想法還不同呢。下面,老師要用這些方法再擺一個數,(出示圖8)你能一眼就看出老師擺的是多少嗎?
生擺的數是14。
師這四幅圖中的小棒都表示14,你們是看哪幅圖知道這個數是14的呢?
生我看最后一幅圖,一眼就看出來了,1捆是10根,還有4根,就是14。
師是啊,前面的圖雖然也表示14,但是都需要數才知道。我們一起數一數。
(教師帶領學生數出前三幅圖中的小棒數。)
師但是第四幅圖,我們一看到1捆,馬上就知道它表示一個十,只要看后面有4根,就能知道是14了。這個辦法好不好?請同學們也數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學生數出10根小棒捆成1捆。)
師你能用這樣的方法擺出11根小棒嗎?
……
改進后的教學,尊重了學生的原有經驗。在展示了12的多樣化擺法之后,首先幫助學生豐富對12的認識。學生對同一個數的表示方法越多,對這個數本身的認識也就越豐富,這也是在認數活動中發展學生數感的方法。我們期望學生看到“12”時,不僅知道它是由1個十和2個一組成的,還知道其他的表示方法(如2個6、3個4等)。然后在學生體驗的基礎上優化擺法。先建立“10個一是1個十”的概念,并且明確“看到1捆就知道表示1個十”——正是因為知道1捆表示1個十,在看到1捆時就可以省略數的過程,這才是這種擺法最好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呈現14的不同擺法,學生就很容易發現這種擺法的優勢,并自然達成對擺法的優化。
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2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