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英語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但聽說教學卻存在許多不足。在新教材的框架下,教師可以通過IPP模式實現(xiàn)聽說銜接,即通過Interlink(互聯(lián))、Practice(操練)和Produce(產(chǎn)出)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開展聽說教學。
關鍵詞:聽說教學;案例分析
作者簡介:侯玉婷,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學,中學二級教師。
英語學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其中聽說能力是工具性的集中體現(xiàn)。由于缺乏語言環(huán)境,聽說教學的成效不佳,所以聽說教學更加需要教師的積極思考和有效推動。
一、聽說課堂的教學意義和存在的普遍問題
聽說課堂上,學生可以廣泛接觸到各種形式的英語變體,聽說材料內(nèi)容也比書面閱讀材料更加真實和豐富多彩,比如廣告、歌曲、新聞廣播、演講辯論、采訪、電話錄音等,這種即時性的信息獲取和口語輸出使學生面臨極大的能力挑戰(zhàn)的同時,也帶來及時的學習反饋和成就感,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有促進作用。
但是,聽說教學有別于其他教學活動。英語教學專家杰里米·哈默(Jeremy Harmer)在《怎樣教英語》一書中就提醒廣大英語教師,聽力有一些獨特的問題需要注意:其一,聽力語速對所有程度的學生是一樣的,有困難的學生無法因為某個不清楚的地方而像做閱讀那樣暫作停留。這也許就是聽力讓有些學生懼怕的原因。其二,聽力中有太多的口語特質(zhì),比如incomplete utterances(e.g. “Dinner” for “Is dinner ready?”)、repetitions(I'm absolutely sure, absolutely sure that she's right)、 hesitations(e.g. Yes, well, ummm, yes, possibly...)等。口語能力也是學生英語學習的短板,不少英語課上開展了游戲、欣賞視頻、free talk的warming-up等活動,看起來熱熱鬧鬧,也占用了不少時間,真正起到很好的學習助力效果的活動并不多,一不小心還會給人一種華而不實的感覺。在當前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學生可以接觸到的語言材料是無法估量的,如何利用好聽說材料是比尋找聽說材料更加重要的課題。
二、IPP模式聽說教學的設計探討和案例分析
基于新課標的要求,筆者參考了新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教師用書的指導,再融合經(jīng)典的3P英語教學法(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即講授、操練、產(chǎn)出),提出適合聽說課堂的IPP模式,即通過Interlink(互聯(lián))、Practice(操練)和Produce(產(chǎn)出)三個環(huán)節(jié)開展聽說教學。經(jīng)典的3P英語教學法比較適合閱讀和語法課型,因為學生在學習新語言知識和文化信息的時候,需要教師以Presentation即(講授的方式)。之后通過有目的練習(Practice)去檢測和鞏固學習效果,最后選擇有意義的方式將成果進行擴展和遷移(Production)。由于聽說課型的特殊性,筆者去掉了Presentation部分,把開始聽力操練前的環(huán)節(jié)定位成Interlink,建立聽前已知話題信息和未知聽力信息之間的互聯(lián),這樣整個教學流程更加符合聽說課堂的特點。
仔細研讀新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每個單元的聽說練習共有兩次,每個單元的第一個教學板塊Listening and speaking和第四個教學板塊Listening and talking都是聽說結(jié)合。Listening and speaking板塊以聽為主,以說為輔;Listening and talking板塊先聽后說,以說為主,以聽為輔。以下筆者結(jié)合新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來談談如何運用IPP模式開展聽說教學。
Activity 1. Interlink(互聯(lián))——聽前巧妙設問,使已知與未知互聯(lián)。
Listening and speaking板塊是每個單元的開端,先說后聽,說是第一步。依據(jù)加涅的學習過程理論,學習過程的第一階段是動機階段,“形成動機和期望是整個學習過程的預熱準備階段”。因此教師要巧妙設問,激活學生已有的與單元話題相關表達和為未知的聽力活動做準備,從而使已知與未知的互聯(lián)。
案例一:必修第二冊Unit1“Cultural Heritage”。
初遇話題。利用主題圖片導入。本單元講述文化遺產(chǎn),主題圖片是學生調(diào)研泰山,泰山對于學生來說是相對熟悉的,教師提出以下問題,請學生回答:
Where are the students?(讀圖獲取主題信息,談論的地點是泰山,較為容易。)
What are the students doing?(觀察圖片,得知學生們在記錄和分享,可以推測出學生在進行泰山的相關研學。)
What are your known facts and what are your unknown facts about Mount Tai? (這個Fact Sheet的設計意圖在與激發(fā)學生的已知與未知信息,調(diào)動學習主動性)
聽力之前設問應本著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原則。教師從易到難地創(chuàng)設一組口語問題,通過回答這些問題,學生確定了聽力材料談論的地點,學生說出自己已知和未知的相關事實,教師進行記錄形成Fact Sheet,確定已知和未知的泰山事實。這樣的Interlink既有利于降低聽力練習的難度,又可以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達到以說準備聽的目的。
Activity 2. Practice(操練)——聽中立足材料,層層遞進。
案例二:必修第三冊Unit1“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Listening and speaking板塊的設計是典型的難易有別、層層遞進,教師可以在充分理解課本編排意圖基礎上安排教學,領會難度層層遞進的設計理念。該單元主題是節(jié)日及慶祝活動,Listening and speaking板塊共3個活動任務。
聽第一遍,回答兩個問題,一是將3段對話內(nèi)容與元宵節(jié)、成人節(jié)和狂歡節(jié)三個節(jié)日的圖片相匹配,二是從給出的選擇項中選擇每段對話中對話者的正確關系。這部分相對容易,且不涉及細節(jié)。聽中環(huán)節(jié),以聽為主,依賴所聽內(nèi)容進行理解判斷,要判斷對話者之間的關系,有時并不能從對話內(nèi)容直接得出答案,所以學生需要結(jié)合自身的生活常識,結(jié)合說話者的語氣等因素進行綜合研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結(jié)合Listen for relationship給出指導,幫助學生順利解決問題。由于高中英語聽力考試中常常出現(xiàn)對話者關系的題目類型的現(xiàn)實需求,對這類問題的講解是很有價值的,于是筆者在聽中環(huán)節(jié)聽完第一遍后插入了以下口語討論。
首先提出話題“How to deci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接著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What does an interviewer usually say to an interviewee? What does a tour guide usually say to tourists? How do close friends call each other? Do you hear any information that indicates the speakers' relationship? 然后邀請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這同樣是基于聽力材料又高于聽力材料的一次聽說互促:根據(jù)本課聽力內(nèi)容,如何回答以上問題?跳出本課聽力內(nèi)容,你又會有別的什么答案?
聽第二遍,完成三個句子的填空。在已聽一遍且學生已經(jīng)掌握材料大意和人物關系基礎上,進一步要求學生完成對關鍵語句信息的識別和記錄,這部分難度較第一部分有所提高。聽第三遍,列舉出聽力材料中提到的三個節(jié)日(元宵節(jié)、成人節(jié)和狂歡節(jié))的所有慶祝活動,這個任務難度最大,每個節(jié)日記錄下的活動內(nèi)容超10個單詞,三個節(jié)日記錄字數(shù)達40詞。這對學生的記錄速度和反應力有較高要求,也是在對所談論節(jié)日的總結(jié),幫助學生了解節(jié)日活動的全貌。
Practice環(huán)節(jié)是聽說教學的重點。聽力語速對所有學生是一樣的,聽力水平的不均衡是個問題。正是因為如此,聽力任務難度層層遞進顯得特別有意義。雖然無法改變語速,但是可以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布置不同難度的聽力任務,同樣播放三遍聽力錄音,可以允許部分學生不需要完成所有本難度梯度的任務,有了難度的區(qū)分才有了分層教學的可操作空間。
總之,Practice環(huán)節(jié)包含主題和細節(jié)兩個維度的考查,教師應利用好選擇、是非判斷、填空和回答問題的不同難度任務的組合,根據(jù)需要確定聽力材料播放次數(shù),以及是否需要靈活設置完成度。
Activity 3. Product——聽后產(chǎn)出練習口語,鍛煉思維。
Listening and Talking板塊中的talking是在聽力預先創(chuàng)設的主題語境下進行的口語產(chǎn)出。這樣的口語產(chǎn)出就避免了真空,有了情境。聽力的輸入為口語產(chǎn)出提供了很好的語言素材這個板塊對單元主題下的常用句型進行了小結(jié),給學生口語產(chǎn)出提供了必要的腳手架。在這些充分的語言準備基礎上,學生的學習中心就有可能從語言層面轉(zhuǎn)到內(nèi)容合理性、邏輯性等更高層次的思維品質(zhì)上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思維品質(zhì)主要指學生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和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所表現(xiàn)的能力與水平。語言在具體的真實的情境中承載意義觀點,突破單純的概括和復述范疇。新課改倡導教師超越語篇構(gòu)建新的情境,以便學生能從語言、內(nèi)容與思維綜合運用方面得以訓練。
案例三:必修一Unit3“Sports and Fitness”。
本單元的Listening and Talking板塊以“Voice your opinion on sportsmanship”為主題。在聽力活動中,學生聽了有關這個主題的討論對話,完成了對Cao Jing、 Lily和Max三人對于運動精神不同理解的概括,他們中有人支持運動員犧牲自己的比賽成績幫助其他運動員,有人不支持,并且都給出了理由。接下去的Talking環(huán)節(jié),教材給出了四個不同的情境,讓學生組織一段對話,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個話題是鍛煉批判性思維很好的材料,因為批判性思維是辯證而全面的,既不采用“拿來主義”,也不全盤否定。可要求學生就四個情境分別列出支持和反對兩種態(tài)度的可能原因,在此基礎上進行認真獨立的思考,得出自己的支持的觀點。
課本中本板塊第二部分列舉了表達Agreeing和Disag-reeing兩組觀點的口語句型給予支持,如“Agreeing:Exactly./ I guess so./I agree./So do I./Good idea. ”“Disagreeing: I don't think so./That's not right./That's not how I see it./ I see what you mean, but...”。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補充一些有具體觀點內(nèi)容的表達來降低語言難度,提升思辯深度和廣度,如“Losing a game doesn't necessarily mean.../What matters most in sports games is.../It doesn't make any sense to...”。事實證明,學生在這節(jié)課上的討論熱烈且有深度,因為話題真實,他們有話想說,因為準備充分,他們有話能說,對true meaning of sportsmanship、fair play、honest winner、sour loser種種概念的提出有批判、有思辨,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倡自主思考的時候,觀點任選并不代表不需要教師引導,批判性思維不代表對任何事情都持否定態(tài)度,或者持與大多數(shù)人不一樣的觀點。無關對錯的問題上,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所持的觀點和理由都應該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結(jié)語
為提高聽說教學的有效性新,把聽說銜接落實到位,創(chuàng)建一個語境真實、考查科學且多元的課堂是不可缺少的。以學生為本位,切實考慮學情需要,充分研究教材編排意圖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才能切實有效地推進教學,做到說時有方向、有思考、聽時有步驟、有目標。在新課標新教材背景下,如果教師能堅持對教材的刻苦鉆研、對教學法的推陳出新和對學生學習實際的了解研究,相信英語聽說教學質(zhì)量一定會大幅提升。
參考文獻:
[1]杰里米·哈默.怎樣教英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