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進 張帆
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第一站,走進高標準水稻種植基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稱,要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好這片產糧寶地,把糧食生產抓緊抓牢,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成都如何守好自己得天獨厚的“天府糧倉”?
“天府之國”農業優勢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其轄成都平原及其附近丘陵地區,從古至今,因為河流密布、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特別是成都平原,氣候溫暖濕潤,夏無酷暑,冬少嚴寒,地處中國南、北兩大水系的交叉區域,由東向西,河網密集,構成自流灌溉水利系統,在農業的發生上既接受了來自長江流域的稻作文化,也接受了來自黃河流域的粟作文化,形成了源遠流長而又特色鮮明的農耕文化,自耕自足,樂觀包容,耕讀傳家,安定富裕。
據史書記載,約公元前5世紀中葉,古蜀國開明王朝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雙流)遷往成都,構筑城池。借西周建都典故,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成都平原地區海拔較低,整個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也造成其每逢豐水季節便受洪水之患,蜀人自古就創造了使用榪槎和竹絡籠石截流并分段排水的工程技術,都江堰水利工程更是蜀人先輩在長期與洪水斗爭過程中智慧的結晶。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古蜀地區種植稻谷的歷史非常悠久。《山海經》記載“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可知這里很早就生產優質稻谷了;“糈以稻米,白菅為席”,可見稻米不僅滿足人們的日常之需,還用來敬獻神靈,是祭祀等重大活動中的珍貴祭品。
從史書與地方志的記述看,戰國時期秦惠王派軍攻取巴蜀之后,很短的時間就在這里征用了眾多兵員,籌集了大量軍糧與軍需物資。《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司馬錯率巴、蜀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漢祖自漢中出三秦伐楚,蕭何發蜀、漢米萬船而給助軍糧,收其精銳以補傷疾”,足見當時蜀地生產稻米的數量非常可觀。《漢書·高帝紀》記載楚漢戰爭過程中曾發生過大饑荒,“關中大饑,米斛萬錢,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漢”。因為有蜀漢提供的稻米保障,所以才渡過了難關。秦朝依靠巴蜀的富饒而統一了全國,劉邦利用巴蜀的人力物力戰勝了項羽,都是仰仗蜀地盛產稻米而開創了豐功偉業。
四川是我國西部唯一的糧食主產區,也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成都平原作為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對于保持四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抗日戰爭期間,作為大后方的四川在國難當頭之際,克服重重困難,承擔起了供應抗戰軍需民食的歷史重任,先后出糧8000多萬斤,為抗戰取得最后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后,成都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發展逐漸提速,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也在不斷優化,機械化程度明顯提高,農業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不斷提升,1978年至2018年,糧食單產從每公頃4010公斤增長到6012公斤,農業機械總動力從40.1萬千瓦增長到384.4萬千瓦。
近年來,成都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等重大機遇,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統籌謀劃、一體推進,在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擴大糧食生產面積、推進糧食產業園區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在2020年實施“米袋子”、“菜籃子”強基行動以來,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開展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等專項整治,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58.04萬畝,2021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572.8萬畝、產量230.6萬噸,實現了糧食供給“口糧基本自給”。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形勢下成都糧食安全仍面臨著嚴峻挑戰。一方面是耕地面積剛性減少和農業結構的調整,受土地因素影響,在發展空間上受到扼制。另一方面是人口剛性增長,受發展方式限制及發展規模控制,保證區域糧食供需平衡的難度加大。人口數量的增加以及耕地數量的減少為城市持續發展帶來巨大壓力,糧食安全問題逐步演變成制約成都市發展的重要因素。
“更高水平”如何打造
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我國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世界經濟復蘇脆弱,氣候變化挑戰突出,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極為繁重艱巨。黨中央著眼國家重大戰略需要,提出必須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部署,強調農業生產要穩,穩定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切實穩定和提高主銷區糧食自給率,堅持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將“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升到“底線”的高度,全文5次提到“糧食安全”,并強調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強化糧食庫存動態監管、落實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推出“長牙齒”的硬舉措,從中可以看到國家對抓實抓牢糧食安全問題的決心和魄力。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強調,要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好這片產糧寶地,把糧食生產抓緊抓牢,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在新形勢下,端牢中國飯碗,成都必須守好自己得天獨厚的“天府糧倉”,在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重要時期,筑牢糧食安全意識,守牢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底線,堅持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是嚴守紅線,護好耕地。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要用“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來保障“命根子”的糧食安全,分類明確耕地用途,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確保耕地實至名歸、良田糧用。持續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快推動現代糧油產業園區建設,切實抓好土地流轉用途監管、耕地種植用途管控和撂荒耕地治理,面對世紀疫情、地區沖突、極端天氣等因素對全球糧食生產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我們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深入實施藏糧于地戰略,以穩產保供的穩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二是創新政策集成,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要合理保障農民種糧收益,探索綜合性補貼政策。一方面加大直接補貼力度,在落實現有補貼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地方財政對種糧的補貼力度,將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資金向糧食生產傾斜,盡可能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另一方面加大間接補貼力度,可嘗試通過建立糧食生產的外部效益評價體系,科學評價和量化種糧的社會貢獻,通過降低農民享有公共服務的成本來反哺和獎勵種糧農民,從社會化服務和社會保障的角度來激勵農民。再者加強機制和體制,如創新糧食生產模式,根據成都平原氣候合理安排茬口,因地制宜推廣糧經復合種植模式,既能保障蔬菜、瓜果等特色農產品供應,又能提高糧食播種面積;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引導種植大戶積極投身糧食生產,積極支持土地向種糧大戶合理流轉,提高種糧規模效益;創新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完善糧食生產的農資供應、機械化服務、糧食收儲服務、農業金融保險服務、農業信息服務等服務體系,提高種糧效率。
三是強化糧食安全科技支撐。始終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效銜接,持續提升糧食產業競爭力。一方面持續加大科技投入,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發揮在蓉科研院所、涉農高等學校、農業科技型企業等科技創新人才智力優勢,聚焦糧食安全開展產業發展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攻關,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創新支撐強化行動計劃,做強糧食安全科技內核;加快推進在蓉農業產業科技一體化平臺建設,全力推動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為推動糧食安全和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另一方面持續強化科技服務。加大對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的研發創新、技術集成和示范推廣應用。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團制度,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選派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科技特派員深入鄉村開展科技服務,不斷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支持組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專家團隊,加大對農業農村領域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的支持與培養力度,加強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建設。
四是著力打造高素質的農民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農業現代化,既要靠我們中國的農業專家,也要靠我們中國的農民”。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時代,但大國小農仍然是我們的基本國情和農情,農民始終是農業生產主體,要強化對職業農民的培訓,夯實鄉村振興人才基礎,建立完善短期培訓、職業培訓和學歷教育相互銜接的高素質農民培育新格局,不斷健全農民培育制度。要穩定農民教育培訓投入,以更大力度組織實施更大范圍的農業科技培訓和示范,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加強對生產一線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創新農民在線教育培訓方式方法。同時著力在實現農業生產組織現代化上下功夫,依靠和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楊進,成都市農林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帆,成都市農林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水稻室主任、高級農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