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平
勞動教育課程建設是當前中職學校實施勞動教育的主要方向,勞動教育課程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教育部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推進中職生的勞動教育,下以東莞市汽車技術學校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為例,建構“內循環、外調整”的勞動教育課程實施模式,為中職學校勞動教育課程實施提供經驗。
一、 構建“內循環、外調整”的勞動教育課程模式
基于CIPP理論,從背景、輸入、過程和成果四個維度建構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
(一)背景——發展性評價:開展有效勞動教育離不開國家政策支持,尤其是2015年、2020年3月、202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教育部頒發的有關勞動教育指導文件。其次,中職學校對勞動教育存在認識的誤區和勞動教育的邊緣化,課程內容碎片化,學校勞動教育課程組織,由誰組織?怎樣組織?如何組織?還存在模糊認識,也制約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二)輸入——診斷性評價:如何診斷學校的勞動教育狀況,不僅要考評勞動師資,課程體系,評價機制的建設,而且還要考察勞動基地,手段與工具的建設。勞動師資多元化,是目前提高教育效能有效途徑,組建師資團隊,重點培養師資團隊“勞育”能力勢在必行。在資源建設上,拓展多維勞動教育資源,如立足于本校實際,挖掘學科課程中的勞動教育元素,構建視頻,案例等教育資源庫。
(三)過程——形成性評價:立足于學校專業發展理念,有效設計勞動教育課程結構設計,將勞動教育有機觸合到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對勞動教育的內容、師資、途徑、考核、制度、基地等進行合理化的設計與構建,設置獨立勞動教育必修課,構建縱橫交錯的勞動教育課程目標體系,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從勞動觀、能力、習慣、精神四個維度制定了勞動教育課程目標體系。從個性差異視角,開展橫向水平對目標領域進行有效的設計,從標準和內容的邏輯關系,開展縱向水平對目標領域進行基礎、發展、創造層面設計,構建科學、可行的目標體系。
(四)成果——終結性評價:積累和分享勞動成果,總結歸納經驗,建立勞動教育評價、保障、激勵等機制,讓更多的中職學生積極參與勞動,熱愛勞動,讓勞動成為一種習慣。
二、“內循環、外調整”的勞動教育課程模式實踐
為了做好東莞市 2022年教育改革攻堅揭榜項目,東莞市汽車技術學校申報“構建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機制”項目,并成立了教育改革攻堅揭榜項目組,開展綜合改革攻堅工作,項目組針對我校目前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不足,尋找解決問題對策。
(一)前期論證
為了提升對勞動教育重視,加強政策與理論學習,充分理解勞動教育目的、意義和價值,學校項目組成員務必提高學習,落實政策精神。如2015年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2018年習近平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的講話精神,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2020年7月教育部頒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這些文件均指明了勞動教育實施體系的建構方向。
(二)問題診斷
通過前期對師生問卷調查和訪談,目的了解學校當前勞動教育現狀與問題,做到有的放矢,并分析與解決問題,找準活動切入口,歸納如下問題。
1.制度和機制不健全。學校必須建立和完善學校勞動教育制度和機制,頂層設計學校勞動教育,補足勞動教育短板。
2.評價標準不科學。制定符合中職學校學生特點的勞動素養評價標準,深入推進勞動素養于課程的融合。
3.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建構學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4.缺乏協同育人平臺。打造以學生為主體,學校、家庭、社會、企業四位協同育人平臺。
5.教育師資單一。加強勞動教育師資多元化,動員教師、企業師傅、家長、社會人員等形成合力,互促互進,形成教育實施主體聯合機制。
(三)教育實施
1.建構學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成立以校長為組長勞動項目改革小組,依據勞動教育文件精神,完善汽車營銷、美容鈑金、汽車維修與應用三大專業部人才培養方案,針對不同年級學生和不同教學內容,實行“直線邏輯遞進”“螺旋循環上升”“多科并進”“跨學科整合”教學策略與途徑。基于CIPP理論,構建“內循環、外調整”課程模式,形成了一個具有層次性、個性化,以模塊為主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開設了每周1學時的勞動教育與安全必修理論課程,增加了與勞動教育相關的第二課堂社團課。
2.打造以學生為主體,學校、家庭、社會、企業四位協同育人平臺,制定適宜學校的中職勞動教育制度和方案,特別是涉及生產性勞動教育,不斷完善頂崗實習機制,尤其是安全,保障,評價機制建設。融入“混合式”勞動教育專題講座、班級主題班會等活動,學生處和就業辦進一步規范居家性、生產性勞動教育制度與機制,激發學生勞動興趣,提升學生勞動意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3.當前,學校勞動教育評價主體比較單一,家校共育的效果不明顯,尚未形成教育合力,勞動教育評價關系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關系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總要求,關系到學校、家庭、社會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因此,學校制定符合中職學校學生特點的勞動素養評價標準,深入推進勞動素養于課程的融合,應用“全程+動態+多元”電子檔案評價方法,調控勞動教育課程建設過程。
(四)目標達成
1.建立科學的,適宜校本特色的評價系統。結合文獻成果與學校勞動教育評價現狀,整合并提出中職生五大維度評價體系,即勞動觀、勞動行為、技能、安全、創新五個方面制定標準,并形成《東莞市汽車技術學校學生勞動素養測評》量表。強化勞動素養評價并納入綜合評價體系。加強自主創新,開創多元化的勞動教育評價方式,建立勞動學分制度,以此增強師生參與勞動教育的積極性。
2.學校通過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平臺建設,建立了“途虎產業學院”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度融合育人全過程,為學生生產勞動課程實施探索了新路徑。
3.拓展校社家聯動服務性勞動課程,團委和學生會構建了“校內+校外”團建設新模式,開發了一個融個性化、綜合化、可視化于一體的勞動教育課程評價平臺,樹立一批典型案例,推進勞動教育資源庫的建設。
4.建立一批勞動教育教學基地。充分開發學校的土地資源,打造特色“樂創園”實踐基地,將“樂創園”公共綠地為學生提供種植花卉和蔬菜。利用學校的實訓教室,開展汽修、電子技術實訓活動,開展具有勞動教育特色的第二課堂社團課。
三、勞動教育課程模式實施的建議與思考
(一)中職勞動教育課程開發遵循“四性”,即規范性、專業性、整體性、教育性
加強對中職勞動教育課程的有效開發,一是尊循規范性,課程開發遵循教學標準,遵循專業人才培養規律,體現規范性、適應性和可行性。二是整體性,課程設計對象是學生群體,開發需要依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注重學生間的個性差異,注重課程教育有序性,注重整體又要注重部分,把勞動教育貫徹于三年教育生涯,體現出階段性,最大優化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三是教育性,中職勞動教育課程的有效開發,不能忽視樹德、立美、強體、長智綜合育人。四是專業性,勞動教育課程應結合專業特色,以提高職校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培養擁有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人才為主要目標。
(二)構建中職勞動教育“四類”課程,即勞動教育理論課程、勞動教育活動課程、勞動教育隱性課程、勞動教育融合課程
融合課程挖掘公共等學科課程中的勞動教育元素,構建資源庫,采取學科融合滲透的形式,向學生灌輸勞動價值觀,提升創造性勞動工作的能力。活動課程以專題講座、主題班會、模范進校園等開展“勞動周”等實踐活動,活動課程不僅在形式上十分靈活,在內容上也相當豐富。理論課程以學校的課程標準為指引,開展勞動必修課程、課堂,傳授必修的勞動知識與技能,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傳授當前的勞動法律與法規,提高學生的安全和保障意識。教育隱性課程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建設,滲透各種勞動教育元素,營造積極向上的勞動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勞動教育,培養良好勞動習慣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其獨立生活的能力。
(三)基于CIPP理論,課程深入融合“四元”評價機制,即發展、診斷、過程、終結性評價
基于CIPP理論,勞動教育課程從背景、輸入、過程和成果四個方向建構評價體系,結合中職生的學習特點,構建健全評價體系,以評促改,促進中職勞動教育課程的發展。首先是建立評價標準,尤其是中職《勞動教育》課程標準。其次,明確課程評價對象多元化,既包括對課程本身、師生評價,也包括學校,家庭執行機構和主體的評價。再次,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開展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學生互評等,從不同的角度與視野,棄其糟粕,整合各方優點,提高評價的有效性。
優化和完善中職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積極推進勞動教育改革,構建“內循環、外調整”的勞動教育課程模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