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雨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有目的性與原則性地投放美工區材料,對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有著積極意義。美工活動是幼兒最喜歡的游戲環節,對培養幼兒的審美觀念和藝術造詣等綜合素養有著積極意義。然而,受到傳統教學觀念和固化手段等影響,在美工區材料投放中普遍存在種類單一與投放缺乏層次性等問題,導致材料的作用價值發揮不理想。還需本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材料投放問題,以此推動幼兒教育加速改革。本文主要對幼兒園美工區材料投放的組織與實施進行闡述,分析材料投放的原則與現狀,提出建設性的整改對策,希望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優化與高效利用起到積極參照作用。
一、幼兒園美工區材料投放的原則
材料投放的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安全性。幼兒園教育需將促進幼兒健康與保護幼兒的生命放在首位,美工區材料的制作與投放也應如此,選擇無毒無害的制作原料,尤其是利用身邊廢品進行美術創作時,需將材料徹底地清潔消毒后再使用,以確保幼兒的安全。二是趣味性。興趣是提高幼兒參與積極性和啟發思維的關鍵,投放形象夸張與顏色鮮艷的游戲材料,更利于創設游戲情境,從而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三是靈活性。幼兒不會持續對一項活動保持積極的興趣,當幼兒對操作材料失去興趣后,材料的價值功也隨之弱化。因此,提供的材料不能一成不變,還需根據教育目標與幼兒的發展需求等,及時進行材料的調整和補充,激發幼兒主動探究與操作材料的欲望。四是目標性。游戲材料是幼兒探索與學習的載體,美工區活動的形式相對開放,但材料投放在推動教育目標盡快實現方面的作用價值不能忽視。要求教師根據幼兒的身心特征和教育目標,有的放矢地投放美工活動材料,發揮材料在激發幼兒表現欲和成功欲等方面的隱性價值,從而逐步提高幼兒的能力水平。五是層次性。根據幼兒不同的年齡階段,提供難易程度不同的游戲材料。同一年齡階段的幼兒,教師應根據他們個體差異,投放不同層次的材料,促使幼兒在美工活動中始終保持高漲的熱情,從而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學習與發展。六是豐富性。美工區活動的質量,直接受材料投放豐富程度的影響,不僅要確保充足的游戲材料數量,還需要做到種類多樣化,同種性質的游戲材料以不同的形式展現,滿足幼兒的活動需求。但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材料過多過雜地投放,會讓幼兒在材料選擇上浪費時間,從而無法專注地操作,不符合材料投放的初衷。因此,需充分考慮材料與幼兒需求、活動目標等方面的關系,合理投放操作材料。
二、美工區材料投放中的問題
第一,材料投放的來源單一。幼兒園美工區材料的來源,主要是以幼兒園購買和教師自制及家長提供的方式為主。幼兒園與社區的合作力度不足,社區與家長提供的材料相對較少,家長提供材料的主動性相對較低,同時沒有實現社區資源的有效運用。
第二,未把握材料投放的時機。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應體現出以幼兒為本的教育思想,確保幼兒活動的自主性,以促使活動順利開展。但教師的強制干預和指導及支持行為,會直接影響幼兒活動的自主性。而材料投放也屬于干預活動行為,大部分教師存在材料投放時機不靈活的問題,不利于幼兒活動的自主開展。
第三,材料投放的依據不足。教師在投放美工區材料時,沒有貼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僅圍繞主題內容投放材料,過度依賴教材上的內容。幼兒在興趣與發展速度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主觀隨意地投放操作材料,無法保護與發展幼兒的個性。
第四,低結構材料少。在課程游戲化的背景下,幼兒園教育需注重幼兒的自主性與創造性培養,而自然材料與低結構材料的固有屬性,是其他材料無法取代的,符合幼兒的認知能力與基礎水平。忽視低結構材料的投放,一味地投放過多的高結構材料,不利于幼兒的發展。
三、加強美工區材料投放的對策
(一)廣泛收集美工區材料
收集多樣化的美工材料,激發幼兒自主創作的興趣,包括排筆、蠟筆和炫彩棒等;水彩顏料、國畫顏料及水粉顏料等;海綿紙、瓦楞紙、素描紙和報紙等;紙杯、面團、吸管和易拉罐等各種手工材料。除此之外,還需要投放多維的輔助材料,支持幼兒的個性化創作,包括貝殼、干花、奶粉罐及毛線等生活化的輔助材料;團扇、面具和保麗龍球等半成品及成品材料。
(二)層次性地投放材料
第一,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特征,合理投放美術基本技能的工具材料。小班的幼兒普遍以簡單的繪畫為主,美工區域活動對幼兒的技能要求相對較低,可通過涂鴉的方式引導幼兒逐步了解與學會簡單使用基本的繪畫工具和材料。在區域活動的繪畫投放中,為了提高幼兒對手的控制能力,可通過棉簽棒、軟筆和各種拓印材料,強化幼兒對色彩和繪畫的感知,同時減少硬筆的投放,避免傷害幼兒。中班的幼兒具備利用工具描畫出平穩且有力度的線條的繪畫能力,知道如何運用線條和圖形簡單地表達物體,可以為幼兒提供相對簡單的動物畫、風景畫及人物畫等,便于仿照繪畫,并提供蠟筆等材料進行涂色。大班幼兒具備觀察物體詳細部分,以及畫出所想、所看和所聽到的事物,掌握了使用蠟筆與水彩筆等繪畫工具的基本方法,可以有目的地依據繪畫的內容合理選擇各種表現形式。除此之外,在提供泥工與紙工等基本技能工具材料時,也需要注意幼兒在年齡上的差異,考慮幼兒所掌握的技能。尤其是在幼兒藝術思維教育領域,需注意創建幼兒良好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條件。通過保證材料的適當、適量及安全,提高活動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加強知識和技能的滲透,促進幼兒的素質發展和能力構建,以盡快實現教學目標。
第二,根據相同年齡階段幼兒的個體差異,層次性地操作材料投放。針對同一年齡階段中的不同幼兒,需充分考慮幼兒的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做到梯度性的材料投放。梯度是材料結構與材料難度等方面的層次性,讓各個發展水平的幼兒都有相應挑戰的材料。如在大班泥塑活動中,對能力相對較強的幼兒,幼兒在欣賞圖片后,根據自己的經驗,通過搓、切、刻等方式,獨立完成形態各異與造型夸張的創作;能力適中的幼兒可采取裝飾作品模型的活動方式;能力基礎層次相對較低的幼兒,以超輕黏土裝飾作品模板的活動方式為主。
(三)重組使用操作材料
教師直接投放美工區活動材料,不利于材料作用價值的充分發揮,可通過低結構材料重組的方式,滿足幼兒美工活動的需要。通過營造良好的動手操作氛圍,讓各種廢舊材料在幼兒的嘗試、探索及操作中相互組合,變成了創意的工藝品與趣味十足的游戲玩具。教師需要做好思維引導工作,讓幼兒將注意力放在所有材料上,而不是單一的某個材料。幼兒通過深入思考這些材料的使用方法和策略,采用粘貼、拼擺、撕、剪等方式,展開想象與巧妙構思,相互搭配各種材料,最終創造出精美與生動的畫面或圖案。如在繪畫活動中,可以將木棒與布條組合,蘸取顏料后抖在畫紙上,營造出星空閃爍的效果。又如,在拓印畫中、在玩具上涂抹顏料,印在畫紙上,能夠突顯作品的創意性。在組合創作等活動中,加工重組教師投放的操作材料,有利于強化操作材料的可操作性和多變性,更能達到意想不到的創作效果,對幼兒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等綜合素養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尤其是廢舊材料的循環應用,通過加強環保教育的滲透,培育幼兒的節約意識,使每個幼兒都能發自內心地支持“變廢為寶”活動。比如,把舊的掛歷紙制作成大樹的樹干等,能提高幼兒的親近感,挖掘一種材料的多功能使用價值。在實踐操作中,加強環保意識滲透,支持與鼓勵幼兒同時加強環保意識滲透,更利于節約成品材料。
(四)及時調整材料
首先,美工區材料種類不能過多過雜。同一品種的材料數量較多,會讓幼兒選擇困難,同時會出現取放易亂等現象。因此,教師應充分結合幼兒的興趣、愛好、需求及能力,保證投放材料的種類和數量適當。如大班立體創作活動中,一次性投入過多的羽毛和亮片等材料,會出現幼兒爭奪材料或裝飾混亂等問題,無法發揮自身的想象來表現物體的特征。而適當投入羽毛和亮片等材料,特別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能保持冷靜的游戲態度,認真觀察和深入分析這些材料的特征,再依托自身的想象創造使用方法,最終有序、穩健地完成裝飾任務。
其次,可根據主題活動,引導幼兒廣泛收集本土材料。如在《秋意濃》的主題活動中,可以讓幼兒收集豆子與玉米等多樣化的本土材料投放到美工區中,隨意搭配和自由選擇藝術作品的呈現方式,創作出各種富有趣味的手工作品。在活動開展前,教師還可以制作一些帶有解釋說明的標簽,闡明豆子、玉米等本土材料的名稱、品相及用途,然后要求幼兒將所收集來的材料,按照標簽說明進行歸類。這樣一來,既能達到開闊幼兒視野思維的目的,又能幫助幼兒增長見識和積累經驗。本土材料的收集與靈活運用,不僅有利于特色美工區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更有利于突顯人文與地理特征,充分地展現當地人文環境和地方特色。如投放各種各樣的線和梭,在織網小能手的主題活動中,引導幼兒掌握梭子繞線的技巧,了解家鄉漁民的勞動工具,體驗勞動的快樂。
再次,教師在進行美工區材料投放的過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視所有材料的安全性。在投放到美工區前,幼兒教師應仔細地對所有材料進行篩選,一定要確保該材料具有安全標識,所有的質量安全有據可查,并且材料具有閱讀使用說明,能讓幼兒準確地了解如何使用這一種材料并且選擇最為恰當的操作方法,確保幼兒在操作材料的過程中,該材料本身不會對幼兒造成任何傷害。在材料使用的過程中,教師應觀察幼兒的游戲行為,了解幼兒能否按照正確的操作方式進行材料的操作,而如果該材料的顏色相對較為鮮艷,教師首先要求幼兒不能把材料放在嘴巴里面啃咬,避免出現攝入過多色素或是重金屬的情況,可能會造成幼兒中毒的危險。在材料使用后,教師應該對材料進行定期的更換保養,并且淘汰過老舊或者已經存在破損的材料,所有的材料一定要定期清洗,再對材料進行及時的消毒殺菌,美工區所有的材料都需要注意收拾妥當,一定要做好擺放整齊,分類規范,避免由于擺放過于凌亂而絆倒幼兒。
最后,定期更新部分材料。根據幼兒的發展需求與不同年齡段的教育目標,及時地調整與補充操作材料。對幼兒不感興趣的活動,教師要進行及時的分析,深入了解幼兒不感興趣的原因。若是投放的輔助材料過于單一,教師應通過一種材料遞進延伸使用等方式,鼓勵幼兒創新應用材料。在幼兒材料數量更新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幼兒美工區輔助材料的種類和數量,才能真正地滿足幼兒使用時的需求。小班幼兒教師需要提供種類、數量多的材料,以滿足所有幼兒可以做到公平游戲,幼兒教師也需要靈活地運用能貼近幼兒日常生活中的小材料,如一些小的實物、自然物等輔助性材料。此外,生活中常見的紐扣、吸管、棉簽等,還可以從大自然中搜集更多的與輔助性材料相關的內容,例如,野草,樹枝,豆類等都可以作為輔助性材料投放到幼兒美工區中。由于幼兒對日常生活抱有極強的好奇心,對新鮮事物具有極強的探索欲望,教師需要及時更換美工區中的材料。為此,教師在滿足幼兒探索欲望的同時,建設好美工區材料的物質基礎,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隨時增加或減少美工區的材料,每隔一段時間調整一次材料,給幼兒提供更多可操作材料,滿足其自身的欲望,提高其注意力,確保幼兒對美工區材料始終充滿新鮮感。
如針對顏料的使用,可組織幼兒開發拓印與印染等不同的玩法,讓幼兒在不同主題背景下積極參與活動,實現操作材料的重復利用。也可以鼓勵幼兒將自己喜歡的玩具等材料投放到活動中,與同伴共同交流和分享,更有利于提高幼兒珍惜操作材料和挖掘材料多種用法等意識。除此之外,還需因材料而異,進行全方位的開發。材料的類型不同,特征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可以根據各種材料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創作手法進行全方位的開發。如在上色環節,竹筒與貝殼等材料有易著色的特點,可以利用水彩和水粉等繪畫工具,在海螺與貝殼等材料上進行上色。如在造型環節,利用舊報紙與木膠自制紙漿,再用紙漿創造成各種瓶罐,也可以做紙漿畫。報紙卷起來的小棒,可用作支撐物品或體育用的接力棒等物品。如在拼搭環節,利用海綿塊、牙簽和果凍盒等材料拼搭及粘貼,制作成房子與小船等。如在粘貼環節,利用材料本身的特點進行趣味粘貼,如花瓣粘貼、豆類粘貼及竹葉粘貼等。
四、結語
綜上所述,材料在區域活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師應在美工材料投放中,從購買現成玩具、玩法單一及忽視幼兒主體地位等傳統的教學觀念中脫離出來,從活動長久發展、幼兒發展需求和教育目標等綜合因素入手考慮,收集和投放低成本、活動功能多元化的材料,不斷豐富幼兒的區域活動,培養幼兒綜合素養。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