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倡導在“做”中“教”、在“做”中“學”。這一理念對于高中英語課程改革有重要指導作用。目前高中英語教學存在教師碎片化處理新教材和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在“教學做合一”的視角下,教師可以在“做”中“教”,二次開發新教材。在學生中實行“小先生制”,教師將話語權交給學生,幫助學生在“做”中“學”,積極采用合作互助的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課程改革;高中英語
作者簡介:李怡曉,江蘇省常熟市滸浦高級中學。
隨著新課改深入,英語課堂的關注點不再是幫助學生對知識點進行理解和記憶,而是讓學生作為主體真正地參與到英語課堂中,教師進一步幫助學生提升核心素養。這也意味著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也有了很大改變,教師從課堂的主體轉變為課堂的引導者。課堂的重點也從教師對知識的講授傳遞轉變為教師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倡導將教師的“教”融入學生的“學”和“做”,“教學做”三者合一,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一、“教學做合一”概述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重要內容。陶行知先生指出:“活的鄉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做。”從中可以看出,“教學做”三者是一體的,三者相互促進,不可分割。教師的“教”促進學生在“做”中更好地“學”,學生的“學”推動教師在“做”中更好地“教”。教學是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學生學習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可以更好地幫助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二者互相成就,共同進步。
“教學做”為一體,“做”是核心,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空談理論知識而不加以實踐,不管是對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無甚益處。實踐才能反映出問題,教師才能更好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學生才能夠運用所學,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及時查漏補缺。陶行知先生曾說:“游泳要在水里游,學游泳,就須在水里學。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讀游泳的書籍,做游泳的動作,縱然學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時候,還是要沉下去的。”這說明了實踐的重要性和必須性。實踐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拓寬學生的思維,掌握學習能力。學生及時地將所學內容進行產出是教學過程的重要一環。輸入固然是重要的,輸出更是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更加體現了“做”是核心。
二、高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新教材處理碎片化
新教材內容豐富、主題多樣,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但對于教師處理教學內容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在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過程中,成績是比較直觀的判斷依據,所以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傾向于把重點放在新教材中的Reading和Extended reading板塊,更加側重于詞匯教學和長難句的講解,從而忽視了單元的主題。對于教材的Welcome和Integrated skills板塊,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通常會選擇淡化處理。雖然新教材內容豐富,單元有明確的主題,為學生學習創設了情境,網絡上也有許多配套資源,但部分教師趨向于選擇效果明顯的練習加講評的課堂模式。這樣一來,教師對新教材的處理就變得碎片化,新教材各板塊各單元之間的聯系和層次也無法很好地體現。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練習加講評占據課堂的大部分時間,話語權依舊掌握在教師手中,學生依然在學習“啞巴英語”,缺少開口的機會。
新教材每個單元都有鮮明的主題,各個單元之間雖然主題不同但有著內在聯系。教材為學生的語言學習創設了很多情境,給學生提供了開口的機會。教學內容也和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幫助學生搭好腳手架,學生可以做到有話可說。但教師會為了趕教學進度而將一些教學內容一筆帶過或者忽略不講,學生在課堂上更像是一個記錄者,記錄著知識點,記錄著語法規則,卻不會整理總結,沒有表現的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一直處于被動輸入的狀態,學生面前有很多知識點,他們吸收這些知識點的方法就是背誦,與如何運用是完全脫節的。為了讓學生學會如何運用所學,教師在課堂中要給學生提供輸出的機會。學生從自己口中講出的對于知識點的理解才是屬于他自己的知識,這是語言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
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詞匯學習十分重要。新教材中詞匯的難度有所提升,這對學生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部分教師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為了節省時間會提前幫學生整理好單詞的相關搭配和重點詞組,然后在課堂上幫助學生通過默寫的形式強化記憶。這樣的詞匯學習脫離了語言環境,效果并不好,事倍功半。每個單元的單詞都出現在這個單元的語篇中。教師在講解詞匯的過程中,把單詞孤立出來,脫離了語境,這不利于學生理解詞匯。單元的語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在帶領學生閱讀語篇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發散思維,了解文化知識,培養學習能力。
(二)教學方式單一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逐漸意識到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依然不乏教師一言堂、填鴨式教學的現象出現。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的關注點依然放在學生的成績上。英語課堂從一門語言的學習變成了背書和默寫的代名詞。記憶背誦是語言習得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但是英語課堂如果只是記憶背誦,那么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魅力就會被弱化。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受教學進度、學生情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部分教師會把教材內容處理成詞匯教學,從而忽視了單元的主題。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關注點都放在詞匯的積累上,學生機械地進行學習,缺少練習的機會。英語是一門語言,教師在教授的時候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幫助學生訓練語言交際能力。借由語言的學習幫助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化,拓寬學生的眼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把課堂的話語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練習所學內容,通過實踐去檢測所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學習能力、文化品格。英語教師要適應新課改,要改變教學理念,從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向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轉移。英語教學的關注點不應該只放在學生的分數上,教師要通過英語課堂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師者,所謂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傳道最為重要,授業次之,解惑最后。話語權要交還給學生,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生應該在英語課堂上學會如何運用這門語言去交流,去表達自己,去闡述自己的思想。
三、“教學做合一”理論在高中英語課堂的應用
(一)在“做”中“學”,二次開發新教材
教師的“教”要融入學生的“做”和“學”。教師的教學不是一股腦地把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要講究教學方法和策略,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學生沒有較好地掌握書本內容,教師試圖用大量的試卷去彌補這一不足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在教師對新教材進行碎片化處理的情況下,學生對于書本知識點的理解也是片面的,是沒有邏輯的。碎片化的知識點無法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教學設計,幫助學生掌握和鞏固所學內容。
新教材和試卷練習并不是兩個獨立的個體。部分教師將新教材和試卷練習區分開,這不利于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也讓課后練習變得沒有方向。
二次開發新教材可以讓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掌握情況對新教材的語篇進行題型改編。教師可以將語篇改編成聽力、閱讀、七選五、完型、語法填空等題型,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置難度梯度,為學生搭建學習腳手架,由簡入難,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點,對語篇的主題也了解得更加全面。學生對于語篇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師就能更好地落實語篇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關注點從知識點的記憶學習轉變為理解運用,這便提高了對于教師在“做”中“教”的要求。
教師二次開發新教材,不僅停留在改編題型,加深學生對于語篇的理解,還應該著眼于大單元、大主題的整體設計。新教材的內容具有整體性、關聯性、層次性三個特點。碎片化地處理教材,割裂了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教師的教學設計應該緊密聯系單元主題,將各板塊串聯起來,幫助學生搭建主題框架。學生可以在了解語篇中文化內容的前提下,自主整理、分析和思考,鍛煉自身的思維能力。在學生理解語篇反映的英語文化的同時,向學生傳遞積極向上且正確的文化觀。在尊重了解別國文化的同時,也要建立起文化自信。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教師應該將外國文化知識的學習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到中外文化的異同。在了解外國文化的同時,教師可以延伸課堂,加深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大單元、大主題的整體設計下,教師按照學生的理解情況逐步整合教材各板塊,逐步加大課堂的難度和深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讓學生能在“做”中“學”。
(二)在“做”中“學”,爭做“小先生”
陶行知曾說:“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自己隊伍里最進步的小孩子。”傳統的英語課堂中,一直是教師占主體地位,這就造成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授課方式,師生之間缺乏交流和互動,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生積極性。新課改背景下,英語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就要求教師精簡課堂話語,準確地向學生傳達要求,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不是一味地講授知識點。教師可以選取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在課堂中和課后擔任“小先生”,這樣既增加了課堂中的互動,又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互幫互助的能力,既把話語權交到學生手里,又給了他們開口鍛煉的機會。在“小先生”發言的同時,教師可以對“小先生”的發言作適當補充。在學生開口的過程中,教師可更準確地了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難度中等的問題可以交由“小先生”為不懂的學生講解,大大節省了課堂時間,課后的有效互動也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增進了學生之間的感情。難度較大的問題可以由教師統一講解,在課堂上啟發學生思考,帶動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網絡上學習資源的豐富,學生接觸到的知識面是極其寬廣的,甚至學生掌握的某些方面的知識比教師還多。讓學生擔任“小先生”也是給了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教師為學生創造條件去展示所學,去運用所學。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既鞏固了所學,又在收集資料、整理內容的時候發散了思維,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不是課堂的主體,而應該是課堂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教師要借助多媒體工具豐富自己的課堂模式,讓學生能夠積極融入課堂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參與到團隊合作中。學生在擔任“小先生”的時候能體會帶助人解惑的快樂,會更為自信。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積極作用。
新課程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對目前高中英語教學存在教師碎片化處理新教材和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教師可以在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理念指導下,改善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師的“教”要融入學生的“做”和“學”,在“做”中“教”,二次開發新教材,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掌握情況對新教材的語篇進行題型改編。著眼于大單元、大主題的設計,通過語篇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課堂并不是教師的一言堂,要真正把話語權交還給學生,教師就要精簡話語,讓學生擔任“小先生”,教師從旁指導。這樣一來,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成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策劃者和指導者。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鞏固所學,鍛煉自己,學習能力也得到提升。通過合作互助的方式,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中,有效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金紅.“愛滿天下”教育理念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5):54-55.
[4]李冰.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學周刊,2018(35):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