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會榮
伴隨“雙減”政策的頒布及實施,多數學習時間也將歸還于學生,由學生自己進行自主學習活動,而對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來說,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顯得十分關鍵。數學教師要讓小學生發揮自己的獨立思維自主地探索數學知識,以此形成學習技能。基于此,本文針對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該怎樣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行了分析。數學中的概念多數都是比較抽象的,難以理解,因此,小學生在學數學期間就會出現學習困難這一現象。由于以往小學數學教學形式多數以教師講課,小學生被動聽課為主,此種“填鴨式”教學形式的效果也很不理想,也并不符合當前“雙減”政策的教學要求。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期間要運用科學的教學技巧,以激發學習興趣為前提進行教學,引導小學生自主學習,這樣一來,才會收獲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意義
自主教學將傳統教學中教師主動教授的方式進行了改變,也改變了小學生被動學習的學習方式,小學數學教師以創建趣味十足的數學課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同時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要求小學生獨立研究問題的同時要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把學生以往的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這也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目的。
(一)增強課堂趣味性,提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在以往數學教學期間,教學形式比較單一化,這就會導致小學數學的課堂氣氛較為沉悶,而小學生在此種學習氣氛中也難以集中精力投入學習,而引導小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就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當課堂充滿趣味,學生才會集中精力投入學習,也會找到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進而增強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的主動性。
(二)提升小學生自身綜合能力
自主教學既可以培養小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創新能力,使他們了解學習的本質,形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因為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升小學生自身的綜合能力。
二、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策略
(一)激發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時,數學教師要及時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動力,這首先就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由于小學生年齡偏小,十分好動,且其自制力也較差,而學數學需集中注意力,更需要學生不斷對問題進行探索和推理以及分析,直至最終解決問題,因此,提升學生在課上的學習動力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學習動力,小學生才會集中精力聽課,數學教學工作才能順利開展。比如,當學生學習“估算”內容時,數學教師可結合小學生日常熟悉的場景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小明想為爸爸準備父親節禮物,挑選了一條領帶、一條皮帶和一張精美的賀卡,媽媽給了他100元,小明卻忘了這三種東西的詳細價格,只記得有一樣是三十多元,一樣五十幾元,還有一樣是十幾元,無法確定100元錢夠不夠買。這時,數學教師可對學生進行提問:“大家認為100元能買下這三種東西嗎?”多數學生都齊聲回答“不夠”,教師繼續問道:“這三種商品的具體價格都不清楚,同學們是如何判斷出來的呢?”學生1回答:“把三十幾的商品看作三十五,將五十幾的商品看作五十五,而十幾的商品也看作十五,最后這三種商品的價格相加約是105元,因此,小明只帶了100元是不夠的。”學生2回答:“為了帶夠錢可將三十幾的商品看作四十,將五十幾的商品看作成六十,而十幾的商品看作二十,都湊比價格本身要大且最接近的整十的數,這樣,三種商品相加大約為120元,因此,小明僅帶了100元是不夠的。”以創設情境的教學方式,激發小學生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熱情,認識到有些數學問題即便不用精確計算,依靠估算和推理的過程就可以很快將問題解決。在此過程中,既激發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也使課堂中的學習氛圍更濃厚,由此也使學生的學習動力更加充足。
(二)激發學生的獨立思維
想要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數學教師首先就要將培養獨立的思維能力作為教學出發點,要讓小學生可以在獨立思考期間展開自主學習。例如,當小學生學習“兩位數乘以三位數”這部分知識時,數學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幫學生復習“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知識。比如,播放一些徒步方隊的相關圖片,以此讓小學生寫出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數學算式,還要引導學生按照算理進行獨立思考:“從兩位數乘以兩位數到兩位數乘以三位數,同學們能抓住的計算規律以及計算技巧是什么?”以此方式教學,能讓學生圍繞這部分主要問題進行獨立探索。
(三)引導小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問題
在“雙減”背景下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重點就是要使小學生學會通過獨立思考進行提問,同時還要學會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最終根據自己的思路解答問題。例如,當學生學習“除法”內容期間,數學教師可這樣進行提問:“假設老師讓同學們去買水彩筆,麗云書店買2支水彩筆需要花16元錢,來瑪麗書店買3支水彩筆要花21元,哪家更劃算呢?”話音剛落,學生1回答說:“去麗云書店買水彩筆是劃算的,因為在麗云書店僅用了16元,而在瑪麗書店卻花去21元,麗云書店比瑪麗書店的錢花得少,因此,到麗云書店買水彩筆省錢。”這時,學生2馬上答道:“我認為去瑪麗書店買水彩筆便宜,因為麗云書店2支16塊錢,那1支水彩筆就是8元,而瑪麗書店3支水彩筆21元,那么1支就是7元,所以,還是去瑪麗書店買水彩筆劃算一些。”數學教師追問:“去麗云書店買3支水彩筆一共要多少元?”學生3答道:“去麗云書店買3支水彩筆實際上就是求出3個8是多少,那就是需24塊錢。”這時教師繼續提問:“帶100元去瑪麗書店可以買回幾支水彩筆呢?”學生4答道:“100里有14個7,因此去瑪麗書店可以買回14支水彩筆。”通過與實際生活聯系的方式提出數學問題,引發小學生獨立思考,這對學生形成自主思考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激發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四)引導小學生主動提出問題
培養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自主學習能力主要是要引導小學生在學習期間可以自己發現問題,同時按照自己已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進行學習時,小學數學教師需給學生創建出學習的相關情景,還要不斷引導小學生及時發現問題,同時不斷鼓勵學生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猜想,并要肯定小學生的猜想。實際上,對數學思維較強的學生來說,在處理遇到的實際數學問題時,數學思維較強的學生喜歡觀察和學習,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解題過程。對喜歡聽講的學生,教師可以采用師生專題討論的方法,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以研討形式提出問題,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語言表達逐步解決難點。對自主性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激勵學生單獨學習和訓練,無須指導,讓他們自己探索,遇到問題立即給予支持。比如,在學生學習物體形狀期間,數學教師要充分對學生進行引導,并要讓學生聯想平常生活中的事物都是哪些形狀,同時要讓小學生通過聯想去發現問題,不斷鼓勵學生對各種形狀特點進行探究,要讓小學生自主尋找問題答案,以此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五)結合實際生活,創建適合的學習情景
數學知識來源生活中,把生活中的趣事融入數學課堂上對小學生理解以及接受數學知識會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數學教師要不斷引導小學生獨立想象,把數學與日常生活結合,以此增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趣味性,這樣,小學生也會比較容易把精力集中在課堂學習中,從而能自主學習。比如,當小學生在學習加減法這部分知識時,數學教師可引導小學生盡情運用自己的想象力,把教室聯想成為果園,而同學們則是不同的水果,接著將學生劃分為小組,分別扮演橘子、蘋果、葡萄等水果,接著再開展加減法部分的訓練,這時,學生也比較容易能投入一般玩一邊學的方法,并且對扮演水果的學習模式十分感興趣,這樣,數學課堂就不再枯燥無味,而是富有生活氣息的有趣果園,以此方式讓小學生在充滿趣味的課堂中牢牢記住學到的數學知識。
(六)通過動手實踐,掌握學習方法
在“雙減”政策的教學要求下,為了有效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數學教師要側重培養小學生實踐操作能力,鼓勵他們參加數學學習活動。尤其是學習立體圖形,用動手的方式探究和解決數學問題,可以提升小學生自身的空間想象力,可以使學生快速融入學習數學知識,進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完“長方體表面積”內容后,數學教師可向學生提出這樣的操作要求:“同學們把自己準備的8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拿出來,再拼成形狀不一樣的長方體,最后比較一下,看一看哪位同學拼出的表面積最大。”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多數小學生都擺出了以下三種圖形:第一種就是將這8個小正方體擺為一排,成為一個大長方體,則表面積為34平方厘米;第二種是將4個小正方體擺兩層,擺為一排,則表面積為28平方厘米;第三種是拿這8個小正方體擺成棱長是2厘米的正方體,表面積是24平方厘米。用體積一樣的8個小正方體擺出來的圖形不同,表面積就會不一樣,這就引發了小學生的思考。經過仔細觀察,小學生發現在這擺出的三種圖形中,表面積最大的長方體的小正方體相接的面最少;表面積最小的,小正方體的相接面最多。讓學生動手操作的目的也十分明確,把操作學習和數學思維、數學知識以及過程進行結合,既使小學生的思考能力得到了鍛煉,也有效培養了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這對小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提升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七)運用數學中的教學工具增加課堂中的趣味
在小學數學教學期間,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多種方法,數學教師需按照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學習的實際情況以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運用合理的教學工具給數學課堂增加趣味,使小學生可以在趣味教學工具的引導下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能讓小學生主動進行學習、主動探索,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常來說,數學教師在課堂上可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工具教學,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當前有許多新穎的教學工具都可以有效增強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同時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數學教師需合理運用身邊的教學工具。比如,多媒體技術教學、簡筆畫、視頻播放,多樣化的教學模型等多種多樣的教學工具都可以增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期間的趣味性,并且這部分教學工具還可以把抽象的知識非常直觀地呈現出來,使課本中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轉變為生動有趣的數學知識,極大提升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有助于小學生準確理解數學概念,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八)使學生互相交流,互相評價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期間,小學生相互交流、相互進行評價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進行相互學習,而在評價環節中,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十分重要。例如,在學習“乘法”內容期間,數學教師可先給學生出示這樣一個算式:[5+5+5+5+2],要求學生討論怎樣把這個算式變為一個乘法算式。學生1答道:“先用乘法計算出相同加數5的和,然后再加上剩下的加數2,即[4×5+2]。”學生2回答:“我把2看成5,先算5個5的和,然后再減3,即[5×5-3]。”學生3回答道:“可以將5看成2,先把5個2的和算出來,再把4個3的和相加,列式為[2×5+3×4]。”當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這道算式后,數學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這些計算方法,問學生有什么發現?這時,學生4答:“第1種方法主要是將相同的加數看作一部分,然后用乘法進行計算,最后再計算出另外一部分,此方法是最好的。”學生5答道:“最后這兩種方法是運用增減的方式將全部加數湊為相同數,然后用乘法進行計算。此方法是最簡便的。”用此教學方法使小學生的思維進行相互碰撞,表達自身的想法,既有認同的學生,也會有反對的學生,由學生充當評價人,評價同學的回答,在相互討論中,讓課堂學習氛圍變得高漲,同時自主學習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總之,伴隨“雙減”政策的頒布,培養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自主學習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小學數學教師要將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當作教學期間的重要教學目標,以簡潔明了的多樣化教學技巧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側重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期間的自主體驗感,讓每個小學生都可以以輕松的狀態集中精力投入數學學習,發揮自己的獨立思維,自由地探索數學知識。在此期間,數學教師仍要繼續創新能啟發小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方法,如此一來,才能落實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任務。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