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菁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發展的前景。因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培養大批創新人才。音樂是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創造是音樂學科重要的課程內容。2022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教學提示中明確提出: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可借助網絡現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開展教學,指導學生應用相關軟件在計算機、移動終端、電子樂器等設備上進行音樂編創與展示。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信息技術對音樂創造教學的影響遠沒有達到研究者們所期望的水平。筆者基于小學創造教學意義、現狀和問題,結合人教版小學五年級音樂編創課《行進的步伐》的教學實踐,初探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的改進策略。
一、創造教學的價值意義
最新頒布的2022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音樂藝術是富有創造性的活動。音樂課程是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新思維的重要課程。“創造”這一藝術實踐,是音樂課程重要的內容。“創造”藝術實踐包括三類學習內容:一是聲音與音樂探索,二是即興表演,三是音樂編創。新課標明確提出:“通過創造,學生對音樂及其他各種聲音進行探索,綜合應用所學知識技能和創造性思維開展即興表演和音樂編創活動,表達個人思想和創意,提升創意實踐素養”。由此可見,“創造”教學的價值意義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意實踐素養。新課標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將創造藝術實踐學習內容有機融入各學段學習任務之中。即:一至二年級唱游音樂課程中設置的“趣味唱游”“聆聽音樂”“情景表演”“發現身邊的音樂”4項學習任務,3至9年級音樂課程中設置的“聽賞與評述”“獨唱與合作演唱”“獨奏與合作演奏”“編創與展示”“小型歌舞劇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樂”6項學習任務。創意實踐核心素養的價值意義在于,有助于學生形成創新意識,提高藝術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增強團隊精神。培育創意實踐素養對培養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創造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就世界范圍而言,無論是音樂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還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教學法以及音樂教育家,音樂創造教學都受到很大的重視。我國在2011版音樂課標中,“創造”作為一個新的音樂學習領域,才首次作為音樂課程基本理念,同時以具體的活動內容呈現在教學領域中。它包括兩類學習內容:一是開發學生潛能為目的的即興音樂編創活動,二是運用音樂材料進行音樂創作嘗試與練習。具體活動內容包括三個方面:探索音響與音樂、即興編創、創作實踐。但是,通過課堂觀察及與教師交談,發現當前小學開展的創造教學活動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教師雖然認可創造教學對培養學生創造力具有一定優勢,但實際教學中,教師進行創造教學的頻率并不高。大多數小學創造活動沒有將創造教學作為音樂教學的必要環節。常常只是將創造滲透在欣賞、表現、聯系藝術實踐課程內容教學中,作為拓展環節的活動。小學創造教學僅達到了淺層目標,沒能實現其深層價值。還有部分老師總認為小學生音樂知識、能力有限,缺乏必備的創作功底,實施創造教學有困難。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網絡學習資源發達的當今,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改變原來單純的師生“二元”關系,形成“教師-技術-學生”三元結構。但是,信息技術對音樂創造教學的影響遠沒有達到研究者們所期望的水平。信息技術環境下創造教學(特別是編創教學)指導教師應至少具備兩方面條件:其一:信息技術素養,其二:具有一定的音樂編曲、即興演奏、作曲的素養。而我國小學普遍缺乏有作曲專業背景的師資力量,對創造特別是編創教學效果也有一定的影響,制約其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以“音樂編創”教學為例,編創與展示是發揮想象力、釋放藝術潛能的實踐活動,是培養音樂思維、發掘提升學生音樂創造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仍有相當多的教師“穿新鞋,走老路”,“編創與展示”學習任務的教學手段、方式滯后。學生完成編創與展示的學習形式單調、過程乏味、效率低下,總是讓學生在課堂練習“節奏接龍”,旋律編創“紙上談兵”。這種模式下小學生的主體地位沒能得到充分的體現,作為角色參與者的興趣沒能得到持久激發,不能鍛煉學生應用所學音樂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功能和創意素養的功能自然也得不到凸顯。
三、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的改進對策
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音樂創造教學是指在實施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項目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針對音樂創造的教學目標要求、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學生的需求與學習特征,結合教材將技術融入音樂創造課堂教學中,解決音樂創造教學觀念、方法、評價等層面的問題,彌補傳統創造的教學短板,以技術轉變音樂創造教與學方式,提高音樂創造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提升學生審美、創意實踐素養。信息技術環境并不單純地指硬件環境或硬件基礎設施,它還包括軟件工具、平臺和內容資源,隱含著與這些軟硬件基礎設施相依存的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以及在信息技術時代產生的能對教學過程有所作用的技術理念。我區借力我省正全面鋪開的信息技術提升2.0工程,通過開展信息技術環境下音樂創造教學的實踐研究,依據建構主義、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和網絡信息技術的特點,根據編創教學現狀及特點,構建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編創學習參與能力的“小組研討”編創教學模式(見下圖),幫助教師發揮信息技術作用創造條件,打造“技術創新課堂”。
音樂編創是創造藝術實踐中重要的學習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內心聽覺和創造能力。小組研討學習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借助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創設的網絡氛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小組研討”編創教學模式是采用小組合作研討方式,利用智能編曲軟件在計算機、移動終端等設備上進行音樂編創的主動參與、小組合作、尋趣探究的編創教學新樣態。(在具體課堂教學中,我們對學生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時間、時機都有嚴格的規定。課堂中學生使用手機的移動終端時間不超出10分鐘。)該模式改變傳統編創教學手段、形式,豐富編創教學內容、手段,集趣味性和游戲化于一體的學習過程誘發學生創造音樂的興趣,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在信息技術與創造教學的互動與融合中,提升創意實踐能力,培育學生的創意實踐素養,實現編創教學質量全方位質的飛躍。
“小組研討”編創教學模式下的編創教學步驟如下:教師從范例短句開始,通過節奏或旋律的范例短句,讓學生明確接下來要完成的任務。接著,教師布置任務,讓每位學生在手機等移動終端上編創,完成后用藍牙小音箱在小組內展示;小組通過研討推選出一個最佳作品,并進行組內的修改、完善(由于加入小組研討,推選出的最佳作品節奏、旋律都相對完整、豐富);教師匯總每組最佳作品,各小組向全班表現,請同學們提供修改意見。在所有小組作品表現、修改完畢后,教師組織作品的互評投票活動,選出最好的短句,并且和同學們討論他們票選的理由,最后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明確編創旋律和節奏短句的具體要求。通過學生自己探究,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使他們學得有趣、輕松。在這種教學模式中的手機不僅是教師教學的利器,而且變身為學生學習的工具。
依據這一教學模式,五年級音樂編創課《行進的步伐》教學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
1. 進一步鞏固對威武雄壯風格進行曲特點的認識。
2. 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用手機編曲軟件編創四小節威武雄壯風格的進行曲;
3. 學習將所學音樂知識應用于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學生能夠在編創活動中,形成團隊協作意識,對編創產生興趣。
教學重難點:
編創四小節威武雄壯風格的進行曲。
教學手段:智慧課堂教學系統、智能軟件完美鋼琴、手機等移動終端、藍牙音箱、鋼琴等。
教學過程:課首小組交流分享先學成果(老師提前一周推送進行曲資源包,進行曲的譜例、音頻等,學生提前預習);老師小結先學成果進行曲的特點;老師示范創作旋律短句;接著,學生通過個人在便利貼上編創節奏、組內個人展示、研討;小組推送展示;全班評價、票選一條節奏;共同研討、修改完善節奏;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將集體完善的節奏用手機等移動終端來創作旋律;小組展示、評價、全班修改完善旋律;為共同編創的旋律命名;老師總結編創旋律的要求;布置課后作業。
【分析】本節課的啟示:這節課采用小組研討編創模式,形成創、演、賞、評一體化的完整學習過程。改變傳統個人編創練習為小組合作活動,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活動的中心,教師是指導者和幫助者的角色,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探究,主動建構知識。反饋、互學、傾聽中鞏固先學成果,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地參與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由于將智能編曲軟件、手機等移動終端引進課堂,靜態曲譜動態化。學生可以利用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親自動手進行創造性活動,“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見”,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彌補傳統編創教學的不足。師生在實踐、探究、體驗中共同合作編創、展示,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音樂創意實踐素養。
在信息技術開噴式發展背景下,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音樂創造教學更展現出誘人的廣闊前景。只有通過教師才能讓技術發揮最大作用。技術在不斷進步,教師只有不斷更新理念,掌握新技術,創新創造教學設計、模式,才能奏響技術和藝術交融的華美樂章,打造出面向未來的音樂課堂,真正讓新時代美育“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育人目標在音樂常態課堂落地生根。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ZX21-048)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