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工筆畫跟別的藝術門類一樣,有其獨特的本質與規律。傳統工筆畫相對于其他畫種,在書寫性、制作性、技術性、線的獨立審美功能及題材的豐富性等方面具有自身特殊的優越性。如何在眾多的藝術門類中進一步突出工筆畫的優越性,對工筆畫本體語言進行深入研究,是每一個有志于在中國傳統工筆畫創作領域取得優異成績的畫家所不能回避的話題。
本文縱觀近些年來工筆畫的創作面貌,對傳統工筆畫本體語言的“純化”和“異化”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從而論述當代工筆畫的現狀和發展方向。
一、傳統工筆畫本體語言的純化
1. 寫實性的深度研究
傳統工筆畫具有較強的寫實性,這在傳統工筆花鳥畫方面顯得尤為突出,但在傳統工筆人物方面則相對較弱。受西方素描教學方法的深入影響,中國畫尤其是人物畫在造型原則上出現了根本性變化,由過去的意象造型觀轉為追求科學的寫實造型觀,要求對客觀對象進行真實、惟妙惟肖的描繪。一批當代工筆人物畫家在審美態度、創作觀念和表現手法上,尤其是在傳統寫實研究方面的探索與實踐,使得傳統工筆畫的寫實性往前推進了一大步,這些畫家也成為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的中堅力量。
2. 平面裝飾性的深入研究
對傳統工筆畫平面性與裝飾意味的研究,是工筆畫本體語言研究的一個基本特色。從近幾年全國美展和工筆畫專項展中不難看出,無論何種題材和內容的作品,這一傾向都有相對加強的趨勢。傳統意義上的形式規范已被打破,更多地借鑒裝飾性傾向、平面化的形式處理,包括運用夸張、變形等藝術手段,更加豐富了中國工筆畫的本體語言。
3. 意向性思維的深入研究
意向性思維是人的意志和自然形態的統一,是美感形成的根源,是人的主觀意識作用下的自然人化。它要求畫家在感知世界的同時,要以感情邏輯作出審美判斷,在感知世界的過程中反省自身,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升華,達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境地,構成和體現了主體審美思想的意向性。
工筆畫有一定的寫實性,但同時又具有意向性,這種意向性始終貫穿于整個工筆畫創作的全部思維與動作過程,并且相互依托、互有滲透,從而使作品既主觀又客觀,既具條理又有一定的抽象意味,既有再現客觀物象的因素,又有主觀精神的內蘊。這種物我相觀、物我兼容、主客觀的統一,構成了中國畫獨特的思維方式。
4. 傳統技藝現代化研究
我們正處在一個文化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如何強化本民族特色,是繪畫藝術界研究的重要課題。如何將我國傳統的工筆畫技藝與今天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進行現代轉化,也是工筆畫本體語言研究的一個新的方向。
二、傳統工筆畫本體語言的異化
“異化”一詞,從語言文本上理解,應該是突破舊有的框架,進行新的甚至是顛覆性形態的嘗試和實驗。藝術的生命活力在于不斷創新。縱觀古今中外美術史,每一次新的藝術觀念和藝術形態的確立,都是對舊的藝術形態的顛覆性的反叛和異化,比如現代藝術對傳統學院藝術、后現代藝術對現代藝術。
在當下工筆畫本體語言純化的過程中,許多藝術觀點似乎依然存在爭議。但事實上,從21世紀初的三次全國工筆畫大展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畫家開始注重個人感受,強調個性表現,一個由美術家親自實踐的中國工筆畫創新熱潮已勢不可當。我們看到許多工筆畫家,一方面傳承精工細描的古典技法;另一方面在物象造型結構畫面與畫境的經營上又體現著當代人的意識與情感,使當代工筆畫呈現出瑰麗豐富的面貌,從而在不斷的否定和異化中獲得新的進展。
當今工筆畫創新與發展的一個途徑是離開工筆畫現有面貌,重新回到工筆畫原有本質,通過對現有的工筆畫形態的“異化”,切實發展工筆畫學科。工筆畫發展到現在,雖然在形式上、技法上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但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的呈現卻顯得相對單薄。當今的繪畫作品,大多片面追求形式和技法的創新,對深厚而豐富的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和哲學思想缺乏更深層次的認知和理解。因此,回到工筆畫的最初形態必然會給工筆畫家以許多啟示,而通過工筆畫家的具體實踐,對工筆畫理念進行進一步思考和拓展,無疑還有很大的空間。
工筆畫發展的另一個途徑就是大膽借鑒、吸收其他美術門類的觀念,或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如與中國寫意畫語言以及油畫、民間藝術、版畫、現代派藝術的結合,甚至可以巧妙借鑒裝置藝術的觀念和形式,對現有的工筆畫進行“異化”。同時,工筆畫也完全可以擺脫具象描繪,從形象到意境,往純抽象方向發展等。工筆畫在其制作性、技術性、應用材料等方面,具有自身的優越性,尤其在材料方面,比如各類紙張、板材、顏料(如巖彩)等。在與其他藝術門類結合時,工筆畫擁有很大的兼容性、可塑性和可能性。
總之,工筆畫家在許多方面都將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去進行嘗試和拓展。
藝術的發展腳步,總是在繼承和創新的交替過程中不斷向前推進。通過對傳統工筆畫本體語言的純化與異化的分析,認識和發展中國工筆畫的藝術語言,結合多年對工筆畫的實踐和探索,選擇適合自己表現方式的工筆畫語言,由此對生活的表達也就更深一層,而非停留在表面。只有這樣,才可創作出活生生的、有靈魂的、有思想感情的、屬于這個時代的藝術形象,這就是筆者孜孜以求的。
盧東簡介
盧東,1961年生于山東省新泰市。1983年畢業于山東泰山學院美術系,1996年就讀于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97年始以荷塘作為主題創作系列作品。1999年被山東省文化廳記二等功一次,兩次被泰山學院評為“師德標兵”。2016年被山東省推舉為中國文聯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2018年6月,被評為泰山學院最受學生歡迎的“十佳教師”之一。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泰山學院美術系教授、泰安市美協副主席。
相繼出版《21世紀優秀藝術家——盧東》專輯及《花鳥名家——盧東》《盧東繪畫藝術》《盧東工筆花鳥畫研究》《盧東花鳥畫精品集》《盧東花鳥畫小品集》《水墨丹青——盧東中國畫作品集》等十余本畫冊。多篇論文和千余幅作品在《中國書畫報》《中華文化畫報》《美術》《國畫家》《美術界》《美術大觀》《山東畫報》《美術報》等專業核心報刊發表,并在海內外大型畫冊上出版發行。
1998年至今,共獲得中國美協舉辦的展覽和賽事銅獎4次、優秀獎4次。1999年,作品《荷塘印跡》獲全國第八屆“群星獎”美術作品展金獎,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同年,作品《荷塘隨想》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2002年,作品《秋憶》獲全國第五屆工筆畫大展銀獎;2015年,作品《溪塘今古秋一色》獲第八屆“泰山文藝獎”美術作品展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