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英哲
“雙減”政策實施后的每次家長會,廣州市越秀區東風東路小學校長彭婭必談這個話題。她不斷呼吁“兩少三尊重”,即少給學生報補習班、少讓學生做重復性作業,多尊重學生成長的規律、尊重知識學習的規律、尊重教育的規律,把時間還給學生,給學生留下自由呼吸的空間。
對于學校而言,“雙減”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強化教育主陣地作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東風東路小學把校內減負提質作為落實“雙減”工作的根本之策,倡導教師在教學科研領域深耕細研,積極探索精準備課、高效課堂、優化作業的創新方法。
精準備課的系統思維
教師上好課,首先要在備課上下功夫。東風東路小學提出精準備課,通過“大單元”整體備課、“每天集備10分鐘”等舉措,助力“雙減”下課堂提質增效。
重視“大單元”整體設計
各學科的備課以“大單元”教學理念為引領,注重思維格局,重視“大單元”的知識設計,從而改變學科知識點與單篇課文、單個知識點的碎片化教學,真正實現教學設計與素養目標的有效對接。“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研讀教材的邏輯與內容結構,厘清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分析學生的認知準備與心理準備,利用各種學習資源,確定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彭婭說。
語文科組備課中做到三思考:一是如何發揮教材的“培根、鑄魂、啟智、增慧”育人功能;二是各單元的語文要素如何分解到每篇課文中落實,前后勾連,優化單元課時安排;三是如何用好課后習題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數學科組向課堂要質量,鉆研如何利用好教材,根據學生情況和教學內容,對教材進行了再思考、再整合和再創造,把教材用活、用實。同時還要研究學生,考慮學生如何學最有效。
英語科組發揮同年級教師集體智慧,對課內以及課外的文本、多種資源和練習進行重構,分工合作對每個模塊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每天集備10分鐘
東風東路小學一校四區辦學,每個年級都分布在兩個校區。教師除了有單元的整體計劃,還需落實到每天的課堂教學中,如何把握教學進度、研究每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成為教研的關鍵問題。
為此,學校提出“每天集備10分鐘”,利用下午的課后時間,大家坐在一起或者聚在云端,用線上線下的方式,結合當天課堂的問題,簡單梳理第二天要講課的內容、重難點、課堂練習與家庭作業設計。
在每天的集備當中,涌現許多“金點子”。比如,語文科組教師提出作文教學提倡學生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列提綱,思路清晰后再寫作文;日常作業第二批,主要看講評后學生是否改正,檢查他們的聽課狀態,等等。
作業與教學一體化設計
作業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備課時教師要把作業與教學進行一體化設計。東風東路小學要求教師從學習活動整體考慮,精心選擇或設計與學生基礎相適應、具有層次性的作業;加強作業的批改和講評,及時反饋與針對指導,發揮作業的診斷與補償功能。同時,根據作業中反映出的學情反饋,反思如何更好改進教學過程。
“教師下題海,學生泛輕舟。”副校長劉寶玲介紹,學校給教師提供了很多教輔材料,讓他們去消化和落實。在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方面,教師會設計與學生學習力相匹配的作業,減少機械重復的作業,讓減負更有針對性。
高效課堂的突破路徑
近年來,在教育部重點課題《信息技術支撐下的TRSP課堂研究》的引領下,東風東路小學深入變革課堂,以專業研究與實踐創新為策略,開展全學科、全學段的思維型課堂教學實踐,為“雙減”工作落地見效提供了具體可行的實施路徑和實踐策略。在“雙減”政策下,實施“輕負高效”的課堂教學已成為東風東路小學的追求目標。學校提出“雙增課堂”,即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與度,增加學生高階思維的訓練度,潛心探索一條具有東風東特色的課堂教學之路。
課例研討,修煉教師教學內功
近三年來,學校舉辦“東風杯”課例研討,通過崗位練兵,打造思維課堂,凝練個人教學風格,形成一張張閃亮的教學名片。
本學期“東風杯”課例研討的研究主題是“雙減”之下的“雙增”課堂。在研討中,教學風格可謂是異彩紛呈。如數學教師黃春燕執教《數學廣角——推理》,從“猜猜禮物藏在哪里”引入,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積極討論,經歷有序思考、分析說理的過程;英語教師郭純執教“My favourite day is Monday”Story time,為學生創設語言學習環境,搭建思維框架,鍛煉他們的思維及表達能力。
為了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學校成立了16個名師工作室,構建學習共同體,加強提問有效性和作業設計等研究。此外,進行師徒結對,充分發揮優秀教師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幫助年輕教師盡快成長。
強化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如何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抓住課堂基本環節,重視練習,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關鍵所在。
“我們拋棄過去串講串問貫穿課堂始終的做法,以活動為板塊組織教學,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語文科組長林毅介紹,“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會設計質疑、比較、分析、評價、創造等訓練學生高階思維的問題。如教學本學期第一課《古詩三首》時,讓學生比較三首古詩的異同點,針對古詩內容進行質疑理解,通過演一演、說一說、評一評等環節,指導學生進行創意古詩改寫。”
數學科組的教師對新課后的練習設計尤為關注,希望通過善用課中和課末的兩個“黃金三分鐘”,照顧差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例如,在數學的計算教學中,講完例題,不是馬上就進行大量練習,而是先花3~5分鐘讓學生做一道題目,然后及時反饋,使學生有發現問題、糾正錯誤的機會。課末,教師根據課堂學習內容設計達標練習,檢測學生是否形成基本技能,活學善用,并通過巡視、評價等方式及時給予個性化分層輔導,以期落實教學目標“堂堂清”。
多元評價,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為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施多元課堂評價是必不可少的。
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會根據學生的聽、說、讀、演四個方面進行自評、小組評和教師評。
在高年級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課前三分鐘”,根據教材主題給學生布置任務,以小組或個人為單位,通過表演、PPT講述、概念圖或海報展現等方式進行特色展演。展演結束后,學生針對展示內容進行互問互答。
優化作業的創新探索
從2009年開始,東風東路小學就實行“每周一天無作業日”,給學生提供了更多元的學習空間和時間,他們可以做家務、關注時事、課外閱讀、科學研究等。“雙減”之后,學校嚴格執行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作業,而以隨堂小練習或闖關游戲等方式檢驗學習效果,其他年級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60分鐘。
作業管理精細化
學校嚴格落實“三個一”作業管理制度,即每天一次集備,重點討論作業設計,確保作業有趣和有用,學校教導處行政、學科組長、年級組長、班主任、集備組長分別統籌協調學校、學科、年級、班級作業內容、形式與總量;每月一次作業抽查,關注教師發布作業的方式、作業量、作業批改,要求教師嚴格按照有關規定控制作業量,做到全批全改和第二次改錯批閱,及時關注和調整各班各學科的作業結構和作業總量;每學期一次家長問卷調查,反饋學生完成作業的形式和時長,提出建議。切實發揮作業的評價功能,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同時,學校教導處不定期訪談各年級的學生,詢問在家完成作業的情況,一方面是了解教師的作業布置、批改、反饋的情況;另一方面是掌握家長是否隨意為學生布置重復性練習,增加學業負擔。
作業設計多元化
學校要求全體老師在布置作業時關注學科核心素養、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做到科學出題、合理控量、適度分層、注重整合、有效提質。
“好的作業設計應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匹配教學目標、滲透學習方法、與教法融為一體。學生學了嗎?學會了嗎?會學了嗎?會用了嗎?我們在作業設計時,思考得最多的就是這幾個問題。”林毅介紹,作業的量不多,但會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有每天要完成的課前預習作業,以課堂任務驅動的課中作業,需要學生積累、小練筆等的課后作業;也有需要較長時間完成的作業,如寒假布置學生讀四大名著,做人物關系圖和讀書卡,為名著學習做準備,課堂上還開展讀名著交流、課本劇表演、講古小達人活動等,做到作業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激發學生讀名著的興趣。
作業公示制度化
學校建立了作業公示制度。首先是班級課室黑板公示:每個年級集備組統一每天的作業內容及作業量。每天下課前或課間,由任課教師在班級黑板公布作業,班主任統籌和協調作業量,學生記錄在“作業登記本”,接受學生、家長與社會各界的監督。其次是教師年級群公示:下午放學前,任課教師在年級微信群發布當天作業內容,年級群內各班公示,級長和年級行政進行審核。
東風東路小學通過精準備課、高效課堂、優化作業三招破解“雙減”核心問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讓“雙減”目標輕松落地。2021年,學校獲獎609項,平均每個工作日獲獎2.39項;在近三年的越秀區期末質量調研中,語數英三科成績均居全區第一。此外,學校還開設了107個素養課程興趣班,提供優質的校內課后服務,并且定期舉行科技節、體育嘉年華等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