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立健

摘要:英語語篇教學在傳遞文化意涵、引領價值取向、提升學生英語綜合素養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依循邏輯關系開展小學英語語篇教學:判斷文體特征,把握閱讀方向;繪制思維導圖,劃分語篇結構;解讀課文插圖,充實意義理解;設計問題鏈,強化語言輸出。
關鍵詞:語篇教學;文體特征;思維導圖;問題鏈
英語語篇教學在傳遞文化意涵、引領價值取向、提升學生英語綜合素養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師依循邏輯關系,從閱讀方向、語篇的結構層次,到意義理解,再到語言輸出,幫助學生逐層深入:閱讀方向的把握,可以從判斷文體特征入手;語篇的結構劃分,可以借助思維導圖來清晰呈現;語篇的意義理解,可以借力解讀插圖課文;語言的強化輸出,可以通過問題鏈來導引。
一、判斷文體特征,把握閱讀方向
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中的語篇大多分布在Story time板塊和Cartoon time板塊。根據對這些語篇的分析,可以將其大致分為對話類文本、說明性文本和故事類文本。引導學生對文體特征作出區分,有利于學生從一開始就把握閱讀的方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單元標題、語篇標題、課文首段、課文結構或教材插圖等做分析,判斷語篇的文體特征。
相對說來,教材中的對話類文本比較多,學生容易根據語篇標題,判斷對話的主題;說明性文本和故事類文本由于沒有特別明顯的區分,學生往往難以準確、迅速地把握。例如,在判斷教學六年級下冊Unit 4 Road safety中的Story time板塊語篇的文體特征時,學生從語篇結構和呈現方式入手,很快就排除了對話類文本。之后,筆者帶領學生閱讀語篇標題,學生猜測其可能為說明性文本。最后再出示文章的第一段話,學生閱讀后確認這是一篇說明性文章,話題為cross the road safely,主要內容為過馬路的幾種方式。由此,學生基本把握了閱讀的方向,再分別閱讀第二至第四部分,找到“look for a zebra crossing”“wait on the pavement and look out for cars and bikes” “cross the road with other people”“not play on the road”幾種安全過馬路的方式,達成對文章的整體理解。
又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的Story time板塊時,筆者從語篇的特征入手組織教學活動。首先,呈現文章標題后以“Can you guess which book the story comes from?”提問,學生結合課外閱讀經驗,猜測這個故事可能來自《伊索寓言》,可能來自《格林童話》,但可以明確的是,無論出自哪本書,這是一篇童話故事,并且故事的主人公是獅子和老鼠。隨后,學生閱讀故事,找到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形成對故事的大致印象。
二、繪制思維導圖,劃分語篇結構
了解語篇的行文結構是學生深入閱讀的基礎。在小學階段就逐漸引導學生學會分析語篇結構,能夠為未來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具體地,可以根據文章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從宏觀的角度劃分整個語篇的結構,再從細節要素入手分解各片段。例如,三年級下冊Unit 6 What time is it?的Story time板塊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Read and divide和Draw a mind map兩個環節。Read and divide環節主要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并給語篇分段,討論語篇的基本結構,初步形成圍繞話題的宏觀結構圖式。學生通過閱讀和討論,很容易就發現,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應該歸結為一個段落,因為這兩部分講述的都是in the morning的事情,而后面兩個部分講述的是in the evening的事情,可以放在一起。Draw a mind map環節則主要根據語篇的內容,提取關鍵信息,形成各段落的結構圖式。筆者以“What time is it?”和 “Whats the time for?”兩個問題幫助學生聚焦關鍵信息,通過核心句型Its...和Its time for...找到時間和要做的事,并完成第一個段落in the morning的結構圖。接著,筆者讓學生再次閱讀第三和第四部分的內容,自主完成第二個段落in the evening的結構圖,最終形成完整的語篇結構圖(見圖1)。
這一教學過程,有教師的扶助和引領,更有學生的自主練習,充分體現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學生通過繪制結構圖,不僅對整篇文章有了更好的把握,還清楚地看到了不同信息之間的層次和關系,形成了初步的結構意識,對之后的語言內化和語言輸出都有一定的助益。
三、解讀課文插圖,充實意義理解
每個單元的語篇板塊都配有精美的插圖,這些插圖與語篇相輔相成,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課標中也多次提到要引導學生借助圖片猜測語篇中的生詞含義、理解語篇內容等。這是因為插圖與文本內容緊密契合,且有“補白”的功效,可以輔助學生快速理解語篇中的細節,從而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語篇,體會主題意義。例如,六年級下冊Unit 7 Summer holiday plans的Story time板塊較為簡單,沒有體現完整的信息,而課文的插圖恰好做了彌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暑假計劃,也為后續設計、談論自己的暑假計劃奠基,筆者引導學生解讀課文插圖,加深對文本的理解:“Now, we know Mike will go back to London for the holiday and hell stay there for a month, but do you know what he will do there?”通過觀察圖片,學生大膽表達:“He will visit his grandparents.”“He will go to visit Big Ben with his grandparents.”如此,學生更加明晰,可以從where、how long、what等多個角度談論暑假計劃。
借助課文插圖,學生不僅解讀了文本、習得了更多知識,充實了對文章的理解,獲得了閱讀的滿足感、成就感,而且掌握了借助插圖解決問題的閱讀方法,發展了閱讀能力。
四、設計問題鏈,強化語言輸出
閱讀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取信息,內化語言,完成輸出。有效的問題鏈可以幫助學生思考,推動這個過程進行。問題鏈的設計要針對語篇的重難點和關鍵點,且問題之間要有邏輯性和層次性,要能幫助學生一步步地走進文本的中心,建構起自己的理解,從而強化學生的語言輸出。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Unit 4 Seeing the doctor的Cartoon time板塊時,筆者根據故事的發展設計了如下問題鏈:
問題1:Who comes to the hospital?
問題2:Why do they go to the hospital?
問題3:What does Bobby do?
問題4:How do they feel now?
問題5:Who comes next? Why do they say “Oh no!”?
問題6:Who will come next and what will happen?
該語篇共涉及5個人物,信息較為零散,因此,筆者首先通過問題1引導學生梳理文章中的主要人物,然后通過問題2幫助學生理解故事的起因,繼之以問題3和問題4幫助學生掌握Bobby的身份信息。問題5和問題6是開放的,需要學生在前面幾個問題的基礎上展開思考。通過這樣的問題鏈導引,學生一步步地輸出,在問題5后出現了“Because Giraffes neck is too long but Bobby is too small.”“Because Bobby is not a very good doctor.”等富有生趣的答案,在問題6后出現了“The animals get better and they thank Bobby a lot.”“The real doctor comes and Bobby learns how to help others better.”等富有想象力的回答。
小學階段的學生,尤其是高年段的學生,已經能夠在掌握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做一定的輸出,但是僅僅如此還不夠,因為這樣的輸出是基于文本的。教師應通過開放、綜合的問題,促使學生調動多種知識和思維,使其產生更多體現個性、具有思維力的輸出,進而鍛煉和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 胡華.思維導圖對小學英語語篇教學的優化研究[J].考試與評價,2021(3).
[2] 許玥.淺談小學英語語篇教學基本策略[J].小學生(下旬刊),2021(2).
[3] 曾榮新.小學英語語篇教學中深度學習的路徑分析[J].校園英語,2020(23).
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2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