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清波
[摘 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的逐年增加為中原文化對外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但留學生的中原文化認同感和傳播意識仍有待提升。河南省內高校和相關管理部門應當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材配置、師資力量、交流平臺、傳播媒介等方面的革新入手,采用多元化的創新性策略加強對留學生的中原特色文化教育,以提高留學生的中原文化融入性和認同感,為中原文化的國際化傳播創造條件。
[關鍵詞]“一帶一路”;來華留學生;“中原文化”;認同感;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48?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7-0007-03
“中原”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常認為有廣義和狹義兩個理解,廣義上的中原是指黃河中下游或整個黃河流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地區。“中原文化是指河南各歷史時期的文物、建筑和遺址、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戲劇、舞蹈、音樂、文學、藝術、技術、民俗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1]中原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通過經濟活動、政治推廣、宗教交流等多種形式,中原文化不斷地對周邊地區進行文化輻射,和中亞、東亞等地區的文化交流由來已久,為當代社會中原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傳播創造了條件。“當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時,中原文化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最能凝聚海內外華人,最能適應中國崛起。”[2]中原文化要實現現代轉型和創新性發展,需要借助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整合提煉,培育地方特色鮮明的中原文化品牌,同時注重國際化交流與合作,以形成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窗口。
在參與“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的過程中,河南所接收的沿線國家留學生數量也逐漸增加,來華留學生在中原地區學習和生活自然而然會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產生一定的文化認同感。因此,對中原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將特色鮮明的河南地方文化資源融入來華留學生的日常教學中,提高中原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群體中的認可度,使其自發地為中原文化代言,是河南打造世界名片、實現文化強省的必要途徑。
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中原文化認同現狀
“文化認同是人類對文化和感知的共識。”[3]對一種文化產生認同感的前提是這一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實力,能夠對外來文化者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使其自發地在心理上認同這一文化范式。對于中原文化來說,要更好地實現傳承和發展,就必須擴大自己的輻射范圍,通過培養特定的文化群體,不斷擴大文化影響力。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選擇進入河南高校學習,在中原大地歷史名勝和民俗風情的熏陶下,其也會對中原文化有所體會和感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在中原文化認同和傳播方面已經有了一定基礎,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基本能夠適應中原文化環境,并吸收了部分中原文化知識。但大多數留學生對中原文化的認同感不夠強烈,未能充分認識中原文化的深刻底蘊,較難體會中原文化與其本國文化之間的歷史淵源,在中原文化的推廣和傳播方面也缺乏自覺性。
其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原文化的方式正在由傳統的被動接受轉換為主動獲取。通過參觀河南各地歷史文化景觀,在旅途中更加直觀地感受中原文化,他們對中原文化的學習更多地以浸潤式體驗為主。觀看微博、抖音、快手等客戶端的相關圖片、視頻等,也使留學生的中原文化學習更加方便、快捷。但是受此影響,留學生在學習中原文化的過程中接觸的信息類型也比較繁雜,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負面的信息,進而影響留學生的文化認同。
最后,專業化、系統化的教學對留學生深入掌握中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現行體制下,大部分高校的留學生中原文化教學仍處于輔助地位,沒有列入留學生培養計劃的核心內容。這種碎片化、割裂式的教學模式很難使留學生系統化、銜接性地掌握中原文化,不能滿足留學生對中原文化的學習需求。
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中原文化認同感薄弱的原因分析
(一)中原文化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
結構合理的課程設置能夠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均衡發展,進而成長為綜合素質過硬的復合型人才。目前省內高校留學生教學課程設置中專業知識課程比重較大,地方特色文化課程開設不足,大部分高校開設的特色文化課程有“中國文化概論”“中國概況”“中西文化比較”等,這些課程都致力于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籠統介紹,具體介紹中原文化的課程較少,留學生無法在課堂上系統學習中原文化,影響了其對中原文化的學理性把握。
(二)中原文化教學模式缺乏創新性
在留學生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都會穿插與中原文化相關的內容,如講到中原地區的歷史人物或特色民俗時,延伸到其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當代傳承,以使留學生對中原文化產生基本認知。但采用的教學模式仍較為傳統,多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偏重抽象的知識傳授而缺乏直觀的圖片或實物展示,使留學生學習中原文化的積極性未得到充分調動。
(三)中原文化教學配套教材短缺
調研顯示,目前市場上雖然已經存在一些針對留學生教學的中國文化教材和讀本,但這些教材在內容上仍比較寬泛,大多是圍繞中華傳統文化進行編寫,對中原文化的專題性介紹較少。中原文化特色教材的不足使留學生中原文化教學缺乏課本依托,成為制約留學生從學理性角度認知中原文化的重要因素。
(四)中原文化教學師資力量不足
目前省內各高校從事留學生一線教學的主要為應用語言學或相關專業畢業的教師,這些教師大多是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雖然他們較高的學歷層次能夠滿足教學的知識要求,但由于他們的教育經歷主要是傳統的應試教育,在地方特色文化才藝知識和相關教學技能方面難免有所欠缺,導致對中原文化的傳授不夠生動形象,影響整體教學效果。
(五)中原文化對外傳播力度不夠
中原文化在留學生中的傳播力度仍有所欠缺,如一部分中國學生與留學生交流時未能主動地傳播中原文化,導致留學生對中原文化的認知產生了一定偏差;一些高校的中原文化學習氛圍不夠濃厚,未能充分利用宣傳欄、校園廣播、雕塑建筑、展覽講座等展示中原文化的魅力、吸引留學生的關注;目前中原文化的對外傳播仍主要借助主流媒體,民間自媒體的傳播相對較少,造成受眾群體不夠廣泛;中原文化的呈現形式過于單一,未能將歷史文化元素與現代科技充分融合。
三、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中原文化認同的創新性策略
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對中原文化的認同感,需要采用創新性的策略幫助留學生了解和學習中原文化,進而使其認同和接受中原文化。河南省內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條件,積極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留學生辦學模式,從課程結構、教學模式、師資力量等方面整合校內外資源,使留學生獲得較高的中原傳統文化素養。
(一)采取靈活的教學模式,將專業課程內容與中原文化相結合
由于教育背景不同,很多留學生入學后都存在不適應中國課堂學習形式的情況。而且隨著漢語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們對課堂教學的多元化期待也越來越高,不僅渴望從課堂上學習到專業知識,還希望從中獲取更多中原文化信息。教師在留學生日常教學中應當調整傳統課堂模式,增加師生互動環節和自主探索環節,可以將與中原文化有關的小故事與留學生課程教學相融合,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其學習中原文化的積極性。
(二)合理設置課程,增設中原文化特色課程,增加地方文化教育的比重
省內各高校應當有針對性地開發中原文化特色課程,首先是中原文化史類課程,通過系統講述中原文化的歷史淵源、構成要素和演變軌跡等,使留學生認識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其次是中原文化專題類課程,可以專題介紹少林武術、朱仙鎮剪紙、禹州鈞瓷、炎黃文化等,使留學生深入了解中原文化的多元性。課程考核方式可以更加靈活,要求學生撰寫中原文化調研報告或論文、展示中原文化才藝技能等方式都可以靈活應用,以考查學生對中原文化的實際掌握程度和探索意識。
(三)根據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和知識層次,編寫配套的中原文化教材,彰顯河南特色
留學生中原文化教學需要與之相匹配的教材。此類教材要根據中原文化的構成體系進行設計,對炎黃文化、文字文化、武術文化、鈞瓷文化等進行專門講解,做到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結合。教材還要有中英文雙語介紹,方便不同漢語水平的留學生進行學習。“教材的內容的編排要適合學習者的特點和需求,適合學習的環境和條件。”[4]編寫教材時,要考慮到不同漢語水平留學生的實際情況,內容體現梯度性。對于漢語水平處于初級程度的留學生來說,教學目標是引導其初步感知中原文化,激發其學習中原文化的興趣;對于漢語水平處于中級階段的留學生來說,要幫助其理解中原文化的政治、文化、歷史背景,進一步認同中原文化;對于漢語水平處于高級階段的留學生來說,要引導其理解中原文化的深刻底蘊,增強其對中原文化的研究意識和傳播動力,能夠進行一定的學術探討或論文寫作。
(四)提高教師的中原文化素養,培養具有地方才藝技能的復合型教學人才
中原文化傳播要真正在留學生教學中落實到位,核心是教師的授課和引導。“對外漢語教師的一項必備的素質就是對文化觀念的深層闡釋能力。”[5]要著重培養一批具有地方才藝技能的教學人才。首先,要加強教師中原文化輸出意識的培養,使其認識到傳播中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課堂教學中自覺融入中原文化內容。其次,還要定期開展中原文化教學技能培訓,豐富教師的中原文化知識儲備,提高其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傳授中原文化的能力。
(五)開發第二課堂,將課堂教學與課外體驗相結合,搭建中原文化多元交流平臺
各高校可嘗試舉辦多種中原文化社會主題實踐活動,幫助留學生更好地融入中原文化。如組織留學生觀看豫劇表演、少林武術、太極拳,欣賞朱仙鎮年畫并參與制作,在學習和體驗中深化對中原文化的認知。利用河南地方文物資源豐富的優勢,和河南省博物院、安陽殷墟博物館、文字博物館、許慎文化園等單位展開合作,讓留學生前去參觀學習,增強其對中原文化的傳播意識。
為了充分調動在河南生活和學習的留學生力量,更好地助力中原文化現代轉型和對外傳播,還可以搭建中原文化的多元交流平臺,使留學生充分參與到中原文化的宣傳推廣中來。通過展演中原特色文化,推動留學生之間相互學習中原文化。或者針對在豫留學生舉辦一些創新創業賽事,鼓勵留學生發掘本國文化和中原文化資源的契合點,實現中原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
(六)充分利用新媒體等社交網絡媒介,多方位推廣中原特色文化
“新媒體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6]社交平臺不只是日常交流的媒介,也成了分享體驗、學習新鮮事物的重要方式。“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的傳播文本碎片化、表達間斷、發布方式簡單易懂、信息可以交互傳遞的優勢使新媒體迅速覆蓋社會的方方面面,中原文化的傳播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開拓一種有效認同和傳播渠道。”[7]留學生來到中國后,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客戶端成了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些留學生會主動尋求可以便捷獲取中原文化信息的渠道,每當接觸到個性化的中原文化,通常會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博客等平臺上進行分享,從而吸引更多的留學生近距離體驗和學習中原文化。
在新媒體時代,中原文化在留學生中的推廣不能僅限于課堂或者書籍、報紙等傳統媒介,而是要充分借助新媒體等社交網絡媒介使其融入留學生的日常生活,打造一個交互分享式的網絡社區也是一種有效形式。通過社區內的個人注冊和信息共享、實時互動等,讓留學生能夠找到歸屬感,使留學生可以共同交流探討中原文化,克服個體學習的孤獨感。
總之,“一帶一路”倡議搭建了中原文化直接溝通世界文化的橋梁,使中原文化與沿線國家和地區歷史文化的交流融合逐漸增多,留學生成為傳遞中原故事、促進中原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載體。充分挖掘中原文化資源,將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和留學生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對中原文化產生內在的認同感,從而自覺地進行推廣,是河南打造世界名片、實現文化強省的必要途徑。
參考文獻:
[1]董召鋒,王莉,吳佳寶.“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原文化建設與對外傳播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9.
[2]劉同般.論中原文化的特點及繼承和發揚中原文化的基本對策[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3):64-65.
[3]韋鐵源.來華留學生的中華文化認同感培育策略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35):193-194.
[4]李泉.論對外漢語教材的針對性[J].世界漢語教學,2004(2):49-57,3.
[5]趙明.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誤區和目標[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3,11(3):81-88.
[6]劉天園,梁紅海.運用新媒體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路徑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12):75-76.
[7]蓋偉.新媒體視閾下中原文化認同與傳播機制探究[J].新聞愛好者,2018,(9):31-34.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