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暢 魏澤崧



摘? 要:城市中以高架橋為主要形式的立體交通迅速發展,導致許多橋下空間出現,這些空間并未被很好地利用起來,嚴重影響城市良好面貌的形成。以景觀都市主義理論作為研究切入點,對當下高架橋下空間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通過解析3個成功的高架橋下改造案例,提出景觀都市主義對高架橋下灰色空間改造中生態修復、營造多維立體空間以及整體統籌三個方面的啟示,以期為當下高架橋下消極空間改造設計提供積極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景觀都市主義;高架橋;橋下消極空間;改造設計研究
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下,城市化進程加快,交通壓力也隨之增大。為了緩解道路擁堵等交通問題,高架橋被提出并廣泛運用于城市交通規劃中。現如今,高架橋已隨處可見,其形式也多種多樣。常見的高架橋有用于市民行走的步行高架橋、軌道高架橋、公路高架橋、樓與樓之間的高架走廊以及架在濱水上空的城市高架橋5種類型。城市高架橋在緩解交通壓力,給人們的出行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如不連續的城市高架橋導致空間破碎、橋下空間無法接收陽光導致生態脆弱以及未得到規劃者的重視導致橋下空間功能單一等問題。景觀都市主義是一種跨學科、跨領域的新型理論,它強調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使景觀作為城市規劃設計相關專業的媒介,構建社會、城市、人與環境為一體的新型可持續發展景觀城市。它將景觀與城市交織在一起,以景觀為載體創造一種新的城市形態和空間結構[1]。將景觀都市主義運用于高架橋下灰色空間的改造中,可以構建多功能的綠色基礎設施、開放共享的公共活動場所、縫合橋下空間與周邊環境的關系,更好地激發城市公共空間活力。通過解析3個成功的高架橋下改造案例,提出景觀都市主義對高架橋下消極空間改造中構建生態網絡系統、多維立體空間、景觀統籌整體三個方面的啟示,以期為當下高架橋下灰色空間改造設計提供積極的借鑒意義。
一、景觀都市主義的產生與發展
景觀都市主義誕生于20世紀末,由哈佛大學查爾斯·瓦爾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教授提出。景觀都市主義就是將城市理解成一個生態體系,通過景觀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將基礎設施的功能與城市的社會文化需要結合起來,使當今城市得以建造和延展。該主義是當今城市建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強調景觀是所有自然過程和人文過程的載體。景觀都市主義強調從“動態過程”的角度去看待景觀,將景觀作為加厚的地面。全面整合地面空間、地下空間、地上空間,規劃出一種彈性的設計策略,使其適應多變的城市活動、內容和形式,而不是生成具體的景觀設計形式。將自然生態和城市相結合,使城市的發展融入到生態演變中去。將基礎設施與“綠色”相結合,改變城市基礎設施功能單一的現象,使城市基礎設施功能與城市生態、人文以及社會有機結合,形成可持續的“綠色”景觀基礎設施。人們不再單單關注場地內部的生態過程與改善,還將關注場地周邊環境,從更大尺度上構建生態景觀網格。其中作為景觀都市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先行者詹姆斯·科納(James Corner)的一系列文章為景觀都市主義理論奠定了基礎,他所設計的紐約高線公園很好地將景觀都市理論應用于實踐,成為現在人們研究景觀都市主義理論的優秀案例。
二、景觀都市主義理論背景下高架橋改造案例分析
(一)紐約高線公園
紐約高線公園是一個位于曼哈頓中程西側的線性空中花園,占地約2.87hm,是一個典型的將景觀都市主義完美應用到高架橋改造案例。該場地過去是一條連接肉類加工區和哈德遜港口的長2.4公里的貨運線,這條貨運鐵路線修建于1930年,后來由于貨運方式發生轉變,這條貨運線路被迫于1980年停止運營。該場地在未開發之前雜草叢生,呈現出荒廢破敗的景象,嚴重影響到紐約城市的更新與發展。20世紀80年代,住在高架橋周圍的居民強烈要求政府把高架拆除。但由于“高線之友”組織的出現,才使得高架被保留了下來。該組織呼吁將高架保留下來并加以改造,對大眾開放使用。詹姆斯·科納團隊接到這個項目之后,對場地現狀和文化進行了梳理,最終通過一系列設計手法,將荒廢已久的高架橋打造成了一個活力四射的綠色空中廊道(如圖1)。
首先,場地采用“植-筑”的設計方式,將景觀融入到基礎設施的建設之中。植被與場地步行道的鋪設結合到一起,使人們走在高線公園中既可以體驗到自然的無序與曠野,也能感受到人工種植的巧妙之處[2]。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多看到的景觀與基礎設施呈現常規的平行關系,但在這里植被與建筑材料相互交叉融合,為人們營造出可以交流共享的公共空間,也為人們圍合出較為隱蔽的私密空間,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時,在植被的選擇和種植上,將景觀生態學考慮在內,場地內保留自身生長的野生植物,注重植物種植種類的復雜性,讓場地的生態景觀隨著時間、空間的不斷變化可以呈現出多樣性,使整個場地成為一個動態、彈性的整體(如圖2)。其次,設計師們尊重場地原有的記憶,沒有對高架橋上原有的鐵軌等遺址進行拆除,而是保留了他們原有的樣子,并在原有樣子的基礎之上加以設計利用,讓其成為高線公園中的一部分,延續了場地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紐約高線公園屬于建立在歷史傳承、生態修復、景觀重塑、人文發展等基礎之上的高架橋改造項目。改造后的紐約高線公園成功地融入到城市肌理之中,讓廢棄的高架橋未被拆除,并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個積極開放共享的活動空間。設計時對場地中的原有野生植物進行保留,以景觀作為載體,營造多樣的景觀形式,展現場地的發展過程,體現場地的歷史文化精神。在紐約高線公園中,科納的景觀都市主義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對場地進行生態修復,強調景觀動態變化過程,“縫合”了由于場地中高架橋的存在而被割裂的城市形態。以景觀的方式重新組合城市現有空間形態,形成一個連續、復合以及整體的空間,引導人們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建立起了一個生態、開放的城市公共空間。
(二)上海蘇州河中環節點“低線公園”
隨著上海“一江一河”總體規劃政策的出臺,對上海蘇州橋進行合理規劃也被提上日程。上海蘇州橋長寧段東起江蘇北路,西至外環線。現在,長寧段11.2公里的蘇州河健身步道已經全面開通。位于長寧區的蘇州河旁的中環,涉及蘇州河、新涇港、哈密路所圍的約3.5公頃。這里的立交橋縱橫交錯,橋下消極空間沒有被很好的利用起來,導致產生了許多橋下消極空間,嚴重影響到了城市良好風貌的形成,阻礙了對蘇州河規劃目標的實現。為了與蘇州橋整體規劃統一協調發展,在對場地周圍進行充分調研之后,分析出場地存在的問題。通過一系列設計手法,將蘇州河中環打造成了一個極具藝術感以及蘊含豐富歷史文化的公共活動場所(如圖3)。
由于橋下空間本身存在色彩灰沉陰暗、橋體高度和寬度的限制等問題,所以導致橋下空間緊張、充滿壓抑感,讓人們在使用時心理上會感到不適,從而影響空間活力的釋放。中環節點“低線公園”通過對橋下空間墻壁以及地面運用彩繪等藝術手法進行處理,使用色彩去“點亮”橋下空間?!暗途€公園”在對橋下空間進行設計時采用三種動物來劃分出了三塊不同的主題區域:北側是以“火烈鳥”為代表的青春主題區域,西側是以“獵豹”為代表的運動主題區域,東側是以“斑馬”為代表的綜合性主題區域(如圖4)。運用景觀敘事性的手段,將三塊被橋體分裂的區域巧妙地串聯起來,保證場地的連續性。其次,根據居民需求,在橋下引入籃球場、輪滑場、觀景平臺、老年人健身區以及親子娛樂區等,為人們提供豐富的體育活動場所以及休閑休憩場所。同時,場地中種植了許多耐陰的植物并結合本土特色植物,營造出豐富的植物群落。注重豐富橋下空間功能和展現橋下景觀的多樣性,增強場地的參與性和趣味性,旨在把場地構建成為一個多層次、加厚的生態開放空間[3]。
上海蘇州橋中環節點“低線公園”設計通過空間再生、景觀營造以及色彩變化等方面,對高架橋下消極空間進行個性化的設計,創造多變的景觀空間,讓場地可以隨著時空的變化呈現出多樣性,可以容納城市中不同活動和功能的開展。改造后的場地,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多樣性的開放共享空間并且消除城市建筑以及高架道路對人們活動的阻礙,提升城市品質。
(三)“低線公園”一期
“低線公園”位于美國邁阿密的城市中心,連接南邁阿密、珊瑚閣區和市中心。場地在未開發之前是一個處于閑置狀態下的高架鐵路下方區域,經過改造之后,它已經成為一個優秀的高架橋下消極空間改造案例。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 與非營利組織 Friends of The Underline 合作,從場地整體出發,使場地與周邊的建筑及環境相協調。通過一系列設計手法,將場地打造成一個美麗的公共開放空間。
首先,為緩解附近居民出行的交通問題,James團隊通過在場地中建立專用的自行車道以及行人步行道,對場地中的人車進行分流,保證附近居民能夠安全的進出場地(如圖5)。同時,由于場地有一部分位于大學城附近,人流量較為密集。通過設置過街天橋,形成更多的橋上橋下空間,合理規劃交通流線,緩解人群擁擠問題。其次,高架鐵路會對橋下空間以及附近的環境造成空氣污染以及交通污染等影響,此外橋下閑置空間會被用來隨意堆放雜物、垃圾等,這也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產生二次污染。James團隊在橋下種植多樣的本土植物,形成豐富的植被群落;在醫院周圍設置“治愈花園”種植一些用于治療的植物并設置雨露花園等。將景觀與基礎設施相結合,增加基礎設施的景觀效果、豐富生態環境,使景觀不僅僅只對場地產生影響,更是可以帶動周邊環境以及城市的發展,最終形成一個完善的城市生態網絡體系。最后,James團隊在對場地進行設計之前積極與社區居民進行交流,聽取了他們的建議。在設計場地時增加了人們的休憩空間,并且利用高架橋具有遮蔽的優勢,在橋下設立了自行車停車區、體育場、聚會空間、冥想空間(如圖6)。人們可以在這里享受戶外藝術,增加場地的功能復合性,周圍居民都被吸引到這里,促進社區居民之間的交流,使社區的關系更加緊密,有利于再造城市活力。
“低線公園”的建設是一個改善橋下消極空間對周圍造成的環境污染、場地割裂、功能單一、邊界模糊等問題的改造案例。改造后的“低線公園”不僅改變了之前橋下的灰暗陰沉、毫無生氣的現象,更是打造出了一個集生態綠色、全民共享、功能豐富、充滿藝術的公共活動空間。在該項目中,James團隊將紐約高線公園的景觀都市主義理論很好地運用到其中。將視覺、藝術、生態、基礎設施相結合,呈現出一個動態、自然、開放、復合的景觀,使景觀將作為一個載體來促進邁阿密城市煥發新的活力。
三、案例對中國高架橋下消極空間改造的啟示
(一)構建生態網絡系統
從景觀都市主義理論的生態修復原理出發,高架橋下消極空間不僅僅局限于對場地內部進行生態修復,還要著眼于大尺度方面,對周邊環境以及整個城市的生態系統進行構建和改善[4]。橋下消極空間主要表現在綠化類型單一、雜物隨意堆放、尾氣排放污染、橋上噪音污染,以上“景觀”共同導致了消極空間的產生。對其進行生態修復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在植物的選擇上,盡量選取喜陰,對廢氣、塵土以及噪聲等污染物有較強吸附作用的,低成本的,抵抗性強的本土樹種,減少后期維護成本。其次,在植物種植方面,緊密結合高架橋的特性,利用獨有的橋柱優勢進行垂直綠化設計,選取一些攀緣植物,經過一定的設計使其有規律地攀附在橋柱之上,形成綠色立面;在一些柱子上也可以固定一些由容器種植的植物組合成的美觀形式來裝飾灰暗的橋柱,形成生態綠墻;在植物的搭配上,做到喬、灌、草合理搭配, 保證植物群落系統生態的自我調節和可持續性, 體現自然生態的動態演變過程[5]。在人工濕地的建設上要注意,人工濕地是通過模仿自然濕地來滿足人類需求的復合系統,濕地中植物可以進行吸附和過濾[6]。加上雨洪管理系統的建立,整體上可以有效地對雨水進行收集、循環和再利用,增強自身的雨洪管理能力。水對于吸收空氣中的灰塵作用顯著,濕地中的水體加上橋下空間陰冷的特點,可以增加場地中的濕度和空氣的流通,使之水體可以增強其自身對吸附污染顆粒的能力。最后,在景觀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將前面提到的生態方面的景觀修復與公共活動設施結合在一起,建設城市公園、城市濕地、城市公共活動空間、綠色街道等綠色基礎設施,將生態與社會運行、文化傳承有機結合起來。景觀都市主義中將城市看做是一個整體的生態系統,并將生態與基礎設施結合起來,對基礎設施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傳統層面,更強調綠色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將這一理論運用到橋下消極空間改造中,有利于橋下生態系統的恢復,構建人工生態,有效地改善高架橋產生的環境污染、噪音污染以及調節橋下氣候,打造點狀高架橋下生態景觀空間。高架橋下空間作為節點遍布于城市之中,對這些節點進行有效的生態修復,會對周圍的環境以及城市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橋下消極空間改造通過綠色生態與基礎設施相結合進行設計,利用高架橋線性特征,形成線性的綠廊景觀,促進城市綠網系統的完善和城市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形成一個龐大的生態網絡系統。
(二)構建多維立體空間
景觀都市主義理論上強調從時空的維度去看待場地的變化,強調景觀的動態過程。針對橋下消極空間改造產生的啟示主要可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考慮。首先,從時間角度,現在城市對高架橋下空間改造出現“千橋一面”的消極現象。為避免這一現象的繼續惡化,增加場地的藝術元素,由于周圍環境不同,每個高架橋都有其獨特的結構造型和地域特色,抽象其地域特色。在不會對橋體產生安全隱患的基礎之上,運用設計手段通過設施小品、藝術裝置、彩色墻繪等融入到場地建設中去,改變高架橋下灰暗陰冷、功能單一的消極特點。場地功能變得豐富,可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提高人們在場地之中的參與度,增加場地不確定性公共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以及過程的復雜性,有利于未來城市的多樣性發展。場地藝術元素的增加應使在對場地本身肌理進行保留和利用的基礎上,結合場地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展,與場地周邊環境協調一致,彰顯場地文化精神,促進城市文化內涵的可持續發展。其次,從空間角度分析,綜合考慮地上、地下、地表三者復合發展,構建多層次、立體化城市體系。由于高架橋下空間較為復雜,導致周邊居民無法安全有效地進入到橋下空間中,成為橋下空間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之一。為保證交通的可達性,可以通過修建人行天橋、地下通道或者人行橫道加信號燈等,削弱場地邊界,保證行人可以安全快捷地進入場地。在對場地進行規劃的時候,建設面向全齡人的公共活動空間,形成一個功能多樣化、主題多樣化的生態、休閑、娛樂、文化復合的橋下空間。景觀都市主義理論將景觀看作是一個加厚的地面,強調景觀不應只被視為是薄薄的一層表面,而應被看作是一個有厚度的并且能容納各種城市功能的立體容器[7]。橋下消極空間改造將這一理論運用到場地之中,有利于橋下空間在設計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橋下空間,實現多個場地功能的復合,使公共活動能夠不受時間、空間的阻礙,連續不斷的發生。高密度城市化發展進程之下,高架橋下空間向著多維立體化方向設計,對城市實現集約利用土地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有利于城市可持續發展。
(三)構建景觀統籌整體
對每個高架橋下消極空間改造設計研究,不應該局限于哪個高架橋出現了問題就去解決哪個,而是應該著眼于整個城市所有的高架橋,對高架橋總體改造有著整體統籌的策劃。通過總體分析高架橋下空間,橋下空間特征根據橋下空間形態不同、空間高度不同以及橋體結構不同等,可以將城市中的高架橋劃分出許多形式的空間。不同形式的高架橋其對應的解決策略也是不同的,例如:按照橋下空間形態的不同,將橋下空間分成節點空間和線性空間。節點空間大多處于交通流量較大,周圍業態較為發達的地方,可根據節點空間的大小以及周邊環境需求,設置一些城市公園、休閑設施以及便民基礎設施等。線性空間上方多為城市地鐵以及高鐵等,橋下空間形態處于一個帶狀形式,連通性強,可以將生態融入到場地之中與交通進行結合形成城市慢形景觀步道[8]。在此基礎上,城市方面應該對高架橋下空間改造有一個整體上的規劃設計,明確場地呈現出來的空間特點。確定場地的功能定位后,做到與周邊的建筑群及環境相協調、用地性質及功能相適應,對場地進行有效的設計,增加綠色基礎設施、人文藝術和景觀裝置等,使設計可以做到因地制宜。景觀都市主義作為一種跨學科、跨領域的新型理論,通過協同整合各個不同專業學科,整體而統籌地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并以景觀為載體創造一種新的城市形態和空間結構。景觀都市主義這一理論引導高架橋下消極空間改造,可以將每一塊高架橋下空間通過合理的景觀生態聯系起來,構成一個有生命力的整體系統,從而形成“景觀城市”。對實現橋下消極空間轉化為積極空間,最大程度地優化橋下空間,挖掘場地優勢,提高空間利用率以及縫合城市肌理的破碎。
四、結語
隨著經濟建設以及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高架橋下消極空間已經嚴重影響了城市風貌的形成。由于我國對高架橋下空間存在問題認識較晚,對橋下消極空間規劃改造設計研究還不夠深入。目前,對其改造多停留在政府政策上面,沒有一個完整性的設計策略,導致現在大多數城市中高架橋下空間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仍然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本文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理論體系,目的在于構建一個多層次,復合的動態、自然、開放的景觀,將景觀作為一個載體,融入到城市的每個角落,“縫合”被高架橋割裂的城市面貌,使城市持續健康發展。通過分析了三個對高架橋進行改造的案例,從構建生態網絡系統、多維立體空間、景觀統籌整體三個方面提出了基于景觀都市主義下對高架橋下消極空間改造設計啟示,希望能對我國高架橋下消極空間改造設計有所借鑒[9]。
注釋:
圖片來源
①圖1來源:四座高線公園設計:在這里,從平等.[EB/OL].[2022-06-27].http://news.sohu.comlaL561379391_121124407。
②圖2、5、6來源:高線公園原班人馬再出新作!這次竟是“低線公園”?[EB/OL].[2021-04-19].https://mp.weixin.qq.com/s/j8C6DBo1VZ7i0vkFd-ye4g。
④圖3、4來源:蘇州河中環橋下空間升級改造,“斑馬”“獵豹”區域今起開放![EB/OL].[2021-06-30].http://www.artdesign.org.cn/article/view/id/50278。
參考文獻:
[1]翟俊.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的景觀城市[J].建筑學報,2010(11):6-11.
[2]劉海龍,孫媛.從大地藝術到景觀都市主義——以紐約高線公園規劃設計為例[J].園林,2013(10):26-31.
[3]汪潔瓊,江卉卿,潘晶,潘凱臨.橋下空間城市更新與空間重構——以上海市蘇州河中環節點橋下空間為例[J].住宅科技,2021(10):8-12.
[4]林慧穎,王士君,宋飏,王雪微.基于城市更新和景觀都市主義思想的棕地改造——以長春市拖拉機廠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5(11):57-63.
[5]秦凡凡,殷利華.橋陰海綿體顆粒物ENVI-met模擬及水景觀改善研究[J].城市建筑,2021(4):155-157,191.
[6]劉濱誼,張德順,劉暉,等.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園林,2013(3):6-10.
[7]王一,鄭奮.高密度環境下的城市公共空間建構——景觀都市主義的策略與方法[J].南方建筑,2015(5):64-69.
[8]包悅,羅友斌.城市雙修背景下的橋下空間綜合提升方式探討——以廣州市天河CBD地區為例[J].規劃師,2018(5):60-65.
[9]葛舒眉,張京祥.優雅地存在:景觀都市主義視角下的河流復興[J].國際城市劃,2012(3):113-117.
作者簡介:
孫暢,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
魏澤崧,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