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宙艷
活力是機體或組織健康運行的表征和動力,教育活力表現為教育教學的新思維、新實踐、新機制、新突破,是一種主體性和能動性的釋放。在教學中經常可以看到,很多學生古詩背得非常快,也能準確默寫,但是讓學生講一講這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自己閱讀之后有哪些體會、感想,學生往往一頭霧水,不知從何說起。這說明學生尚未深刻體會古詩內容,學習只是流于表現形式,課堂因此缺乏活力。而活力課堂能夠有效應對上述問題,在古詩學習中引導學生切身體驗,體會詩句、語意、情感、內涵,這種體驗始終與學生的情感相融合,在教師“言傳”基礎上更有利于學生“意會”,使學生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自主探究,這樣的語文課堂也必然充滿活力。
低年級古詩活力課堂定義及重構意義
活力課堂概念界定
“活力課堂”有明確教學目標和實施流程,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能夠形成良好互動,課堂始終保持創新活力。具體到低年級古詩活力課堂,則是根據古詩教學特點優化教學形式,吸引學生主動思考探究,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始終處于互動狀態,學生能夠深入理解知識內容,課堂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自始至終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下,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從而實現了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這也是活力課堂的優勢所在。
活力課堂重構的重要意義
在小學低年級古詩教學中,學生對古詩意蘊、情境、內涵的理解始終是教學重難點,尤其是古詩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或情感,只有通過學生的切身體驗才能形成共鳴。而活力課堂模式的重構,重點在于結合學生行為、認知、能力等特點,為學生創設具有趣味性、啟發性的教學情境,這樣會增加學生的學習沉浸感,在情境中還原、再現、深化教學內容,以此提高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在活力課堂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古詩文本之間的情感互動更加密切,教學過程中會出現更多的生成性內容,這些內容對于構建學生的知識基礎大有裨益。總之,活力課堂能夠把學生從死記硬背中解脫出來,通過切身體驗構建知識理解、傳遞、積累、應用的轉化途徑,讓古詩教學充滿詩情畫意和人文關懷,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品質,在知識技能、情感與價值觀培養中發揮更大作用。
低年級古詩活力課堂存在的問題
主體性不清晰
一直以來,教師都是課堂的“絕對主角”,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全盤接收,教師會從自己的主觀意識出發,結合教學大綱、高頻考點等設計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上也以主觀經驗為主,很少考慮學生喜歡怎樣的教學方式,喜歡這樣的課堂氛圍,這勢必造成課堂主體性不清晰,教學效果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課堂體驗缺失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總是希望能夠在更短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知識,所以“填鴨式”教學隨處可見,學生雖然有知識學習過程,但卻很少有知識體驗空間,最終導致語文學習中死記硬背,難以難受到語文學習樂趣,在學習中沒有成就感和自覺性,這些都是課堂體驗缺失所致,也是影響活力課堂構建的重要原因。
課堂動力不足
在低年級古詩教學中,一般就是讀、寫、背“三件套”,首先教師領讀古詩,學生背誦、默寫,熟練之后背寫,這樣的教學方式僵化呆板,學生把古詩學習視為一種負擔,在完成書面作業的同時,很少思考古詩特有的韻律、美感、意境等,課堂上死氣沉沉,師生互動缺乏活力,學生缺少自主探究動力,學習效果并不理想。
低年級古詩活力課堂的重構與實踐
創設體驗情境,引導詞與音樂相融合
古詩與現代語言有很大差異,精練的詩句、簡約而委婉的表達方式、古樸的用字,這些都會讓低年級學生感到理解困難,這就出現了古詩課堂“易學難懂”的現象,再加之低年級學生自主體驗能力有限,所以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注重情境創設,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這樣才能從被動體驗轉向主動體驗,從淺層參與進入到深層沉浸,進而陶醉在詩情畫意的課堂中。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理解能力設計體驗式課堂引導詞,通過音樂和引導詞的結合將學生帶入古詩情境中。
比如在學習《小池》這一首古詩時,教師可以播放古風音樂,并以舒緩的節奏引導學生進入古詩情境:“初夏的天氣暖融融的,連風都那么溫柔,池塘邊清冷的泉水緩緩流動,樹蔭倒映在水中顯得天空更加晴朗柔和了。遠遠望去,荷葉冒出尖尖的小角,幾只蜻蜓在水面上飛來飛去,它們挺在小小的荷尖上,好像也被這美麗的風景吸引了……”在音樂和教師的引導詞啟發下,學生仿佛看到了暖融融的初夏美景,小池上的荷花、蜻蜓、微風、樹蔭仿佛躍然眼前,而學生也因此快速進入課堂情境中,跟隨教師一步步開啟詩情畫意的探究體驗之旅。
寄情誦讀,感悟古詩意蘊之美
誦讀是領略古詩詞意境的重要途徑,通過誦讀能夠讓學生體會其中的節奏美、意境美、聲韻美、格律美。在誦讀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古詩所傳遞的情感。但是,在教學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朗讀或背誦古詩沒有抑揚頓挫,更沒有情感體驗,學生誤認為只要“讀得快”就是“熟練”和“掌握”的象征,豈不知這樣的方式絲毫無法領略古詩特有的節奏美、音韻美和意境美,如果不注意就會錯失深度理解古詩的機會。還有些學生認為誦讀就是朗讀,并未理解其中的“情、意、境”內涵。所以,教師要注重古詩誦讀的開展,突出“誦讀”特點,和一般背誦或朗讀區別開來。教師可以為學生搜集一些古詩誦讀素材,讓學生體會其中的節奏、停頓、韻腳等,最重要的是體會其中的情感。
比如,在誦讀中比較《靜夜思》和《池上》兩首詩的情感特點,學生細心揣摩、多次誦讀之后領悟到:靜夜思表達的是作者對家鄉的思念,所以誦讀節奏要緩慢,感情要沉穩;而《池上》表達了作者看到孩子們嬉鬧后喜悅的情感,所以誦讀中要帶著喜悅和憐愛來讀。有了正確的情感定位,學生才能更好地感悟古詩的意蘊之美,同時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古詩學習積極性,讓體驗式課堂真正圍繞學生體驗展開。
詩情畫意,體驗古詩美麗畫面
雖然很多學生很早就已經開始接觸古詩詞,但是,這些古詩僅以誦讀為主,他們根本不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很多學生“仰頭即背,背完即了”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主要表現為很多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流利背誦,但問及這首詩的具體含義卻說不清楚。這樣的課堂表面看很有活力,實際上這種活力很難轉化為學生的理解動力。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可以結合低年級學生善于形象思維的特點去引導,通過“畫古詩”的形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古詩內容,“畫”的方式能夠把抽象的詩意用形象的畫面來表現,這就建立起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銜接橋梁,讓課堂充滿想象和活力,而詩情畫意的語文課堂也會因此充滿古典之美。
例如《江南》是學生進入小學后接觸的第一首古詩,教師可以利用“畫古詩”的形式加深學生的知識記憶。教學后,老師可以布置學習任務單,讓學生在任務單中畫出自己對古詩的理解,可以是畫整首詩,也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句句子來描繪。比如有的學生畫的是密密麻麻的荷葉,這些荷葉高出水面,各種形態天真爛漫。學生把自己的理解用筆畫出來,詩、畫、意相得益彰,學生對古詩的理解也因此更加深入。通過“畫古詩”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詩文內容,將抽象的詩句轉化為形象的畫面。
情景表演,促進學生體驗升華
古詩有非常強的畫面感,但是,如果學生缺乏對古詩缺乏理解,頭腦中就不會形成這種畫面感,進而影響其學習效果。而體驗式課堂重在調動學生的感官體驗,傳統課堂以“視”“聽”為主,而體驗式課堂則注重“視、聽、情、思、意”等多重感官體驗的交互作用,從而體現其“身心俱到”的課堂優勢。在低年級古詩教學中,情景表演就有這樣的作用,通過情境創設、角色帶入等方式,讓學生在“學中做”,以角色表演形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內容,在表演中還原古詩中意境,揣摩作者的情感表達與變化,同時形成活躍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這樣才能深入理解古詩內容,讓知識的理解更為立體。
例如在《詠柳》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唱詩”作品《詠柳》制作成微課件,作為學生的預習內容。這首古詩演唱旋律明快、簡單,幾遍之后學生就能記住。課堂上,教師創設多媒體情境,播放伴唱音樂,學生則表演唱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旋律做簡單的動作,比如抬右手、仰頭45°,仿佛在眺望一樹綠柳……這樣的形式有利于學生掌握古詩節奏,品味其中的韻律特點,同時通過歌唱表演的形式與作者共情,感受春天里欣欣向榮的美景和喜悅心情,通過這種形式揣摩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心情感,這樣的形式往往比教師單純的理論講解效果要好,促進學生綜合體驗的升華。
師生互動,促進課堂體驗交流
體驗式課堂以學生體驗為核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怎樣的具體體驗?哪里理解困難?哪里存在歧義?哪個環節容易陷入理解誤區?這些影響學生學習體驗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本身表達能力有限,所以在體驗式課堂教師務必關注學生的真實感受,而師生互動則是雙方交流、增進課堂活力的有效方式。同時,師生互動也是帶動學生互動的重要契機,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探討交流,或者就某個知識點進行深入探究,在互動環境下,教師與學生處于平等位置,都是觀點表達者,在交流中,學生能夠相互啟發,取其精華,取其糟粕,融合創意,所以,這樣的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自主表達熱情,課堂體驗也會更加完美。
在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時,先引導學生做到熟讀成誦,然后,教師用現代文簡單復述了這四句詩的意思,接下來,就是學生自主復述時間,也就是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情感表達出來。教師之所以只做簡單復述,就是為了給學生預留更大的自主發揮空間,這樣的互動才能體現出學生的自主意識。學生的表述過程也是教師發現問題的過程,學生很容易將“畢竟西湖六月中”解釋為“竟然是六月的西湖”,把“畢竟”和“竟然”混淆在一起,發現問題后,教師并沒有直接糾正,而是提問其他學生:“誰還有其他想法,或者誰還認為剛才這位同學的說法還可以更好的完善?”有學生思考后回答:“我覺得這句話的意思是:‘真不愧的西湖六月的風景。”另外一位學生舉手:“到底是西湖六月風光,和其他季節真的不一樣”……學生們紛紛表述自己的想法,課堂頓時活躍起來,而教師也適時總結引導,告訴學生“畢竟”的意思是“到底、終歸”的意思,在避免學生出現理解歧義的同時,也有利于加深學生的知識印象,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低年級古詩活力課堂重構的積極效果
低年級古詩活力課堂重構為語文教學的創新變革拓展出一條新途徑,而學生則是活力課堂最大的受益者。具體效果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學生的古詩學習興趣明顯增強,在古詩學習中不再死記硬背,而是開始關注古詩中所表達的情感與意境,雖然低年級學生對這些意蘊情感的理解不夠全面,但是從理解深度來看較之以往明顯增加。比如學生會關注古詩中的用字,主動去揣摩誦讀語氣,思考語句的斷句、頓挫規律,這些都是以往沒有的。
二是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所發展。在活力課堂導向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更加積極,尤其是在小組合作中,學生能夠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觀點,同時也能聽取其他同學的觀點,在自由開放的活力課堂上,學生敢想敢說,課堂自主探究氛圍更加濃厚。
三是教學資源應用更加多元化。活力課堂實現了教學資源的高效整合,從傳統課堂以教、教輔為主,到活力課堂吸納網絡資源、多媒體資源、周邊學科資源,“詩、書、畫、誦、演、議、研”,這些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被引入語文課堂,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具有極大的啟發和激勵作用,課堂活力也因此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在小學低年級古詩活力課堂模式重構中,學生能夠“身體力行”,主動揣摩古詩中的情感意蘊和思想內涵。教師的精心設計和巧妙引導起到了“鋪展畫卷”的作用,每一首古詩就像一幅優美的畫卷,而教師則為學生展開這幅畫卷,化身為“導游”帶領學生在“畫中游”,每個學生的體驗不同,所看到的“畫中美景”也會千差萬別,但是“游覽主線、目的地、目標”始終不變,在“萬變”中圍繞一個“不變”能夠緊扣教學目標,讓古詩課堂更具個性化、人文化色彩,深入理解古詩含義、情境的同時,更能夠激發學生自主探究、自主表達的積極性,進而為古詩活力課堂的構建探索出一條新路,實現課堂模式的深度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