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正仁
摘 要:《古田會議決議》是革命戰爭時期黨和紅軍加強自身建設的重要文獻,是毛澤東同志對于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思考的重要里程碑,是毛澤東同志根據中國革命的現實情況結合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相關基本理論所形成的關于黨的紀律建設的重要理論成果。歷史證明,嚴明的紀律是我們黨的制勝法寶,是黨和國家事業走向新的勝利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強調黨的紀律建設,《古田會議決議》因其在紀律建設方面的重要價值,其主要思想和相關原則延續至今,為新時期加強黨的紀律建設提供重要價值遵循。
關鍵詞:古田會議決議;紀律建設;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2)07-0067-03
在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中,以工人階級為基礎的政黨應當保持黨的紀律性,這是堅持黨集中統一領導的先決條件,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高度的紀律性是其區別于非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顯著特征,中國共產黨的紀律建設包含政治、組織、廉潔、群眾、工作、生活六大方面,在不同時期有所側重,其中政治紀律是首要的、管總的紀律。
一、《古田會議決議》為什么強調紀律建設
中國共產黨對紀律建設的重視從建黨之初便開始有 所體現并注重將其正式化、文本化,尤其在革命戰爭時期,新生的中國共產黨歷次修訂的黨章都強調紀律建設的重要性,中共一大表決通過《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作為黨的第一個正式文獻,這個綱領雖然只有十五項條文約700 字,并且內容中未對紀律建設有明確的規定,但其中有十余條在字里行間涉及黨的紀律建設的相關表述;中共二 大新修訂的黨章中紀律被單獨作為一個章節進行表述,規定了開除這一項作為黨員的紀律處分,雖然只有這一項,但仍然是在紀律建設正式化上邁出一大步,另外二大黨章還對組織關系進行較為全面系統的規定;中共三大通過的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修正章程》,對二大黨章的個別條文進行修改,首次提出黨員可以自請出黨,并由介紹人擔保其嚴守本黨一切秘密,體現黨嚴密的組織性和高度的紀律性;中共四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修正章程》,有關紀律的條文從 9 條增加到 10 條,突出強調黨的組織紀律,明確支部作為黨的基本組織,這一時期的工人運動也受其影響呈現高度的組織紀律性;中共五大時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這次決案對紀律建設進 一步完善,根據黨的發展情況,針對黨的發展中存在的問 題,明確提出:“嚴格黨的紀律是全體黨員及全體黨部最初 的最重要的義務”,從權利義務層面深化對黨的紀律的認 識并將黨員的義務正式化;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開,《中國共產黨章程》的修訂深受共產國際及俄共黨章的影響,在紀律建設方面進一步強調了遵守黨紀的極端重要性,規定: “嚴格遵守黨紀為所有黨員及各級黨部之最高責任”,糾正了黨內存在的“家長制”以及“極端民主化”傾向;1945 年召開的中共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確立“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紀律建設方針,這一方針對正確執行黨內紀律,保障黨員正當權利有著重要意義并明確個人與組織的關系, 確立“四個服從”為黨的組織紀律,在相關紀律機構的建設上重新規定并設立監察機關,規定了監察委員會的任務和職權,并明確其“在黨委指導下工作”。中國共產黨注重在黨章中不斷強調并完善黨的紀律建設,而“黨章”又作為我們黨“管黨治黨”的總章程,注重條文化、系統化、規范化。
在紅軍創建時期,中國共產黨長期處于落后的農村,持
續性的游擊戰爭和分散活動對黨和黨領導的軍隊的組織性、紀律性、戰斗力產生嚴峻的挑戰。毛澤東同志面對這樣的客觀環境指出“這對于執行黨的正確路線,妨礙極大。”如果不能徹底糾正這些錯誤思想和不當言行,中國革命必將遭受更大挫折。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只有在從嚴管黨治黨、嚴明紀律要求、嚴把政治規矩的條件下才能提升起來。因而只有加強紀律建設,才能確保黨在統一的意志下, 統一行動,步調一致地向著目標前進,確保黨在各級組織中發揮堅強的領導核心作用。對此,毛澤東同志等紅四軍領導人總結了建立紅軍兩年多來的經驗教訓,針對當時黨內存在的各種錯誤思想,結合建黨以來的歷史經驗,在決議的相關規定中,既包含制度規矩,又包含基層組織建設、純潔黨員隊伍、嚴格黨內生活、各級黨部工作要求等制度規定,明確了從嚴治黨、從嚴治軍的要求。古田會議正式強調黨和軍隊的紀律建設,其第一次以黨的決議的形式予以規定更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首次,明確指出將紀律和規矩作為建黨建軍的重要抓手,這一里程碑式的決議使紅四軍脫胎換骨,真正意義上成為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
二、《古田會議決議》怎樣強調紀律建設
(一)嚴明政治紀律
古田會議召開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通過嚴明政治紀律加強黨和軍隊的建設,《古田會議決議》正是這一目的的體現,其“軍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務的工具之一”的規定,嚴明了軍事與政治、黨與軍隊之間的關系,明確指出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嚴明中國紅軍的政治立場,明確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毛澤東同志通過《古田會議決議》從制度上明確了政治和軍事各自的領域,對政治機關和軍事機關的職責分工進行了明確,規定其二者工作的開展必須在前委(前敵委員會)的領導下即黨委的領導下“平行地執行工作”。嚴明的政治紀律有利于黨真正成為軍隊中的領導核心,團結和領導革命隊伍,有利于新型人民軍隊的組建。
(二)嚴把政治規矩
《古田會議決議》對黨員和紅軍指戰員做出了相關紀律規定,提出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和紀律準則。針對紅軍自成立以來陸續出現的非組織化行為、山頭主義傾向,以及極端民主化傾向等現實問題進行了嚴厲的批判,決議提出落實整改,對黨員的發展對象予以規定,即以戰斗兵為主要對象,在發展條件上列舉包括政治觀念,忠實,能犧牲,不發洋財,不吃鴉片、不賭博在內的五項發展新黨員應當具備的條件,這五點明確的紀律要求,實際上成為入黨的門檻。這一規定并不局限于發展新黨員,對于不守紀律規矩的黨員,給予改正機會,屢戒不改的“不論干部及非干部,一律清洗出黨”。古田會議要求廣大黨員對黨的相關決議必須堅決果斷地貫徹執行并將紀律和規矩落到實處,我們黨始終強調“輕易不形成決議,一旦形成決議,就要立刻堅決執行”,“嚴格地執行紀律,廢止對紀律的敷衍現象。”古田會議之后,紅四軍各級黨組織和政治機關的負責人深入所在部隊,組織干部學習和領會決議精神,然后由干部逐條向戰士講解。從前委到各支部,都對照決議檢查所存在的問題,糾正不良習氣和違反紀律的行為。《古田會議決議》的精神和毛澤東同志的建黨建軍思想對黨內政治工作開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規范組織紀律
毛澤東同志總結歷史經驗,實事求是地分析出目前紅 軍黨組織中存在的問題,如紀律渙散、組織松懈、程序不規 范等問題,這些問題已經嚴重阻礙紅軍中黨的領導與重大決策的執行,因此毛澤東同志指出必須過“厲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生活”,對詳細的組織問題如上下級關系也進行規定并批評了少數不服從多數、極端民主化等不良傾向,規定在黨和紅軍召開的會議中,少數人自己的意見在會議上被否決后,會后必須支持和擁護多數人通過的決議,如確有必要可以在下一次會議上提出討論,在此期間 “不得在行動上有任何反對的表示”。針對紅軍黨組織中存在的個人主義,毛澤東同志分析其根源指出“其參與依然 存在,還需努力克服”,提出加強思想教育的重要性,這一系列針對黨和紅軍組織紀律的規定,發揚了民主,團結了全黨同志,規范了黨內政治生活,增強了黨和紅軍的組織紀律性,推動了黨內生活的科學化、民主化。
(四)重視群眾紀律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古田會議召開之前,毛澤東同志 就針對軍民、黨群關系問題提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 條例,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針對當時紅軍黨組織在群眾工作中陸續出現的問題,經過調查分析后得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即“過分相信軍事力量而不相信人民群眾的力量”,結合黨和紅軍發展現狀制定了群眾工作的相關流程,明確指出要重視群眾的作用,相關的工作一定要經過黨的討論 和決議后,再通過群眾去執行。這一規定規范了群眾工作的流程,明確了群眾的地位和作用,在當時緩和了黨群關系,對黨和紅軍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具有重要意義。
(五)紀律建設條文化
紀律建設條文化是紀律建設制度化、規范化的前提,是紀律的執行具有長效性、穩定性的重要保證,《古田會議決議》體現出毛澤東同志對于紀律建設文本化的重視,致 力于通過黨的文本決議的形式將紀律建設的相關思想予 以規定,如嚴管黨員隊伍、強化組織紀律、規范軍民關系、明確黨和軍隊的關系、規定少數群體和多數群體的關系、嚴格紀律執行的規定等,涉及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不僅覆蓋范圍廣, 而且規定具體。從約定俗成、口口相傳到文本講解,極大地提高了黨內紀律建設的效率,不僅在當時為全黨的紀律建設提供了重要借鑒,其原則表述延續至今,成為黨制定紀 律建設相關文本的重要遵循。
三、《古田會議決議》強調的紀律建設思想的當代啟示
(一)堅定理想信念
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是嚴守紀律和規矩的思想淵源和精神動力。古田會議突出鑄牢黨和軍隊的理想信念之魂,為嚴格執行黨的紀律、締造新型人民軍隊奠定了思 想基礎。2014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古田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了十大問題,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理想信念問題,在軍隊政治工作提出的四項根本要求中,第一項就指出要把理想信念立起來。因此,加強紀律建設,要把強基固本、凝魂聚氣作為戰略工程、基礎工程來抓,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始終常補精神之鈣,增強政治定力,自覺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以理論上的清醒堅定保證守紀律、講規矩的高度自覺;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增強紀律觀念和規矩意識,切實錘煉黨性原則、凝聚堅守之氣。
(二)培養政治意識
“以史為鑒,資政育人”。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從古田會議起,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就融入黨魂和軍魂,內化為紅色基因而延續傳承。黨的政治建設與紀律建設密不可分,政治意識的培養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進行紀律建設和政治建設的共同要求。在這一背景下,我們要大力弘揚主 旋律、激發正能量,充分發揮宣傳主陣地和信息主渠道作 用,運用主流報刊、電視、廣播、網站的品牌欄目強化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增強黨員群體、干部隊伍的政治判斷力 和紀律警覺性,培養政治意識。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形成忠誠愛黨的政治品格,提高忠誠信黨的政治自覺,堅定忠 誠為黨的政治立場,在思想上和行動上緊跟大政方針,堅定政治信念,做到方向上不走偏、是非上分得清、名利上放 得下,真正做到愛黨、信黨、為黨。
(三)強化紀律執行
紀律的效用取決于紀律的執行力。正因為古田會議所
制定的各項紀律得到嚴格貫徹執行,才使得當時的紅軍部 隊得以脫胎換骨,成長為無往而不勝的人民軍隊。歷史的經驗啟示我們,加強紀律建設,必須狠抓紀律和規矩的執 行與貫徹落實,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經常性地開展對紀律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讓“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對發 現的各種違反紀律的行為和傾向進行及時督促并嚴令整 改,加強批評教育,力爭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按照黨的
政治紀律、組織紀律、群眾紀律等相關紀律要求,加大違紀 違規案件查處力度,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嚴肅黨紀國法,防止執紀執法失之于寬、失之于軟,降低干部違紀違法 的風險。相應的領導干部,都應當身先士卒,以身作則,在維護黨的紀律上起好表率作用,在紀律執行上擔當好領導責任、敢抓敢管,切實增強紀律的執行力,堅決維護紀律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切實落實紀律執行。
(四)注重領導干部個人品德
為政以德,正心修身。不只是古田會議上對領導干部 的品德進行強調,如不發洋財、不賭博等,古籍《國語·魯語·子叔聲伯辭邑》中記載“重莫如國,棟莫如德”,即棟梁不厚實,就不能承受房屋的重量,《老殘游記》有云:“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可見紀律條文規定得再健全、制度體系設計得再完善,最終紀律要想落到 實處,仍然要依靠人來具體實施。為政之人,其官職地位越高,手中的權力越大,越應該注重品德修養,不能為所欲為,如果其個人品德出現問題,必然是綱紀松弛、法令不 行,違紀違法,走向腐敗也就難以避免。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對領導干部的任用做出指示“政治品德不過關,就要一票否決”。因此各級黨員領導干部必須銘記歷史,從黨史學習中汲取黨和國家建設的優良經驗, 注重品德修養,切實做到講規矩、守紀律。
四、結語
紀律建設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便一直在強調并根據客觀環境變化逐步完善,古田會議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 早期共產黨人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并結合現實問題,對黨和 軍隊的紀律建設第一次以決議的形式進行明確,其“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精神內核在當時對黨、軍隊,乃至中國革命的前途命運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時至今日,對新時期黨的紀律建設依然具有重要的影響。“加強紀律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治本之策”,這是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對紀律建設地位和作用的進一步明確,嚴密的紀律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特征,也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因此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重溫古田會議精神,重讀《古田會議決議》對加強新時期黨的紀律建設、加強全面從嚴治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深化改革鞏固成果積極拓展 不斷把反腐敗斗爭引向深入[N].人民日報,2015-01-14(1).
[2]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方正出版社,2015.
[3]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 創新體制機制強化黨內監督[N].人民日報,2016-01-13(1).
[4]毛澤東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朱德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8]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方正出版社,2016.
[9]車轔.習近平黨的紀律建設思想[J].黨政研究,2015(4):39-44.
[10]程福根.古田會議對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思想的獨特貢 獻[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2):39-42.
[11]曾漢輝,鄧宇河.古田會議與黨的紀律建設[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6(6):78-82.
[12]蒯正明.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黨章的歷史演變與黨的發 展[J].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11(3):1-7.
(責任編輯:田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